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心理健康很重要

先来看两个触目惊心而又发人深省的事例。

事例一卢刚,中国留学生,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名成绩优秀的博士生,主要研究电浆。电浆是个极为专业的领域,当时全美只有300名左右的科学家有能力从事电浆研究。卢刚在智慧上能够思索宇宙苍穹辽阔无涯的问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没能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陷落在痛苦深渊里。卢刚得到博士学位后,找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几位教授为他推荐也无任何结果。他认为是教授们冷落他,只关心另一位中国留学生,也就是他的师弟单林华。单林华不仅提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而且他的博士论文还获得论文奖,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都是卢刚最不能忍受的,这使他对导师和单林华的不满情绪日益恶性膨胀,在妒忌心理、极端个人主义心理及复仇心理的作祟下,终于丧失理智,开枪打死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和单林华3个人之后,又射杀了系主任和副校长,校长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因被击中脊椎,颈部以下全身瘫痪,随后,他自己当场开枪自杀。当时,这一事件震惊全世界。

事例二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住在该校北院;鼎鑫学生生活区男生宿舍6幢317室。他在和同寝室几个同学打牌时,有个同学认为他作弊。这件事让马加爵压抑多年的怨气终于爆发,他觉得,他们既然看不起自己,不如杀了他们,惨案终于发生,马加爵连续杀害同寝室4个人,逃窜至海南三亚被抓获。2004年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一审后,马加爵没有提出上诉。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这件事完全是他长期压抑之下的被扭曲心理的畸形宣泄,其实,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但他没有寻找理性的方法拯救自己,而是选择了可悲的报复手段,走上杀人这条不归路。

看过这两个事例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自己及周围的小事。你是否有过因为某次考试失利而长久的郁闷,走不出失败的阴影,以致影响你今后的学习和考试?你是否有过因为交不到真心的朋友而感到孤独和无助,以致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你是否有过因为某件事的干扰,久久不能平静,以致影响工作的进展和情绪的稳定?你是否有过因为工作上出现的问题,长期焦虑、烦躁,甚至“茶不思,饭不想”,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你有没有发现,以上这些事例都可以和“心理健康”这四个字紧密联系起来。

(一)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心理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日益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竞争日渐激烈,社会压力大,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0.27%上升到70年代的0.54%、80年代的1.11%,再到90年代的1.347%,形势较为严峻。

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我国的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在儿童、青少年以及大学生中,受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困扰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小学阶段,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占13%;在初中阶段,具有明显心理障碍学生的比例为15%左右;在高中阶段,这个比例达到19%;而在大学阶段,这种比例增长到20%以上。据估计,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这些人在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

1.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动力方面。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加,学习成了中、小学生一种无法摆脱的精神负担,学生的学习状态着实堪忧。通过调查,有33%的人缺乏合理的学习计划,被各科的作业、各种考试包围而疲惫不堪;一半以上的人把升入重点学校或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中容易感到焦躁、压抑;45%的人很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69%的人认为“考不好无颜见父母”;75%的人遇到考试过分紧张;29%的人觉碍考试压力可怕;20%的人认为“成绩好主要靠运气”;78%的人认为“考试失败是因老师出难题”,考试成为学习的“拦路虎”。

(2)人际沟通方面。由于现在的教育片面注重成绩,学生人际交往上的能力比较欠缺。有14%的人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成为不受欢迎的人;73%的人很少主动与人交往(这很容易走向自闭);26%的人不能与父母坦诚交流;74%的人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这是社交恐惧症产生的温床);70%的人不希望老师太关心自己;78%的人难以宽容老师的错误。

(3)在自我意识方面。学生中,82%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78%的认为“青春年华是痛苦的”;37%的人自卑,这些人比较容易出现抑郁情绪;71%的人不善于自我表现;80%的人从不会奖励自己,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的状态;74%的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易冲动。

(4)在生活调适方面。14%的人不适应现在的校园生活,学习受到影响;76%的人常因学习压力而失眠;78%的人难有好心情;79%的人觉得生活灰暗(这很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前兆);75%的人喜欢赶时髦,做追星族;78%的人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社会……这些都是心理问题的变相表现。

(5)在应对方式方面。学生中,18%的人不能采取直接行动解决困难;32%的人不能阻止自己太匆忙处理问题;43%的人不习惯制订一个行为计划;14%的人在受挫后不能汲取经验教训;8%的人受挫时借烟、酒消愁。40%的人有情感冲突时不会向人倾诉。

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业问题。如前所言,一半以上的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这也是他们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甘于在无休止的学习中跋涉的精神支柱。进人大学后,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的优势,废寝忘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的考级使他们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心理压力非常大。在一些重点院校有这样的特殊状况存在:个别学生在原先所读中学里成绩非常优秀,但是,进人大学后发现大学同学彼此实力相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无法调适心理。

(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长期埋首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不足,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最后采取回避参与的态度,这便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部分大学生因搞不清楚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感到孤单;有的则因人格因素,无法规避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3)情绪不稳定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暴风雨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心理还很稚嫩,加之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不确定,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有时会因一点儿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有时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

(4)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性器官的发育已成熟,性意识.增强。随之而来的性心理障碍问题也很令人担扰。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不能恰当理解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因理想中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此外,就业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多。

3.中年期的具体心理问题有中年人在社会与家庭中,都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中坚地位,既要承担自己事业上的重担,又要肩负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承上启下的重任,从而成为负荷最大的人群。而他们自身的生理状况又由强壮向衰老过渡,各种躯体疾病不时侵袭,渐感力不从心,而产生大好时光即将流逝的紧迫感。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加班加点,致使原来已遭耗损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中年期复杂而被忽视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改变,也往往会给中年人带来不可名状的苦恼。所以中年期的心理问题是相当突出的。

(1)心理压力沉重,负面情绪增加。中年人不仅要面对各种竞争,处理繁冗的信息,还要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心理压力很大,长年累月地艰辛工作所感到的劳累,逐渐变得固执己见、容易冲动、好发脾气,焦躁不安的不良隋绪增加。

(2)亲情减少、孤独感加重。中年人长期处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或外出打工、创业,打拼事业的同时,很少顾及家庭,疏忽了夫妻感情的培养,容易出现婚姻危机;对子女的教育机会减少,存在内疚感。有些知识分子自尊心强,内心深处有压力也不肯轻易表露,孤独感逐渐加重。由于工作紧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无暇与老朋友来往和结交新朋友以进行感情交流,长此以往,导致情感封闭,苦不堪言。

(3)心力疲惫,心理承受力下降。中年期容易产生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偏头痛、失眠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病。特别在耳闻目睹同事得病后,更会担心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产生恐惧和不安。中年人处于新旧交替的前沿地带,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会产生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变得有点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不少人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理上有一种突然衰老的感觉,心理承受能力每况愈下。

总之,心理健康状况在人生的旅途中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不论出现了怎样的心理问题都要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既是一个对自己再认识、再评价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打开心锁,实现自我心理治疗。心理问题本身就是“心里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师。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参加体育比赛的运动员来说,在比赛中能否取得成功,其中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而80%则是心理上的挑战!

两个平时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由于临考时的心理状态不同——一个镇定自若,一个惊慌紧张;一个信心十足,一个犹豫不决;一个耐心细致,一个粗心大意,结果,两个人的成绩相距甚远。

两个能力基本相当的工作人员,由于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不同——一个积极主动,一个懒散怯懦;一个勇于创新,一个墨守成规;一个乐观开朗,一个消极悲观,结果,两个人的前途就有天壤之别。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而言,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竞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一个人生病之后,心情往往较差,很容易产生消极、低落的情绪;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会影响身体健康,使人感觉身体不适,甚至诱发疾病,但是这一点儿却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我国古代医书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如七情太过均可致病,暴喜伤心,暴怒伤肝,积忧伤肺,过思伤脾等,这些都是基于对心理问题引发生理问题的认知。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发现,近50年来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已由过去的肺炎、结核和大脑炎变为现在的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癌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增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直接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最终引起生理功能上的障碍。

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的心脏病医生汤姆斯和精神病医生贝兹博士,为了探究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曾对性格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他们在1948年将一批医学院的学生按其性格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谨慎、稳定、安静、知足型;第二类是活泼、开朗、自在型;第三类是情绪易波动、急躁、易怒、不知足型。30年后进行体检,发现第一部分人中患有严重疾病的比例为25%,第二部分为26.7%,第三部分则高达77.3%。

另一个关于心理问题的实验,是美国的心理学家爱尔马把纯净的0℃的冰水混合物,与人体呼出的气体结合,查看冰水混合物的变化。他发现:人在正常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使冰水混合物清澈透明,没有沉淀物质;人在悲痛状态下呼出的气体,使冰水混合物混浊,有白色混浊物质沉淀;人在极度愤怒的状态下呼出的气体,使冰水混合物有紫色混浊物质沉淀,如果将这种紫色溶液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几分钟后小白鼠就会死亡。这充分说明,一个人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产生了很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心理应激流露如果过分强烈或持久,极易引起身心疾患。如持续的劣性应激状态,可导致体内免疫球蛋白减少,免疫细胞和多种酶的生物活性水平降低,体内生理代谢、内分泌机能、神经调节功能也随之发生紊乱,对很多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事例说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没有心理上的健康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是进行正常学习、工作的保证心理健康不仅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更与我们的学习效果、工作效率密切相关。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情绪的影响,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在心情愉快、心态平和的情况下,学习效率高,工作成果丰厚;而在心情不好、十分郁闷的情况下,可能对学习毫无兴趣,而工作也是错误百出。

有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你情绪状态良好的时候,你的思维速度和记忆的提取功能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当你的情绪状态一般时,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在柏油马路上;当你的情绪状态极差的时候,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回想一下我们的思维和记忆是时常走在怎样的道路之上?

人际关系的状况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影响学习、工作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有些同学常因人际关系存在问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士也发现,与同事的关系好坏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状况。

适应能力的高下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有一些同学适应能力差,在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发生变化时,比如说升学、转学、换老师及换班级等情况下,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的现象,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工作的人而言,工作的调动、人事的任免、领导决策的更改等状况,使那些适应能力差的人手足无措,其影响是直接而且重大的,甚至关系到个人的前途。

心理健康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考试焦虑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考试中,一些同学发挥得很好,然而有很多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在考试中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导致考试失利,学习压力上升,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考试时心态没有调整好。据调查资料表明,高三学生有11.8%有明显的焦虑症状,虽未达到焦虑症的程度,但对考试感到厌烦的比例则高达42.1%,在考试以后仍无法摆脱担忧困扰的有32.2%,严重的在考前很长一段时间就感到紧张不安、心情烦躁,少数人还会出现明显的生理症状,如血压升高、手脚发麻、晕厥。心理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听课、做题、睡眠等状况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事业成功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才能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和事业,从而战胜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最终拥有成功的事业与幸福的人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