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为了改掉自己的这些缺点,曾国藩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与决心,不仅对他一生的性情修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告诫自己一定要谨记三个字:不自欺。他认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无恒,就是因为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人如果能做到不自欺,就可以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不断完善自我。他不仅每日自我反省,还主动从亲友处吸取建议,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誓做一个内外兼优的人。

曾国藩这种严于律己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去学习,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修身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人处世应该注意的环节。

8。俭以养德,物贫心富人生最大的获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心灵土的强大。有节制的物质追求和无体止的心灵保养要双管齐下,才能使自己得到杰位的提升,不会因欲误事,因欲无德。

节俭者必少欲求,奢费者必贪欲旺。

古语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种美德,而奢侈则是一种恶行。

贪欲过旺会使人身败名裂,而节俭生活则可以使人名扬天下。是否节俭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功名事业,更甚者会影响个人和国家成败兴亡。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的贪欲,以俭养德,以俭持身,他的事业与人生就会走向成功。所以说,“俭”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美德,也是成功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崇尚节俭的精神在历代都受到了推崇与发扬。

桓范在其《政要论·节欲》中,对节俭进行了深刻总结: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征诸史实,可谓不易之论。

石成金在《传家宝》中总结出“俭”有四益:“养德”、“养寿”、“养神”、“养心”。由此可见,虽然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做到节俭,但其作用却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人身上,节俭之人治家会持之有道,当官会清廉有名,治国会使百姓终生丰衣足食。

曾国藩崇尚节俭,一生生活俭朴。在衣着上,他的布袍、鞋袜都是由其夫人、媳妇亲手所做。而且,他平时不穿新衣,只在庆典或过新年时才穿。

饮食上也从不挑剔,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次吃饭时也仅吃一个荤菜。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此节俭的作风,在当时封建官吏中确实很难见到。

在曾国藩的屡次谆诫下,曾家基本上保持着节俭的家风。然而,曾国藩认为他在“俭”字上所下的工夫还不够。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曾国藩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

“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可以称得上是提倡节俭的至理名言。曾国藩考中进士后,入选翰林院任庶吉士,虽然这里是储才之处,但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俸禄很低。因此刚开始时,他的生活过得很清贫,每月的薪银根本无法满足日常开支。他不仅要寄钱孝敬父母、接济兄弟、供养一家人,还要应酬官场。他意识到,一个闲职官员没有其他的收入渠道,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渡过难关,在此期间,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他在日记中经常提醒自己,要尽量减少交游,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仕途,反而使他在交友时日益慎重,、交友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他所交的都是肝胆相照的知己,这些人后来成为他仕途上的主要帮手。可见,良好的品德修为给人的益处之多之广。曾国藩的旧交多以节俭自强,他们品德高尚,互相勉励。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德有志之士皆如此。

曾国藩重视以俭养德。为了维持生计,他也曾经向他人借过钱,但是,借钱的辛酸使他尝到了人情冷暖,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立自强的决心。他告诫儿子说:“受人恩情,当为报答,但不可多求人也。”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节俭有度,偶尔向别人借一次钱,别人会慷慨解囊;但是如果为人奢侈,以致用度不足,就很少有人愿意借钱给他,还会被人看不起。这样的人不仅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还会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节俭并不是要省几两银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品德,养成一种自立自强的作风。

曾国藩不爱财、不敛财,直到去世时,家中仅有一万多两银子。他保持勤俭作风,使儿女们能自尊自立,以免养尊处优,丧失努力进取的动力。这才是真正的育人行为。他不光自身节俭,还心系百姓为他人着想,总想以一己之力帮人渡过难关。在他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写到置办义田的事情。

大意是说:乡间的谷子,贵到三干五百,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老百姓何以为生?我自从当官以来,就想为曾氏置办一处义田,以救助孟学公以下的贫民,为本地置办义田,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我的处境并不富裕,不要说京官,就是外放当官,或做学政,或做督抚,自己治理自己还来不及,而像今年三江两湖的大水灾,几乎是悲惨的哀声响彻半天中,做大官的,更何忍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所以置办义田的愿望恐怕难以实现,然而,我的计划,一旦官俸收入,每年除供堂上大人的衣食之外,稍有盈余,我决不肯买一亩田,积蓄一文钱,一定都留下做置办义田的资金。我已下决心,希望弟弟们体谅。

由此可见,俭而不啬、张弛有度、收支有数才是节俭的王道。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心怀天下;心有余而力尚足时,开山拓斧。节俭,是不受时代、空间限制的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素质。

1.内外兼修,誓做完人良好的内在修为与强悍的外在实力相结合,这就是天下人对“完人”的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越来越好,有作完人之志,也是成大事者雄心的体现。

世上没有完美的存在,但却有不断追求完美的人。对这些努力想功成名就的人,我们称之为“完人”。

曾国藩对人的评价表现了他独特的处世风格。他崇尚刚直,认为做就要做充满刚直之气的大丈夫。曾国藩常常写信给他的弟弟、子女们,说曾家后代禀承了母亲江氏的刚猛气质。

其母江氏刚嫁到曾家时,曾家经济尚不宽裕,于是她操持家务克勤克俭,家庭也渐渐兴旺起来了。特别是江氏贤惠,侍奉公婆十分殷勤,可以说是不怕脏累,任劳任怨。自嫁入曾门后,共生有五男四女,所有的衣物都是亲手缝制的。曾国藩的父亲常以“人众家贫为虑”,而江氏总是用“好作自强之言”相劝。她常对丈夫说:我们家孩子虽然多,但是读书、务农、经商、为官样样可做,我在家里操持家务,孩子们在外面闯荡,还用担心什么贫苦呢?

可见,母亲江氏对曾国藩品性的影响是巨大的。

曾国藩的最高理想就是“立言、立功、立德”,三者他都做到了。立言,他的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四处传阅着,尤以《家书》影响最广,成为不少名人雅士的枕畔读物;立功,他挽救了清王朝,在列强横行、形势纷乱的局面下恪尽职责;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正因为如此,后世给他的头衔不胜枚举:“中兴名臣”、“处世楷模”、“湘军创始人和领袖”、“太平天国的克星”、“洋务运动的领袖”、“近代史之父”等各种称谓。除此之外,曾国藩对志向的追求也很执著。他认为人不能朝三暮四,不能如墙头芦苇随风摇摆,而要矢志不移,有原则、有操守,否则,光阴匆匆,肯定会无所作为。

他认为自己自从军以来,就怀着临讫授命的志向;丙戌年有病时,总怕一下子病死家中,违背了初志,失信于世人。在洋人不断入侵的情况下,却有殉国的念头:但愿战死沙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