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快乐很多种,你想闹哪样

清扫掉不好的情绪,内心能体验平静,但这距离快乐还有一点距离。

在寻找快乐秘方的路上,有人追求事业成功,有人追求家庭幸福……

你是否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题目变成多选:快乐、满足、幸福,你会选哪几个?

有一种快乐,来得快,去得快

(1)活着,就有追求快乐的本能

一杯糖水,一种色彩,一个声音,一幅画,都会带来快乐的感觉。

世间有很多种快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学说,人有吃喝、追求安全、人际交往、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种需要被实现,就意味着一个快乐与满足的诞生。所以人们才为了追求美好的感觉而追求财富,从而可以穿上华丽的衣服,住上漂亮的房子,欣赏昂贵的艺术品,到世界各地寻求更加新鲜有趣的“快乐刺激”……这些都是快乐的重要来源!

就像是《私人订制》中的一个个希望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从想当清官的汽车司机,到希望摆脱大俗追求大雅的导演,再到希望变成有钱人的清洁工,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做了那么一次白日梦!做梦的感觉真好,但美梦终究是要醒的,每个巨大的满足背后,都是一个怅然若失的身影……

(2)物质快乐,终将面临“力不能及”

打个比方:某君很喜欢吃龙虾。假如外部给一个刺激(吃龙虾),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兴奋程度就会下降,“持续刺激”这招武器不能滥用,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久了就会逐渐递减。物质所带来的快乐终有止步处,满足感注定会消失殆尽。

说到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有几个典型!它们每一种都能直接影响你的神经系统,“吸收”它们,就等于吸收了神经药物,导致你的感觉知觉体系发生错乱。当然,有些错乱的感觉正好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也是因为这样,长久以来,这种“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感觉”一直受到意志薄弱者的欢迎。

(3)酒后乱性“两面观”

总有人说—小酒怡情,但反过来说酒精又能“毁了你的好事儿”。

少量酒精确实能使你神经兴奋,让你的欲望燃烧起来。一旦过度,那么神经系统则会转向抑制,就算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啦!

酒精是神经系统抑制剂,它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过量服用,还会导致中毒。

急性中毒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若进入麻醉和窒息阶段,就会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衰竭及呼吸停止等症状。于是“酒后乱性”的说法,貌似变成了一个双关语:一来乱了方寸,让你兴致勃勃;二来过度饮酒,则会倒了兴致,让你昏睡甚至窒息!

(4)毒品,带来“伪装”的快乐

在人的大脑和体内器官中,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一般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换句话说,人本身体内就有让你可以产生美好感觉的物质,平衡情绪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果你大量用外来物质,那么你体内的合成就会出现问题:好比替补队员上场成为正式队员,正式队员逐渐能力退化,最后不得不退役。一旦外来物质停止,你的体内会无法正常生产情绪调节剂,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难受的症状。

香烟、咖啡、茶的作用,大抵类似,只不过它们没有毒品那么大威力,但它们也都会导致“上瘾”。你会发现喝惯咖啡(咖啡因)和茶叶(茶碱)的人,会一直喝下去。一来确实对健康有利,二来是少量的化学物质造成了轻微上瘾,如果不持续饮用就会导致“头疼、流泪、状态不佳”。

快感像金钱:一用完,就破产!

快感系统就像银行里的钱,取钱太多和太快会导致破产。

最初,一种药物可能给你强烈的快感,但很快,同样的药量只能让你产生较小的快感了。而且,因为大脑的奖赏系统是消耗性的,所以那些瘾君子花费大量时间不是在享受,而是在试图恢复正常的感觉。这时候,除了药物,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你产生快感了。

最后,就连药物也无能为力了。这就好像是系统被搞垮了,你的快感银行,完蛋了!

这是神经科学家和成瘾性专家乔治•库伯的结论。

库伯还注意到很多和成瘾类似的行为,比如工作狂、大胃王、性乱狂、购物狂和赌徒,在这些情况下,快感系统的有限资源都在被过快地支出。世界上从没有一种能给你带来长时间快乐而不留后患的药品。没完没了的快乐在进化上是不可能的!

切记—不要过度透支自己的快感!

不论是“酒精、毒品、烟草、咖啡与茶”这类化学物质所带来的快乐,还是“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它们都是“有条件的快乐”,是你必须“依靠外界条件”才能抵达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弊端是需要不断被满足,不断被强化,而你也许就会累倒在自己追求快乐的路上!

但话说回来,这也不算太坏,除了毒品外其他的都可以去尝试。只不过,被外物所牵制的快乐是不是很有局限性呢?如果我们每天都要服下一颗药丸来体验快乐(不管它是物质追求,还是神经药物),在药丸面前,人类的智慧是否显得太过脆弱和无力了呢?还有别的办法吗?

误区:追求物质是永无止境的,快乐的高度也是永无止境的……

正解:物质和条件性追求带来的快感,会呈递减效应,一次取完就会破产!

李嘉诚为你解读“何为快乐”

新的亚洲富豪榜出炉,李嘉诚再次登顶!钱多得已经一辈子花不完了,怎么还有这么大的奋斗动力?

这个世界上总有太多榜样向你展示,人类超越人性的高度!

在物质已无法满足你的时候,你需要更大更持久的目标……

快乐不源于实现目标

你会发现,只要你为自己设立目标,努力然后达到,就能体验到喜悦。

当你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高度,你甚至能够体会到与众不同的快感!

通常这种目标在生活中就变成了一个个参照系。无论你是和别人比赛,还是和自己较真儿,你都处于一种“竞赛状态”。竞赛所带来的快感有时超越了物质,追逐本身就是令人享受的过程。

“痛并快乐”为什么

“奋斗”产生压力甚至痛苦,我们却依然前赴后继!

苦难造就低谷的同时,也预先埋伏了快乐的高度!

压力带来快感不难解释,因为它使我们的感情像钟摆一样摇来晃去。

每一个高涨的情绪后都会有一个低潮,而每一个低潮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高潮。

因此,你经历的苦楚有多大,你收获的快乐就有多么剧烈!

这可以说明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成功富有的企业家,越是对自己感到不满足,也正是这种不满足驱动他们去奋斗。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也正是这种不满足和追求快乐幸福的心愿,成就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与辉煌!

亚洲首富成功背后的故事

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同年被委任为“太平绅士”。

1989年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5~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被评选为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9年亚洲首富,2013年福布斯全球华人首富。

以下文字摘自李嘉诚2012年长江商学院十周年庆典演讲。

无论别人如何看轻你,你都要做自己行动的英雄!

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共聚,一起庆祝长江商学院成立十周年。

我十四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柴瘦弱,未来恐难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终日乾乾,勉强谋生是可以的,但飞黄腾达,恐怕没有他的福分!”

我妈妈刚刚失去丈夫不久,这番话令她多心酸。妈妈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励我说:“阿诚!天命难算,上天一定会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艰难,只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错啦。”

我当然相信母亲,但我更相信我自己!

我请妈妈放心,我内心相信,只有自己双手创建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运。

当年我们一家生活在战乱、父亲病故、贫穷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抬头白云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啸问天,人情茫如风影,四方没有回应。我唯一的信念是:“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快乐源于“对缺失的填补和痛苦的报酬”

这个世界有一部分人对成就追求的动力,正来自于“对过往经历的不满”。正是当年的苦难和“被看低”,造就了今日首富的成功动力!

但经历苦难的人多了去了,能够将它们转化为动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有的人设定的目标是:做到办公室里有自己的一间独立办公室;

有的人设定的目标是:嫁个好人家;

有的人设定的目标是:有房,有车,有媳妇,有假期,有存款。

这些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心理tips:补偿

“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研究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可以追溯到一个人小时候,类似“小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比自己高大强壮”,各种与成年人之间的弱势差异,造就了我们原初的“自卑感”。

这种原初的自卑感使我们产生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和需求。为满足需求,我们会用“补偿”的方式来克服个人缺陷。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记住两个基本的观念:自卑感和补偿。

根据阿德勒的说法,这种自卑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你经历过儿童时期,你就能体会到“大人是比小孩儿具有优势的”这种心理。另一方面,“生活条件”的落差,会加剧这种自卑感。而有所成就的人,是在用“行动去超越自身的自卑,并创造了世界的辉煌”!

世人生而有“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填补”的过程

而我们生下来,即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也仍会觉得“有所缺失”。

没钱的穷小子会终其一生寻求事业的成功;

有钱的富二代觉得自己缺失拼搏的动力,于是会转往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有钱又有文化,什么都不缺的人最后开始为他人着想,献身公益事业,出家为僧为尼—不远的例子是弘一法师,更远的例子是释迦牟尼。

换个角度来说,王子转而成为宗教的创始人几乎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不过这种寻求快乐的过程,也会伴随着目标不断被超越后产生的孤独甚至失落感。不难发现,很多一生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到了很大年纪还在努力工作,因为“工作”是他存在的全部意义,是他人生钟摆体验波峰波谷的重要通道。没有了工作,活着一点也不快乐,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无论是物质带来的快乐,还是竞争与追逐带来的快乐,都是一种被动的驱使。

它们像你生命中的轮盘,而你就像只永远停不下来的白鼠,围着狭隘的圆圈,不停地在原地狂奔……

这些快乐的最大弊端是:会带给你心理和身体的疲劳感,虽然疲倦却又丢之不去!你又爱又恨,欲罢不能!

难道就没有一种快乐是平衡、自然,既不依赖条件,也无须日夜周转的吗?

误区:一个人有所成就是因为他渴望成功,意志坚定,运气不错!

正解:人生而自卑,快乐源于“对缺失的填补和痛苦的报酬”。—阿德勒

快乐,要满足什么条件

我们通常会在那些心理大师的身上看到佛陀的身影。心理学中,“无条件积极地接纳”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一贯主张。佛家有言“接受当下,不执着”,指的都是积极接受现实。无条件的快乐是对现实的愉快接受,而不是无奈地接纳。

如何收获“无条件”的快乐

很难也很容易。“难”在于:作为一本书的作者,此刻我却很想拿起一本佛经给读者。佛法所言无非是教人放下执着,体会幸福。我如何能通过区区几页纸就传递这些智慧呢?“易”在于: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情绪以及快乐负责”,并且认为这是件重要的事情,及时“觉察”不良情绪,并让它合理疏泄;随后按照之前的步骤及时处理,培养好的情绪习惯,自然恬淡的快乐就会到来……

知易行难,让我们从基督教婚礼的启示开始学习“无条件的快乐”!

基督教婚礼的启示

牧师问一对新婚男女:

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吗?爱她、忠诚于她,无论她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

你愿意嫁给这个男士吗?爱他、保护他,无论他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

细品牧师的问话,其实非常有意思。他将我们视为外物的“条件”一并列出,然后请你思考,是否真的愿意与对方结婚。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对于快乐,亦是如此。

就像你对父母,对孩子,对爱人的真情,不因年老而嫌弃,不因无知而轻视,不因挫折而离去。快乐与真爱类似,也不应受任何条件的约束……

你愿意接受“全然的自己”吗

无论是否痛苦,悲伤,愤怒,失望。

无论是否没钱,没车,没房,没女友,没男友。

无论是否不被理解,生病,胆小,被骗,倒霉,工作被批评,学习成绩差,欠债。

无论是否失恋,失学,失身,失独,失婚。

无论是否怕老鼠,怕“小强”,怕黑,怕苦,怕累,怕脏,怕孤独。

为了好好活着,接受全然的自己,让心灵挣脱外界的束缚,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你,愿意吗?

如果回答:“愿意!”

请从此刻开始接受自己,不否定自己,不嫌弃自己,不批评自己。

明白每件事,哪怕是错误,都有它的价值!

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另一个人。

当你开始回答“愿意”,也是你抵达“幸福”的开始。

做一个自由快乐的自己,安然接受现实,认真投入每一件小事,就是幸福!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愿意!”

那么请暂时离开自身的烦恼,关注世界上比你苦难千百倍的人。

只有在困难面前,幸福才会体现出其真实价值。

在寻求快乐秘方的路上,我更愿意超越马斯洛,转而投向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

他提出了快乐的三个层次,也就是连续三天来提到的三种快乐。

快乐的三个层次

(1)竞争式的快乐,痛并快乐着!

在意识中,从竞争得来的快乐处于最低层次。有些人永远困在企图达到竞争式快乐的状态里,他们输的时候往往变得怏怏不乐且具有破坏性。这些人完全经由竞争来界定自己和个人的价值,并且把“输”这件事看成是个人最终的失败。

(2)条件式的快乐,来得快,去得快!

条件式的快乐比竞争式的快乐更为常见。处在这个更高一等的意识层次,我们往往会把快乐和特定的外在条件联系在一起。举个例子,当我们年轻、强壮、美貌、充满活力时,我们非常快乐;但是衰老的征兆一旦出现,我们就变得沮丧受挫了。

(3)无条件的快乐,只要你“愿意”,不论何时何地,均可抵达“幸福”!

无条件的快乐就是至乐。处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的我们不需要外界的能力或刺激,便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里,无论不舒适还是愉悦,我们都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着于结果,乐于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我们放下评断或求对的需要,从容地宽恕一切。

误区:追求然后实现梦想是一种快乐,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正解:对自我全然地接纳,获取自我的认可,而不是获取外界的认可,是感受快乐与幸福简单、稳定而又持久的方式……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