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儿童教育 > 给青春期男孩的100个引导 > 第 3 章 大爱无言,感恩天下父母心--亲情是无价之宝
第2节 第二章

青春期是男孩朝着男人的世界迈进的关键阶段,他们雄心勃勃,充满理想,觉得自己正渐渐长大、成熟。但实际上,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做事不沉稳,还没有“独自面对外部世界”的能力。

大部分父母在这个阶段开始忧心忡忡,因为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孩子总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时,父母要掌握一些方法,正确引导男孩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能力,真正地成熟起来。

方法一,让男孩犯一些错,吃一些苦头。

男孩在青春期难免会犯错误,对此,父母要主动或放任让他经受一些挫折,帮助他认清自己的能力。

刘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的儿子读高中时,成绩很差,结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迷恋上网,竟然和那些朋友结伴逃学上网。我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气愤,便限制他的自由,周末不许他出门。我说:‘我辛辛苦苦工作供你读书,就想让你有个好的将来。’他顶撞我说:‘上学有什么了不起,现在好多大老板都没有读过多少书,我现在出去照样能养活自己。’我觉得他的想法太幼稚了,但是不让他吃点苦头,他就意识不到自己错了。因此我说:‘这样吧,我不限制你的自由,你这周也不用上学,随便去网吧上网,但是我不给你一分钱,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过我有一个条件,晚上必须回家。’他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第一天出去饿了一天晚上回来,我们也不主动给他饭吃;第二天、第三天,他在外面没有挣到钱,借了同学一点钱买包子吃;还没到周五,他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地主动回家了,对我说:‘我们高中生找工作太难了,什么都不会干……’我趁机说:‘那些没读过书的大老板也有一技之长,你不读书,又没有技术,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儿子听了我的话,默默收拾书包,第二天就去上学了。后来我给他转了学,又留了级,远离那些整天上网的孩子。渐渐地,他的学习步入正轨,有了起色,最后考上了大学。”

方法二,找男孩尊敬的人给予其帮助。

男孩与父母相处时间最长,会发现父母的种种缺点,于是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也降低了。当遇到复杂的、自己驾驭不了的事情时,他在父母面前既不承认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想获得父母的帮助。这时,父母可以向他尊敬的人求助,让这个人帮忙引导男孩走出误区。这个人可以是孩子的老师、教练,也可以是孩子的学长、邻居长辈,等等。

李斌是个15岁的男孩,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差,似乎一切都不太理想。后来,他的父母见他升学无望,就让他去读技校,学个一技之长。读技校时,李斌找到了一份兼职,在一家蛋糕店上班。他每周有3天在蛋糕店学习制作蛋糕。这家店的老板很年轻,自己制作蛋糕自己卖,生意非常红火。李斌非常喜欢这家店,也很佩服这家店的老板。这段时间,李斌的嗓音变得厚重了,个子也高了,手里还有了零花钱。毕业后,他决定自己开一家蛋糕店,自己做老板。但是,那年他才17岁,手艺并不精湛,也不懂得怎样理财,父母极力表示反对。李斌就整天不回家,说父母不投资他就去卖血。无奈之下,父母找到蛋糕店的老板,请他帮忙劝说李斌。几天后,李斌回来了,对父母说:“我暂时不打算开店了。我老板说他做了10年蛋糕才自己开的店,我才做了两年,技术根本不行,我还得再学习几年。”他父母听了,总算松了一口气。

在李斌看来,父母不懂做蛋糕,所以没有发言权。而当他认可的“业内权威人士”指出他的不足时,他却欣然接受,这就是引导者的力量。

面对高估自己能力的男孩,父母不可手足无措、放任自流,也不能一味打击压制,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真实能力。

“衣服换完了,你们给我洗了。”——会做家务的孩子更自立

对于男孩不愿做家务的问题,很多父母都很苦恼。下面是家长们在网上求助的帖子:

“一年前,出于对考生的照顾,我们开始不让儿子做任何家务。后来他慢慢习以为常,每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毫无愧疚之意。中考后,我们想恢复他做家务的义务,但没有效果。该怎么办?”

“我有两个儿子,以前一个拖地,一个洗碗。现在都长大了,叫他们干活的话都要先说好工钱再干,孩子们说现在是金钱社会,劳有所得。怎么才能纠正他们的想法呢?”

“孩子上初中了,在家除了看电视、读书外什么都不会做,连自己的房间都不会整理,书桌像个猪窝似的。我一说他,他就拿学习成绩做挡箭牌,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男孩没有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与父母有很大关系。很多父母见孩子学习任务繁重,便主动将家务包揽起来,等到孩子课业不重时,再让他做家务,他已经没有这种意识了。其实,做家务也是一种学习。父母要引导男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有利于他体谅父母的辛苦。

方法一,相信男孩能做好家务。

很多父母觉得让男孩洗个衣服,会弄得洗手间一地泡沫;让男孩洗个菜,菜也洗不干净,反而弄得哪儿都是水;让男孩自己收拾房间,完全不得要领……其实这些既体现了父母对男孩的溺爱,也透露出了父母对男孩的不信任。假如他没有按照父母要求的方法来做,父母就觉得很麻烦,还不如自己做省心。

一位教育专家的经验是这样的:“当儿子制作第一份三明治时,我一直在旁边观察。他做的这份三明治的材料是两片硬面包,上面涂了奶油、花生酱和果酱,把火腿和黄瓜夹在中间。一见到它,我就察觉到这个三明治的口味会很糟糕,并一度想要质问他怎么把厨房弄得一团糟。可是最后我什么也没说,等他做好,我问他:‘你准备好晚餐了吗?可以吃了吗?’”

父母应该给男孩一个机会,让他自己从做中学,让他在最大的合理范围内自行决定该如何做,激发他做事的灵感,增加对家务的兴趣。

方法二,引导男孩做家务要讲究方式方法。

引导男孩做家务有很多方式,比如奖励积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父母帮助他完成一个心愿;还可以组织兄弟姐妹进行比赛,评选出优胜者……有的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或者说用金钱雇孩子做家务,这种方法可以试用,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孩子形成“付出是为了得到金钱回报”的观念。

陈女士说,孩子小时候总喜欢掺和做家务,很多时候越帮越乱,于是,她就让孩子一边玩去。现在孩子已经上中学了,陈女士觉得应该让他学着做点家务,锻炼独立能力,没想到孩子却不乐意了。初二放暑假时,为了让孩子做家务,陈女士决定对他实施物质奖励:洗一次碗奖励1元钱,擦一次桌子奖励5毛钱,洗自己的袜子奖励5毛钱……结果,孩子听了满眼放光,父母还没吃完饭,他就开始“抢”碗。后来发展到帮父母拿一下拖鞋也要付钱,居然还提出涨薪要求。陈女士非常无奈。

方法三,根据男孩的特点,巧妙选派家务活。

给男孩分配家务活时,父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不了解哪些家务活应该让男孩做。一般来说,分配家务活要考虑男孩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比如,男孩不擅长叠衣服这些灵巧型家务,可以让他打扫厨房、倒垃圾、喂养宠物;或者给他5个选项,让他选两个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做家务关键在于坚持,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交给他的任务也要越来越重要,逐步锻炼他的责任感,更让他懂得父母的辛苦,培养他的感恩之心。

让男孩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宠爱或者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代劳。

“你能不能不管我?”——“管什么”和“怎么管”

很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总想着脱离父母在蓝天翱翔,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以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他们向往自由,甚至觉得没有父母的庇护,自己一样可以很好地生活和学习。

实际上,青春期的男孩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缺乏人生经验,遇到问题还不能很好地处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父母的成长过程。他们需要父母提供经验指导,需要父母告诉他们必要的人生经验。

但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在他们眼中已不像童年时那么有威信,他们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逆反心理非常重。这时,父母更应该不断学习,提升教育智慧,做孩子的指路明灯。

通常,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指引方式,会造就不同的孩子。

有两个妈妈,她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第一个是学者型妈妈,因为忙于搞学术研究,她没有时间陪儿子读书,于是早早教会儿子查字典。这样,妈妈读书,儿子也在一旁读书,不认识的字就自己查字典,最后,这个男孩养成了爱看书会看书的好习惯。另一个是家庭主妇型妈妈,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儿子有不会的字就问妈妈,妈妈就不厌其烦地为儿子讲解,久而久之,这个男孩养成了妈妈不在自己便不能读书的坏毛病。

这个案例给了所有父母一个启示,那就是在男孩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的正确指引。

在大部分家庭中,父母都有过强的权威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支配、控制的地位。父母在权威意识的支配下教导孩子干这干那,会加剧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自然会说出“你能不能不管我”这样的话。

要想让男孩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指引,其中大有学问。

方法一,充分尊重男孩,缓解男孩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男孩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要想赢得男孩的尊敬和信任,就必须要尊重男孩,而尊重不等于放任,也不意味着放弃管教和惩戒。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

方法二,少说大道理,用行动指引男孩。

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任何道理说得多了都会让人厌烦,更何况对象是逆反心理最严重的青春期男孩。所以,父母不妨转变一下教育方式,把空洞的语言转化为行动,从侧面引导、教育男孩。

一个男孩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在学校很少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游戏或玩耍。有一年春天,男孩的父亲拿来一些树苗,分给孩子们每人一棵,并对他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我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他心生自卑,痛恨自己的腿,甚至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于是,浇过一两次水后,他就再也不管了。几天后,男孩种的那棵树不但没有枯萎,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更加茁壮。

父亲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从那以后,男孩慢慢变得乐观起来。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便去院子里看望自己那棵树,结果看见父亲正在小心地给自己栽种的那棵树浇水。顿时,他一切都明白了……

几十年过去了,那名瘸腿的男孩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罗斯福的父亲观察到了儿子的情绪,但他并没有长篇大论地叮嘱他要乐观,而是用实际行动帮助他,让他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顽强。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为青春期男孩所接受,罗斯福被感动了,他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也明白了生命的可贵,经过努力终于做出一番事业。

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多用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正确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这个“多事之秋”。

“我不想说!”——隔阂的墙到底有多高

一个男孩在与朋友聊天时说:“有时候觉得和家人之间有一层隔阂,而且天天与家人相处,有时会觉得他们有些啰嗦,有时又怕家人误会,一直问东问西。而且,父母和自己有年龄的差距,观念也不大一样。朋友之间年龄差距不大,观念相似,有什么事情还是朋友的开导更容易接受一些。”

这个男孩说出了大多数青春期男孩的心里话,他们面对父母时不想开口,有什么心事也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这让很多父母感到苦恼,“为什么孩子从来不跟我交流”,“我都不知道他每天在想什么”。

其实,青春期男孩不愿意与父母沟通,除了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原因以外,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密切相关。据调查显示,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大多数父母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常常唠叨、指责;大多数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之类的语句禁锢孩子的行为。这自然导致男孩不愿意把心事告诉父母。那么,父母该怎样打开男孩的心扉呢?

方法一,学会倾听。

父母与孩子交流时,要做到耐心倾听绝非易事。很多父母倾听时往往过分关注孩子所讲的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常常没有听完就妄下断言,或心不在焉;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上来就先批评一顿。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论对方讲的内容是什么,都应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诉说。这种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有利于情感上的宣泄,获得心灵的慰藉。

方法二,换种方式与男孩交流。

亲子关系恶化时,言语交流也许难以达到沟通效果,这时,父母可以尝试其他方式,比如写信、QQ留言。这样可以避免男孩直接面对父母,消除其心理压力,而且读信有一个时间过程,孩子可以冷静下来,慢慢体会父母的爱,容易达到亲子沟通和交流的目的。这样一来,父母的看法也容易被孩子接受。

下面是一位妈妈分享的经验:“有段时间,我发现儿子一回家就直接把自己关进房间,只在吃饭时出来一下,问他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一脸的不耐烦。我不知道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直接问的话,他肯定会反感。我决定采用写信的方式交流。我认真地给他写了一封满含真情的信,先是肯定了他这段时间的表现,然后说出自己的忧虑和疑惑,希望他多与我交流。儿子是个情感内向的孩子,看了这封信后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他把一封回信放在餐桌上。我看了以后才知道他被学校篮球队淘汰了,所以才闷闷不乐。我见儿子愿意与我分享心事,心里很高兴,又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他挫折的意义,鼓励他振作起来,搞好学习。后来,写信成了我和儿子之间畅谈心事的方式,儿子一有事就给我写信,我也常常给他提出建议,之后他在各方面进步都不小。”

方法三,真诚交谈,避免唠叨。

青春期的男孩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所以,父母平常和孩子谈话时应多用建议和商量的语气,尽量克制自己唠叨的习惯。当遇到重大事情时,应与孩子严肃认真而又平和尊重地交谈,一起分析问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消除了心理压力,有事也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方法四,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

与孩子谈话时要创造一种松松、自然的气氛,比如吃晚饭时、外出游玩时,不要把谈话搞过于得严肃,让孩子产生压力。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促使孩子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征求父母的意见。当父母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倾听孩子的心声时,孩子必将乐于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

青春期男孩渴望独立,心思细腻,内心极其敏感,家长要给予男孩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愿意和家人分享心事,倾述烦恼。从而帮助男孩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也要那双耐克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上出现了追逐名牌的不良风气。青春期男孩正处于追求时尚、追求美的年龄,也开始迷恋名牌,许多父母不禁为此感到担忧:

“儿子太追求名牌,衣服、裤子、鞋子、帽子、手机、电脑、手表都要名牌货。不给买就不高兴,只能顺着。”

“儿子刚上高一,虚荣心却快赶上明星架势,明明有五六双名牌运动鞋了,他软磨硬泡又让我买了双600元的耐克鞋。”

“儿子才上六年级,现在买衣服就习惯了不看价格只看牌子。新学期开学,文具、书包全要名牌货。我不是没有能力给他买名牌服装,只是担心他过于追求虚荣而忽视了学习。”

青春期男孩追逐名牌有一定的原因:首先,他们正处于认识与评价自我的关键期,还在不断地寻找自我角色定位,父母和学校的教导已不是唯一的价值准则,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标准。其次,青春期男孩喜欢模仿自己的偶像,或者想吸引异性的注意,于是产生了对名牌的渴求。

其实,青春期男孩购买名牌的要求反映了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父母不假思索地大方付款或严厉拒绝、批评教育,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那么,父母要怎样引导青春期男孩不攀比呢?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