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中国崛起的后劲 > 第 2 章 日本振兴,为何屡屡以中国为对手?
第4节 真正的战书:工业差距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大量经济统计中发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80% 的产出,来自20% 的投入;80% 的存款,来自20% 的客户; 80% 的堵塞,发生在20% 的路口;80% 的工作,由20% 的人员承担; 80% 的医疗资源,消耗于20% 的疾病……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80% 的结果,归于20% 的起因。这一结论被人概括为“重要的少数与不重要的多数定律”,又称为“二八定律”,或干脆简称“帕累托定律”。

日本是依靠制造业立国的。正是GDP 中占比百分之二十几的制造业,供给世界最多的高端机床(工业母机)。70% 的工业机器人,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国家之一。日本控制着决定未来产业命运的许多核心技术,比如在生物工程、纳米技术及环保产业中,日本企业所申请的专利在数量上已不输美国。

可口可乐和苹果公司的CEO 都敢说:“即使我的工厂被炸毁烧毁, 即使遭到世界金融风暴,只要……我就能在几天内迅速东山再起。”可口可乐和苹果主要靠品牌、设计取胜。美国的真正实力,要么储备在大公司的研发设计中心,要么储备在华尔街。

日本和德国一切的技术专利与有形财富,都来自制造工厂,来自一台台机床。

二战期间,英美空军筹划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最初选定的目标是军事设施、工矿企业、大中城市、交通及能源设施。

投弹量分配如下:

军事设施:30.5%

工矿企业:13.5%

大中城市:24%

交通及能源设施:32%

1939 年10 月至1945 年5 月,英美战略空军共向德国61 个城市投下50 万吨以上的高爆炸弹、燃烧弹和杀伤炸弹,炸死30 万人,炸伤80 万人,摧毁住宅360 万套,相当于德国全部住宅的10%,使750 万人无家可归,德国首都柏林被完全摧毁的地区达到70%。

——瑞吉纳德•布雷凯诺 《决定性战争》

尽管德国后方几乎所有目标都被纳入攻击范围,但预期效果有限。持续的战略轰炸使德国损失巨大,但德国又很快从废墟中恢复过来,战斗力仍然旺盛。英国军事工业的50%,美国军火工业的35%,几乎都投入到对德空中打击,却没能有效摧毁德国的战争潜力和战斗意志。这是为何?

战略轰炸摧毁了很多德国建筑,却没有摧毁多少德国机床。美国从中汲取了很大教训,之后的对日战略轰炸,美国空军非常彻底地毁掉日本工业设施,临近日本投降,日本国内几乎没剩下几台能正常运转的机床了。所以,日本根本不可能跟美国谈投降条件。

战争时期的美日交锋是这样,现今的中日产业竞争依然如此。日本振兴,中国崛起,都不是源于一座座摩天大楼,或者一个个知名消费品牌,工厂里那些厚重的制造装备才是真正的主角。

日本人奉行的逻辑是:只会佩服能征服或击败自己的对手,现在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征服”或“产业征服”。而日本真正的战书,是“日本制造”竞争力仍强过“中国制造”。

中国和日本有两大距离,一是情感距离,二是实力差距。前者情有可原,后者必须缩小。可见,中日实力差距主要在制造业方面。

| 汽车与宫保鸡丁|

我们总说德国车如何如何“牛”。当年一汽想改一下捷达的车屁股, 嫌原版捷达的车屁股太高。但是我们不掌握这个技术,得向人家德国总部汇报,德国人不同意,咱们就连改“屁股”的能力都不够。一汽与德国合作,我们只能生产两样东西,点烟器中国可以过关,第二个是汽车玻璃,其他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我们都不掌握。核心的板材由新日铁提供,日本在这方面对我们还是非常有钳制力的。

这只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缩影。我们为此感到心痛,是因为我们太关注汽车。

汽车工业是一个1 ∶ 10 的产业,即汽车工业1 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 个单位的产出。巨大的“乘数效应”是其他任何产业都望尘莫及的。

汽车行业的销量增长可以带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上游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在中游生产制造环节,汽车行业带给机械电子、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产业可观的收益。到下游产业,汽车行业有效拉动了物流、金融、保险、销售、广告等服务业。除此之外, 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能够拉动高速公路的投资需求,从而带动水泥、建材等基建行业的发展。

2009 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但是,中国汽车业并不为此感到振奋。中国汽车制造商距离真正打败“日本制造”还很遥远。

汽车制造就像炒菜,比如炒一盘宫保鸡丁,汽车企业会把炒宫保鸡丁的本领分解成20 道流程:第一个人切葱花,第二个人切鸡胸肉…… 第18 个人倒三瓢酱油,第19 个人把火开到600 度,第20 个人炒三下。

这20 道工序经过无数次的改进之后,比如第二个人切鸡胸肉切短一点,第18 个人倒两瓢酱油而不是三瓢,第19 个人把火开到700 度不要600 度……制造商会发现,宫保鸡丁会在不断改进技术细节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吃,越来越能吸引客户过来体验。每一道工序的改进,每一个技术细节的优化,都会形成技术积累,并产生大量的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

直到今天,国内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一汽、广汽、奇瑞向日本, 长城向德国,每年均要支付天价专利费。如果拿掉知识产权这一“业绩黑洞”,中国车企的财务报表会漂亮很多。

中国车企能不能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呢?短期来看,很难。

就整个车企业来看,2011 年中国重汽的专利总数是393 个,一汽集团的专利总数是239 个,奇瑞集团的专利总数是192 个。而日本的本田汽车,非日本最强车企,它的专利总数有2807 项,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8%,相当于20 亿美元的研发资金。

就汽车零部件企业来看,德国博世的专利总数为8394 个,日本电装为7194 个,法国法雷奥3927 个,美国德尔福1255 个。而国内零部件企业中最强的万向集团,旗下控制有万向钱潮、万向德农、承德露露三家A 股上市公司,但掌握的专利总数仅为246 个。数字的差距反映了各个公司的技术积累程度与根基。

在技术研发方面,上汽集团是国内投入最高的,也只有22 亿人民币。专利技术本身是一种长期投入,没有经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哪里来的投资回报?  

| 股神的眼光|

日本汽车产业是技术突破与市场突破并行。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汽车市场,共同面临着日本的经济入侵。

日本品牌的汽车在美国一直很热销。在美国行驶的日本车中,70% 都是在当地生产的。过去在美日贸易摩擦中,美国进口的日本车总是饱受攻击。可是,如果是在本地生产的日系车,谁也没法说三道四。

美国汽车和日本汽车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与其在日本制造运到美国, 不如在当地一边造车一边笼络用户。

很少有人关注:美国出口的汽车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是本田,第二位是丰田,第三位才是美国通用汽车。这意味着什么?

美国费劲创造了汽车出口产值,实际获利的却是日本车商。赚了外国人的钱,还能回避贸易纠纷,可见日本人的经济渗透力。美国汽车巨头有着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尚且遭遇日本车的入侵,中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日本威胁,不是更值得警惕吗?

日本强大的汽车产业再与世界领先的节能技术结合,更是如虎添翼。

在产业领域,日本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节能技术。日本创造1 美元GDP 所消耗的能源只有美国的37%,是发达国家中最少的。

日本丰田、本田等公司已经垄断了混合动力车的世界市场,每升燃料的行驶里程是欧美车的2 ~ 3 倍。日本能成为混合动力车大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日本国内拥有很多生产基础零部件( 电池和马达) 的工厂;二是混合动力技术在交通堵塞严重的日本备受重视,因此开发领先于美欧厂家;三是美国和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因判断失误,投入技术开发燃料电池和氢燃料汽车,轻视开发混合动力车。

中国比亚迪似乎比日本丰田、本田更具技术竞争力,研发出独特的“铁电池”核心技术,以至“股神”巴菲特也相信比亚迪电动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时代巨人。

2008 年年底,巴菲特决定以2.3 亿美元入股中资车企比亚迪,巴菲特有个搭档芒格,甚至称赞比亚迪CEO 王传福“这家伙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结合体”。可是,在2008 年到2013 年的5 年间,在比亚迪销售的全部汽车中,燃油汽车比例占了99% 以上。

| 从沙子到芯片|

被称为“工业粮食”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一直是中国的产业盲点,却是日本的优势产业。

电子控制系统,作为系统控制的核心,控制小到家用电器,大到汽车、飞机的运行,是一切工业制品的核心。

可是,作为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半导体芯片,80% 以上都需要进口。

2012 年,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芯片是1920 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200 亿美元。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脑、彩电都是销量世界第一,但嵌在其中的芯片,才是成本的最大一块。

当然,芯片也分三六九等:比如做一些简单工作的辅助芯片几角钱一个,这些大概国产货能占到50% 以上的市场,这些芯片可替代性强。那些做复杂工作的核心芯片,比如电脑的CPU(中央处理器),几乎全靠进口,而且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

有能力在核心芯片领域站稳脚跟的,是极少数国家和企业。芯片产品本身,就是芯片企业的一道“护城河”。以CPU 芯片为例,无非就是“一堆沙子的聚合”,芯片的材料很简单,但制造工艺极其复杂。

Intel 公司公布过芯片制造过程:沙子原料(硅料)—硅锭—晶圆— 光刻(平版印刷)—蚀刻—离子注入—金属沉积—金属层—互连—晶圆测试与切割—核心封装—等级测试—包装上市等诸多步骤,每一步里边又包含更多细致的过程。

制造CPU 的“硅片供应”和“陶瓷封装工序”,都掌握在日本企业手里。

日本生产的硅片占全球总供应量的60%,这是一种大小如餐盘一般的磁盘,是制造芯片的基础元件。Intel 公司制造的CPU 一定要采用日本“京瓷”的精密陶瓷IC 表面封装技术,产品才能成型。

一些年前,海尔、海信、长虹等国内研发能力最强的家电厂商,自己投资做手机芯片,技术难度远低于CPU 芯片,但都以失败告终。

电脑用的CPU 芯片,全球只有Intel 和AMD 能造,而服务器领域, 全球芯片的话语权也由Intel 和IBM 牢牢把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里所采用的芯片,设计架构基本是英国厂商ARM 一家独大,芯片制造则是苹果、高通、韩国三星、中国台湾联发科的天下,国内研发能力已经十分出色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只能从中低端和白牌机市场攫取有限的市场份额。

一定要有超高的主业收入,才能支撑持续的技术研发。仅美国Intel 一家企业2013 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30 亿美元,占到当年收入的15%。但技术研发得来的成果,是否一定能刺激业绩的增长呢?未必。Intel 尽管每年投入上百亿美元做研发,也未能避免被对手AMD(超微半导体)侵蚀市场。

柳传志曾说过:“批判中国企业不敢冒风险的人,都不是当事人。企业要有创新的驱动,但首先要保得住性命,所以创新应该是局部性的创新行为。”

从实业角度来看,中国制造商应该冒险去做研发,技术积累和知识产权才是最高价值的企业资产。但从投资角度来看,倾向冒险做研发的企业家毕竟不多,因为投资最害怕不确定性。

| 丰田究竟是做什么的|

150 多年来,日本的进步,主要是由制造业主导的产业升级。此话怎讲?

比如,丰田是众所周知的日本大牌,但丰田究竟是做什么的?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丰田纺织已经能像英美制造商那样,制造出高效的纺织机械。1937 年8 月,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汽车部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丰田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直到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才开始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比欧美国家晚了30 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丰田汽车已经占领美国1/4 的汽车市场。此时,丰田纺织表面上是一家纺织企业,实际上是装备制造汽车生产线的“高端制造业”企业。

到现在,丰田又开始做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把汽车做到世界第一的丰田,为何要卖白薯粉?丰田给出的解释是:利用白薯中分离的淀粉, 制造可分解性塑料的产业技术将得到普及;从白薯中提炼出的氢气,可以制作燃料电池,成为电瓶汽车的能源;白薯可以代替玉米,成为喂养家畜的饲料。

中国、日本和韩国是当今世界三大造船强国,可是对于中韩来说, 这未必是福音。

造船业属于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参与进来。因为造船业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回收成本的周期特别长,一定要技术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盈利,才能驾驭好这个产业。

那么,日本是怎么驾驭造船业的?多年以来,日本造船企业可以靠环保产业大赚其钱。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处理没有公害的垃圾,需要很先进的锅炉。日立造船公司销售额的30% 都是垃圾处理设备。建造一艘油轮造价为60 亿日元,而大型垃圾处理设备一台就是100 亿日元,这是非常大的生意。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占世界份额的70%,不论是制造还是应用。

日本工人通常很欢迎在工厂中引进机器人,像焊接、喷砂、油漆等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可以让机器人去干。可是在欧美国家,工人是按照专业技能雇用的,如果工厂引进焊接机器人,原先从事焊接的工人就会失业。为此,欧美企业的工会就会对引进机器人顽强地加以抵制。在这方面,中国工人是很好说话的。在中国工厂里干体力活的多是农民工, 农民工对于失业问题不敏感,尽管工业机器人确实会使中国“人工费的便宜”失去魅力。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