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中国崛起的后劲 > 第 2 章 日本振兴,为何屡屡以中国为对手?
第6节 悲观的“竞争对手意识”

尽管“中国制造”已将日本产品逐出全球所有低端市场,而且在部分高端领域有所作为,但中国目前的工业实力依旧全方位落后日本。

| GDP 很高,但财富很少|

1965 年,日本产业就已经深化到“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 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这是什么意思呢?

像是高速铁路、核电工程、巨型船舶等重工业基础,日本在50 年前就取得了很大成就。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50 年前的水平。中国GDP 里仍有很大部分是钢筋水泥,要么是修路,要么是修楼。

中国的城市每天尘土飞扬,建房子、修马路,修了拆,再修再拆。这些“经济活动”都是GDP 的一部分。中国过去30 年GDP 增长很快, 而且毫无疑问,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高速增长。但是中国人享有的财富并不会以同样高的速度增长。

财富是什么?当然不是几张钞票。除了精神财富,它还包括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森林和地下的宝藏。中国人口太多,所以人均占有的资源非常少,也就是非常穷的意思。

中国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就像中国经济:收入高,但财富少。它们的销售收入很高,但利润很低,而且可怜的一点儿利润,要么得支付专利费,要么得支付银行利息。

| 日本经济的根基在哪里|

日本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实际上是靠中小企业在支撑。

东京商工调查2012 年的数据显示:仅在东京地区,创业史超过百年的日企多达21666 家,而1975 年后才建立的公司仅620 家。日本百年企业的实际数量,至少超过10 万家。

人民网有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不到4 年,其中有近七成是家族企业,只有不到15% 的家族企业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

长寿企业更适合做制造业,短命企业大多是做商业、做金融的。

中国企业家大多只关心“钱生钱”,对脚踏实地做实业,尤其是成就一家百年企业,基本上都兴趣不大。中国人作为商人是超一流的,但制造业和商业所需要的才能正好相反。

制造业最需要工艺、技术的长期积累,短命企业难以建立牢固的技术优势。

我们在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日本GDP 停滞不前,日本指标性企业诸如索尼、松下、夏普、东芝等不是微利,就是巨亏。

但是日本几百万家中小企业的技术积累还在,日本经济的根基依然坚如磐石。

中国创造GDP 的过程,则是消耗远多于沉淀。我们唐朝的GDP 在哪里?宋朝的GDP 在哪里?明朝的GDP 在哪里?清朝的GDP 在哪里?怎么都不见了?甚至,我们70 年代、80 年代的GDP 在哪里?无数次地推倒重来,未能形成财富积累。

| 中国崛起的“日本坐标”|

经济低迷时期,“日本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地位,反而得到巩固和加强——日本企业不断强化在零部件、新材料和机器设备领域的技术优势,专门制造那些难以替代的工业必需品。

日本制造的光学元件,包括图像感应器、摄像信号模拟器、光学镜片等等,日本近乎绝对垄断。全世界在光学技术领域的企业里,前5 名至少有4 家是日本的,分别是索尼、松下、佳能、富士。

电阻、电容、变压器等无源器件领域,即通电时自身无电源的电子元器件,这些元器件是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个领域同样是日本近乎垄断的,比如iPhone、iPad 等产品70% 的无源器件来自日本厂商。

激光器,是广泛应用于测距、探测、通信等多个行业的重要元件, 同时也是激光唱机、激光打印机等技术产品的核心元器件,日本至今仍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智能机器,探测、军用机器人方面美国与日本差不多,但是智能仿真机器人方面,日本领先全世界。

中央空调,日本大金、三菱曾主导中国市场,现今中国也不乏格力、美的等强势品牌,但一些核心技术及元器件仍由日本把控。

碳纤维材料,比钢强度大,比铝还轻,这种特殊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端制造(比如飞机制造),日本东丽长期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中国企业直到2013 年才逐渐打破日本垄断。(东丽或许不是索尼那样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它更能代表日本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部分。)

……

一直处在很高技术层次上的“日本制造”,即使在产业竞争中占尽优势,但日本人仍保持着那种一贯的“物哀”思想。

1994 年至2014 年间,明明是日本产业升级、抢占产业制高点的20 年,却被日本媒体自虐成“失落的20 年”,而中国媒体也不顾事实, 跟风渲染。

日本人有着我们所不理解的危机感,他们的思维习惯是“如果简单跟着好事走,后来情况不好就会后悔,所以不想有这样的感觉”。“预先想得悲观一些,后来受损会少一些。”

即使日本整体上的技术实力仍大大领先中国,但日本社会依然对中国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对手意识”,诸如“战胜中国,重建日本”之类的言论在日本并不少见。日本人深入研究“中国对手”,不断地寻找“对手”的优劣长短,并在此进程中重新界定自己。

时时以中国为对手,其实在为刺激日本自身的发展找压力,没压力就没动力。那么,崛起中的中国是不是也要有一个坐标?

中国的进步,不应该表现为北京、上海的房价是东京的四五倍,而是社会和谐和综合国力的整体发展。中国不能只是个跛足虚胖的巨人, 即使GDP 冲到了世界第二,日本还横亘在前面。

其实,中日两国间的产业角力在150 年前就开始激化,延续至今, 中国崛起一直有一个“日本坐标”,而日本人的眼睛也始终盯着“中国对手”。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