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中国崛起的后劲 > 第 4 章 中国工业,如何在世界格局中绝地反击?
第5节 世界博弈下的中日大变局

大国博弈不能只看一步,美国行事往往看十步,正因如此,二战结束后发生的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包括日本衰退与中国崛起,其实都在加强美国的地位。

——《看不见的新大陆》 大前研一

| 美国出手了|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的“产业崛起”“全球出击”,对美国形成强大的竞争威胁。

1989 年,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与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合著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认为:日本拥有美苏无法制造的用于现代武器核心的电子芯片,如果日本卖给苏联而不是美国,就会打破美苏军事平衡, 美国就将失去对苏联的优势。而随着日美经济的大逆转,日本民间普遍认为日本不应再对美国唯唯诺诺,而应对美军驻扎日本收费,对美国说“不”。

同年,美国国会传阅着一份《日本对美国经济侵略的文件》,言辞激烈地指出:“美国正面临着两种世界战争,即与苏联的军事斗争和与日本的经济、技术斗争。”美国暗中筹划对策,抑制日本的上升势头。

削弱日本的产业实力,必先打击日本的工业精神。战争无法摧毁大和民族的工业精神,那就动用金融武器。

1949 年至1971 年间,日本一直维持着1 美元= 360 日元的单一汇率。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有那么大的竞争优势,受惠于这个低值汇率很大。

1971 年美国单方面废除“金本位”后,1972 年至1990 年的19 年间, 日元进入升值周期:日元从1973 年2 月到1985 年9 月逐步升值为1 美元兑240 ~ 250 日元;1985 年日本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后, 日元急速升值,1985 年至1987 年,120 日元即可兑换1 美元,日元两年升值两倍多。

日元快速升值,日元资产越来越值钱,吸引外资大量且持续地进入日本,股票、房地产价格急速暴涨。

钱永远是在逐利奔跑,资金越多、成交越活跃的地方,越有投资机会。资金创造机会,反之,机会又吸引新资金进场。1985 年至1990 年间, 涌向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多,股市、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普通民众、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纷纷卷入其中。1987 年年底, 日本股票市值已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日本房地产市场更是狂飙突进,1990 年高峰期时,日本人甚至扬言,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日本在80 年代,购买了30% 的世界顶级艺术品和世界两大拍卖行佳士得与索斯比的一半名画,而且都是天价,比如毕加索的《德•拉玛尔的肖像》1.8 亿日元、《红磨坊》7810 万美元,凡•高的《向日葵》54 亿日元。国际拍卖界甚至出现“日本价格”这一专门术语。

世界上三种职业很难改行,赌徒、资本运作家还有妓女,他们赚钱快,不可能安心做赚钱慢的实体生意。

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显而易见的“快钱效应”,使日本企业逐渐丧失工业精神。大量日本企业将注意力从实业领域转移到资本运作上。

日本企业传统的观念是:专注于技术创新,埋头做好产品,利润是自然而然的回报。

资本运作的“快钱效应”使日本企业的观念转变为:如果企业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在股市疯涨、房地产疯涨的情况下,推动企业上市、囤地炒房赚快钱,远强过做实业,赚钱又慢又辛苦。

工业精神的丧失,严重削弱了日本在产业和技术上的优势,日本国力上升受阻,重新沦为欧美列强的尾随者。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美国“硅谷”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多是日本公司,世界10 大微型芯片公司6 家是日本公司, 世界10 大电子公司5 家是日本公司。1989 年,日本6 大半导体巨头在世界市场攫取了52% 的份额时,美国只占有35% 的份额,欧洲仅占据12% 的份额。那个时期,日本科技竞争力连续8 年排名世界第一, 日本除了航天技术和化学工业,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水平都与美国不相上下,有些领域诸如光导纤维、智能机器人、生化材料等,还超过美国。

1990 年,当日本在世界半导体产业占据了57% 的产值时,美国IT 企业严重亏损,硅谷陷入一片混乱。为美国国防部提供半导体芯片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差点被日立制作所收购。

到90 年代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大量银行、证券公司、工业企业爆发财务危机,很多高科技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此时,由美国政府推动的IT 产业革命席卷全球,韩国、中国台湾随之崛起,日本一些高科技企业却因“企业资源被金融资产套牢”,错失机遇,不断走向衰落。

在互联网技术革命时代,中国的技术根基远不及日本,也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IT 公司,像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日本却没有类似公司,比如在搜索引擎领域,日本市场被雅虎控制,在电子商务领域,日本市场被亚马逊、eBay 控制。

|“中国制造”艰难崛起|

日本“第二次战败”,始于日元在美国压力下的急速升值。日元两年升值100%,等于国际市场上的日本货两年涨价一倍,市场根本适应不过来,而后日本货的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

可是,1994 年的人民币大贬值(一次性从1 美元兑换5.7 元人民币, 贬值到1 兑8.7),并未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后一次严重逆差出现在1993 年, 122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引发人民币大幅贬值,一次性实际贬值50% 以上。当年,政府债务相对于GDP 的比率超过140%,要知道,2010 年欧债危机爆发时,“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平均债务水平也没这么高。

美国除了默许人民币大幅贬值,也大方地向中国开放市场,1994 年当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即由逆差转为顺差,此后,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连年攀升。

为何美国突然这么“照顾”中国?其中原由不得而知,但结果有目共睹。

美国超市中的生活用品以前多是“日本制造”,1994 年之后,迅速被“中国制造”取代。日本制造业企业大量迁往中国,因为中国当时的人工成本只有日本的1/10 或者 1/20,在中国廉价制造出来的产品, 再出口欧美甚至返销日本。

更重要的是,1990 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企业普遍资不抵债,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在《大衰退》一书中指出:“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方式正发生变化,由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成追求债务最小化——企业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而不会用于再投资,更不用说向银行借钱来投资了。家庭也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同时减少消费,而信贷消费则几乎绝迹。”

日本企业在债务压力下急于开拓中国市场,有着“技术换市场”的冲动,这与中国企业“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十分对路。

时至今日,不论国企还是民企,在科技研发上仍与世界水平存在不小差距,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企业改革怎么彻底,公司制度如何完善,都不可能突破技术积累的巨大瓶颈。借助外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0 年以前,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 比如本土企业所得税税率最高为33%,而外资企业仅为15%;直到2010 年12 月1 日,才正式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建设维护费和教育附加费。

市场换技术,即使换不来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但换回来了巨大的知识流量。外资过来设立工厂,他们做生意的游戏规则和技巧诀窍,我们不就学会了吗?如果仅仅买产品回来仿造,中国本身就不可能获得这么大的知识增量。企业不光能创造GDP,贡献就业机会,企业本身也是一个知识的系统载体。怎么设计生产线、怎么管理,以及一些不能以文本传达的细节知识,企业都带进来传播了。

|“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什么|

改革开放的前30 年,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快速增长,中国货开始在世界各地“泛滥”,服装、廉价的家电以及便宜的玩具等等,其他国家根本没法与中国竞争。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普遍觉察到“一年不用中国产品,真的是一个奇迹”。

尤其是日本人,看到生活用品中充满了“中国制造”的东西,担心日本制造业很快会输给中国。这完全是多虑了,因为普通日本人并不了解制造业的一些细节。

21 世纪初期,在中国制造业产值加速增长的那个阶段,中国每年要花费500 亿美元引进技术,因为99% 的中国企业连一件专利都没有。500 亿美元意味着每年可以再建一座三峡大坝。而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当时的说法是:日本技术+中国劳力=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不要指望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日本技术就会廉价地流入中国。日本制造商即使把技术带到中国,也不愿和中国人深入技术共享。考察一下在华日资企业的人事组织构成就能看出:最高负责人多为日本人, 负责技术方面的副职或“车间主任”等职位也多由日本人出任。因此, 从日本流出的技术,即使不是独立运转,也最大限度运转于当地日本人形成的网络之中。

2006 年科技部资料显示,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2/3 依赖进口,而进口日本设备的比重最高。

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若不采用日本的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比如航空玻璃、芯片、光电产品等等,竞争力会大大下降。

中国钢铁产能在1996 年就冲到世界第一,从2004 年开始,中国钢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就日趋严重。可是,中国每年仍需从日本进口大量高级钢材,用于高档汽车、高档家电、风电、核电等领域。日本钢铁业除了产品高端,且向来以节省能源著称,日本钢厂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全部用于发电,钢厂不仅不用买电,反而向电厂卖电。

中国投入巨资兴建的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广东福建进口LNG(液化天然气)等一系列重大能源项目,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工业等日本财团企业控制着高级不锈钢无缝钢管的供应,大型LNG 船的技术掌握在石川岛播磨重工、商船三井手里。LNG 船是在-162℃的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海上超级冷冻车,是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直到2008 年,中国船舶工业才总算攻克LNG 船的制造技术。

中国高铁建设最先引进的是川崎重工的技术,机车原型是日本新干线E2-1000。中国向日本订购的60 列火车中,3 列在日本完成,并完整交付中国;另有6 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最后提供中国国内制造剩余的51 辆列车所需要的设备和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在日本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改进和“重新发明”,才研发出中国自主的高铁技术,但是一些高技术零部件仍会采用日本产品。

2007 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从美国西屋电气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 而日本东芝拥有西屋电气70% 以上股权,占据全球30% 的核电市场份额。很长时间,中国的核电大型设备制造,甚至在核心锻件领域,都要依赖日本技术。日本企业不会什么都卖给你,尤其是反应堆压力容器核岛锻件,这是重中之重的产品。直到2013 年前后,这一局面才有所缓解,中国核电工业的核岛主设备大锻件研制,获得重大突破。

1982 年至2009 年间,日本机床一直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2010 年,中国机床产值开始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可是, 国内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90% 依赖进口,其中从日本进口最多, 占到1/3。数控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器之器。“中国制造” 现今在很多领域达到世界水准,但“工业母机”的制造水平,短期内很难与世界比肩。

在材料工业中,日本也具备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中国稀土储量是世界第一,但稀土在中国人手里就是土,因为中国缺少技术把它变成材料。这些材料技术都是用几十年的积累研究出来的,各种实验做出来的,哪会拍拍脑袋一下子就能想出来?这些材料能做到纳米级,搁在手机芯片里面。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机床设备,这些东西美国也没有,但德国和日本有。他们控制着这些东西,从材料到机床。

日本财团企业还把持着上游的能源矿产,从澳洲铁矿到非洲石油, 从蒙古铜矿到俄罗斯天然气,都被日本财团染指。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