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谋权之术,下者以力强求;中者徐而图之;上者则韬光养晦,匿强显弱,一旦时机成熟,就快速下手,一击致命。
韬光养晦的隐智之术要求运用者必须具有强大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争强好胜者是绝对做不到的。尤其是在面对权势比自己大的对手时,如果一味强打猛攻,只会功败垂成,甚至粉身碎骨。所以,聪明的取谋者往往会隐藏实力,静待时机,一击制胜。
披着狼皮的羊才是好羊——卢蒲癸兄弟忍辱偷生报大仇不疯魔,不成活——孙膑装疯卖傻逃得性命老虎扮病猫——司马懿装病夺兵权斗不死你拖死你——谢安用缓兵计拒绝桓温无理要求双拳难敌四手——李泌明哲保身盲从背后藏杀机——徐阶妙招倒严嵩不到火候不揭锅——魏忠贤“夹起尾巴”步步高升1.披着狼皮的羊才是好羊——卢蒲癸兄弟忍辱偷生报大仇披着狼皮混迹狼群,让狼对自己掉以轻心,让狼完全把自己当作同类,然后再找准时机大动干戈,为被狼残害的羊们报仇,这样的羊才是真正的好羊。当然这种现象在动物界是不存在的,但在古代封建官场中,这一现象却屡见不鲜。
周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齐国相国崔杼联合庆封诈病杀了齐庄公,拥立齐景公。齐庄公的一干亲信旧臣则多遭屠戮,只有王何、卢莆癸等“勇爵”苟且偷生。
有一次,王何为了试探卢莆癸的真心,对卢莆癸说到:“主公一向对咱们不错,现在他给人害了,咱们也应同死,才能报答主公对咱们的情义。”
卢蒲癸本就气恨难平,只是忍辱偷生,听闻此言,说:“死有何用?要想真心报答主公的情义,我们不如从长计议,暂且逃到别的国家。等将来有机会,再替主公报仇。”
于是这二人便对天立誓,相约以后定要为齐庄公报仇,然后二人各自离去。卢蒲癸跑到了晋国。
卢莆癸为人极有智谋,他知道凭一己之力很难扳倒崔杼和庆封,便在临走前对兄弟卢蒲硅说:“主公设立勇爵之位,就是为了自卫。现在主公被崔氏所害,我们要是再死了,对主公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决定暂时躲避。我走后,你一定要想办法接近庆封,并取得他的信任,然后再想法让他召我回来。这样,我们就有办法替主公报仇了。”
卢蒲癸走后,卢蒲硅便投靠了庆封,对他处处迎奉,很快便取得了庆封的信任,成为庆封的心腹。
在谋杀了庄公之后,崔杼大权独搅,专恣益甚,庆封看在眼里,气在心中,有了要除崔杼之心。恰巧崔杼家中有了内乱,崔杼前妻的两个儿子崔成、崔疆因不满父亲宠信东郭堰、棠无咎和崔明,想将他们杀死。
卢蒲硅看准时机,出谋要庆封乘机除去崔杼。崔成、崔疆在庆封的帮助下,杀了东郭堰、棠无咎,而庆封反过来又杀了崔成、崔疆。崔杼见自家内乱,家破人亡,便自缢身亡。庆封从此独揽齐国大权,对卢蒲硅也更加信任。
庆封在逼死崔杼,掌握大权之后却变本加厉,比崔杼更为荒淫元道。庆封有一天在卢蒲硅家中作客时,卢让其妻出来劝酒。庆封见其妻年轻美貌,便有心与她私通。卢蒲硅一心想让庆封把他哥哥卢蒲癸召回来,所以在这种事上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看到朝中再无对手可与自己相争,庆封就将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庆舍,自己天天沉缅于酒色之中,还让妻妾搬到卢蒲硅家中去住,与卢蒲硅来了个换妻大会,庆封与卢蒲硅的妻子同眠,卢蒲硅也与庆封的妻妾同宿,互不禁忌。有时两家妻小合做一处,就像一家一样,饮酒作乐,醉了便胡天胡地,乱做一团。旁人见了都掩口偷笑,庆封与卢蒲硅也不在意。
有一天,卢蒲硅乘庆封高兴,就请求他把自已的哥哥召回来,庆封自然答应了。
卢蒲癸回到齐国后,庆封见他挺有本事,就叫他去伺候儿子庆舍。
庆舍是个大力士,见曾是齐庄公“勇爵”成员之一的卢蒲癸也能力举千斤,就非常喜欢他,并把女儿嫁给卢蒲癸,从此二人翁婿相称,更加亲热。
庆舍常常带着卢蒲癸出去打猎。卢蒲癸乘机显露本事,庆舍直夸奖他的能耐。
卢蒲癸说:“这算什么?我的朋友王何比我强多了。”
庆舍一听,立刻叫卢蒲癸把王何请回来。
自从崔杼联合庆封杀了齐庄公后,庆舍惟恐自己被人暗算,每逢出门,都带贴身卫士防卫。所以,有了卢蒲癸与王何两勇士后,庆舍便让他二人做了自己的贴身卫士,不离左右。
卢蒲癸、王何逃亡数年后,终于又回到了齐国,并取得了庆封、庆舍父子的信任。后来,他们乘庆封外出打猎,联合几位大夫,杀了庆舍。庆封逃到吴国,后被楚灵王所杀。齐庄公的大仇也终得报。
在自己处于劣势时,韬光养晦,委曲求全,暂时隐藏势力,讨好、蒙蔽敌人,暗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伺机待发,往往能一击致命。然而这一点在封建官场的忠臣义士身上却很少发现,究其原因无非是在传统儒学熏陶下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只知为尽忠义可慷慨赴死,却不懂得隐忍变通之术,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相反,在这一方面,那些奸臣贼子由于不受这些思想包袱的束缚,反而能混得风声水起。忠臣之所以很少斗得过奸臣,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卢蒲癸兄弟在与逆臣崔杼、庆封的斗争中的这种“隐智”功夫无疑要比那些只知“死忠”的名臣、义臣要高明的多。
2.不疯魔,不成活——孙膑装疯卖傻逃得性命伪善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杀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伪善的面孔很容易让人信服,有的人甚至在被人骗了之后,还认为别人对自己实在是仁至义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就很能证明这一点。
事实上,孙膑如果不是遇到好心人告知详情,估计他到死都会对庞涓感激涕零。
战国初期,齐人孙膑(?~公元前316年)与魏人庞涓同为鬼谷子弟子,在一起学兵法,结为异姓兄弟。庞涓为人刻薄寡恩,孙膑则忠诚谦厚。有一年,庞涓听说魏国正在招贤,他自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博取功名了,就辞行下山。临走时,孙膑相送话别,庞涓向孙膑表示一旦有出头之日,必与孙膑共享荣华,他对孙膑说:“我与兄弟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贵,此行若有进身机会,一定力荐兄弟你,咱哥俩一起共创大业。”
庞涓到了魏国。魏惠王见他一表人才,韬略出众,便拜为军师,对其极为信任。庞涓也没辜负惠王所望,他东征西讨,屡建奇功。败齐一战,声镇诸侯。诸侯忙相约联袂来朝,庞涓之名,震惊各国。庞涓虽显赫不可一世,却还妒忌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师兄孙膑。庞涓认为孙膑有祖传的“孙子十三篇”兵法,胜己一筹,一旦给予机会,必将会压倒自己,故始终不予举荐。
鬼谷子与当时墨派开创人墨子关系非同一般,相交甚密。有一次墨子来探访鬼谷子,见到孙膑,交谈之下,叹为兵学奇才。墨子到了魏国之后,在魏惠王面前举荐孙膑,说他独得其祖孙武秘传,其谋略天下问无有对手。惠王大喜,知孙膑与庞涓是同窗好友,就命庞涓修书聘请。庞涓知若孙膑一来,必然夺宠,但魏王之命,又不敢违抗,只好遵命修书,遣人送去。鬼谷子深通诡道之术,算知孙膑之去凶险难测,但天机不可泄漏,只好在他名“宾”
字上加一“月”字,即“膑”(孙膑,原为孙宾),并给其锦囊一个,吩咐他必须到危机时方可拆看。
孙膑拜辞老师,随魏王使者下山赶赴魏国。孙膑见了魏王,纵谈兵法谋略。魏王大悦,欲拜其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膑实臣之兄,岂可以兄为副?不如权拜客卿,候有功绩,臣当让位,甘居其下。”魏王大喜,于是拜孙膑为客卿。孙膑对宠涓更是感激涕泠,引以为知己。却不知,这番义气之中暗藏着杀机,这时庞涓已心怀陷害孙膑之心。从此,孙庞俩人频繁往来,但彼此相处,庞涓却失去了当年的真挚。
庞涓心怀鬼胎,欲除义兄而后快,但因孙膑熟读兵法。想待其传授后再下毒手。
有一次,孙庞二人在惠王面前演练阵法。孙膑是个直诚之人,不知道藏机,在魏王面前大胜庞涓,这更让他的这位“好师弟”怀恨在心。经过一番策划,他制造了孙膑私通齐国的假象,并报告魏王。魏王一听,雷霆大怒,削去了孙膑的官职,发交庞涓监管。庞涓又进一步落井下石,私奏魏王,将孙膑的一对膝盖骨削去。
孙膑并不知这一切都是庞涓所为,他还为庞涓在魏王面前为自己求情而感激万分呢,同时还答应庞涓的要求,为其在竹简上刻祖传的《孙子兵法》。不料,庞涓派去照料孙膑的仆人成岸是个仗义之人,把这一切全都告诉了孙膑。孙膑大吃一惊,兵法当然不能继续刻了,但若不刻,必死无疑。情急之中,打开了临别时鬼谷子送的锦囊,见里面有副黄绢,上写有“诈疯魔”三字。孙膑顿时有了主意。
晚上,饭送了上来。孙膑举起筷子,忽然仆倒在地上,作呕吐状,一会儿又大声叫喊:“你何以要毒害我?”接着把饭盒推倒在地,把刻写的竹简全扔进火炉,口里不断地说着胡言乱语。看守不知是诈,慌忙去禀报庞涓。次日庞涓来看,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地哈哈大笑,忽而又大哭。庞涓问:“兄长为何又哭又笑呢?”孙膑说:“我笑魏王想害我命,而不知我有十万天兵保护。我哭的是魏国除我孙膑之外,无人可当大将。”说完,瞪眼盯住庞涓,复叩头不已,口叫:“鬼谷先生,您救我一命吧!”庞涓说:“我是庞涓,你不要认错人!”孙膑抓住他的袍子不肯放手,乱叫:“先生救我!”
庞涓见孙膑这样,心里还是很怀疑,认为可能是孙膑诈癫装疯。他想试探其真假,就命令左右把孙膑拖人猪圈里。猪圈里粪秽狼藉,脏臭不堪,孙膑披头散发,若无其事地躺在屎尿中。不久,有人送来酒食,说是哀怜先生被刖之意。孙膑一看就知道是庞涓耍的花招,怒目大骂道:“你又来毒我么?”一把把酒食打翻在地。使者顺手拾起一节猪屎给他,他拿起后有滋有味地嚼起来,吞进肚里。使者把情况回报给庞涓,庞涓这才相信孙膑真的疯了,从此对孙膑不加防范,任其出入,只派人跟踪而已。孙膑这“疯子”行踪不定,早出晚归,一直住在猪圈里,有时爬不动了,就睡在街边荒屋里,随便捡到什么就往嘴里塞,魏国人都以为他真的疯了。
过了一段时间,齐威王派辩士淳于髡到魏国拜访。淳于髡在知道了孙膑的处境后,就设法将他营救到了齐国。孙膑归齐后,受到齐王重用,被拜为军师。后他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宠涓,以“减灶”之法在马陵道射杀庞涓,终报得大仇。
《孙子兵法》说:“形人而我无形。”这句话就是说用欺骗的手法使对方暴露企图,而自己却不露形迹,自己无形而对方有形,自然无往而不胜。
试观庞涓与孙膑的斗智过程,起先庞涓之所以能胜,就是因为其能隐藏本性,无形于孙膑,使其不加提防,然后再巧设陷害;孙膑最后能逃得性命也是因为其假装疯癫,让庞涓对其掉以轻心,再俟机觅得机会逃脱牢笼,报得大仇。
“装疯魔”可以说是古代政治战争中最常用的一种谋略,但若想用好却绝非易事,不仅要能忍辱负重,还要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实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