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智者的权谋诡计:历史名臣生存游戏 > 第 3 章 藏着乖的卖傻的——瞅准时机再发飙
第2节 第二章

     3.老虎扮病猫——司马懿装病夺兵权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小时,要及时改变策略,暂停进攻,先休整并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采取行动。“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之雷屯也”,即宁可装作糊涂而不行动,也不可冒充聪明轻举妄动,暗中筹划而不露声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而不发。这才是置敌于必败的斗争要诀。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北人。出身世家大族。其祖父司马儒为颖泌太守,其父司马阮为京北伊,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善于运用谋略,克敌制胜,这使他成为曹魏后期最有声望、最有权势的大臣。

魏明帝曹睿逝世后,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魏明帝临终前委托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朝政。当时魏少帝年纪还小,不能亲理朝政,这就给司马懿与曹爽相互争权夺势创造了机会。

司马懿曾为曹氏家族谋得帝位、统治天下立过汗马功劳,因此在朝中有很大的势力。而曹爽是皇亲国戚,颇得魏明帝的宠信,权势很大,与司马懿不相上下。

开始时,二人共同执掌朝政,同心同德。曹爽很敬重司马懿,遇事多向司马懿请教,从不专权。后来曹爽逐渐独揽大权,架空司马懿,让他挂职太傅,明升暗降。久而久之,为了权力之争二人发展到水火难容的地步。

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惟独担心司马氏,所以总在寻找机会以图扳倒司马氏,而司马懿老谋深算,深知曹爽大权在手,一时问难以抗衡,只好暗中蓄势等待机会。为防迫害,司马懿称病居家,对朝政不闻不问,并告诫二子司马昭、司马师安分守己,不可与人争强斗胜。没过多久,东吴分兵两路进攻六安和淮南,边关告急。曹爽原是纨绔子弟,遇变故便不知所措,忙召集众臣商议对策,还未等商量出对策,樊城又遭东吴攻击,更使曹爽如同火上浇油,无计可施,只好派人去请司马懿来朝议事。

司马懿对战局了如指掌,也料定曹爽必来相请,认为借此时机出战,对自己很有利:第一,可以打击曹爽的气焰,灭其威风;第二,还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

最后,司马懿决定亲自带兵出征。满朝文武见司马懿亲征边关,人心大振,为司马懿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司马懿率军出击,很快就解决了边关之危,班师回朝,声望日盛。

然而,司马懿得胜回朝后,兵权又被曹爽剥夺。司马懿深知曹爽的妒恨之心,于是采取忍耐退让的策略,称病居家,不问政事。

这样以来曹爽则气焰更加嚣张,开始排斥异己,安置亲信。朝中大臣对曹爽的专横敢怒不敢言。曹爽惟一的顾忌就是司马懿。他命心腹河南尹李胜,借出任荆州刺史之机,让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由,前去探听其虚实。

司马懿洞悉实情,便对两个儿子说:

“这是曹爽派人以探病为名,来探听我的虚实啊!”于是摘去帽子披散着头发,盖着被子坐在床上,并让两个侍女服侍,做完这番准备之后才请李胜人府。

李胜来到司马懿的床前。这时司马懿正在侍女的服侍下更衣,只见司马懿浑身颤抖,久久地穿不上衣服。

李胜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您竟病成这般模样,现在,我被圣上委任为荆州刺史,今天是特来向您告辞的。”

司马懿佯装有气无力地说:“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你调任并州后,要多加防范,不能给胡人制造进攻的机会啊!’’

李胜说:“您听错了,我出任荆州,而不是并州!”

司马懿又问道:“你不是说并州吗?”

李胜大声重复道:“是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大笑说:“你从荆州来!”

李胜说:“太傅如何病成这样?”

左右说:“太傅耳聋。”

李胜说:“取纸笔来。”

李胜把要去荆州的意思写在纸上递给司马懿。司马懿看后笑着说:“我耳聋了,没有听清楚你的话。希望你此去保重。”说完,以手指口,意思是口渴。待侍女捧上汤来,司马懿以口去接,却将汤弄翻,流了一身。

稍后,司马懿又哽噎着对李胜说:“我们今后再难相见,拜托你今后替我照顾两个儿子。”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道:“司马懿不过是一具没有断气的躯壳而已,如此我还有什么顾虑呢?”从此对司马懿消除戒心,不加防范。

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曹爽这下掌握了朝政大权,对我他真的放心了,我们就静候时机,到时再让他知道我的厉害。”

不久,魏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南山拜谒魏明帝高平陵,曹爽以及他的两个弟弟和心腹一同随行护驾。

司马懿见朝中空虚,认为时机已到,便立即召集昔日部下率兵闯进后宫,逼太后就范,并以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闭锁城门,发动了兵变。

司马懿派司马师、司马昭统领数千禁军,占领城中要害,解除曹爽的兵权。城中控制后,又派出使者诱降曹爽,并向曹爽保证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伤害他和他家人的性命。

曹爽部下力劝曹爽调兵平叛,曹爽故犹豫再三,最后投降。

没过多久,局势稳定了下来,司马懿以曹爽大逆不道、图谋篡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党羽全部诛杀。

谋权之术,韬光养晦,收敛锋芒,静待时机为上,而以力相拼,强行取之则为下。司马懿装病夺兵权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其之所以装成年老不支,重病在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曹爽,使其放松警惕,而自己却在暗中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快速下手,一击致命。

当然,韬光养晦,隐忍为谋需要很大的忍耐力,若稍有争强好胜之心,就可能功败垂成。司马懿早在军事战争中就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与诸葛亮的军事斗争中,他之所以屡造败绩,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没能贯彻自己以守代攻的军事策略。但在政治斗争中,他就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先丢脸,先躲避,先失败,经过一番忍耐,而最终谋得大权,其隐智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

4.斗不死你拖死你——谢安用缓兵计拒绝桓温无理要求在封建官场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情况。有的事本不该办,但又不能严辞拒绝,拒绝则速招祸端;如马上去办,则又不利国家社稷,也损害自己的名节。这时最好采用应而不办的拖延策略。谢安在对待桓温无理请求时用的即是此术。

桓温(312~373年)字元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是晋明帝司马昭的女婿。他素有雄才大略,曾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之职。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率军人蜀,灭成汉政权,声威大震,晋位为征西大将军。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统兵出关中进攻前秦,并于两年后收复洛阳。其后又曾北伐前燕,大败而归。桓温由于三次北伐,已经牢牢控制了兵权。政局不稳之时,谁控制武装力量谁便可主宰一切。于是他专权擅政,左右朝纲,显示自己的实力。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日(公元372年1月8日)将皇帝废掉,可见其威势到何等程度。原皇帝叫司马奕,本无大过,桓温为显威权,以其有阳痿之病没有生育能力这种无从证实的床头隐秘之罪将其废去,立其为海西公。司马奕前后做了六年的皇帝。桓温从当月癸卯(公历1月2日)之日始从姑孰(今安徽当涂)返京师,于丁未日(公历1月6日)到建康上疏褚太后请废帝,至己酉(公历1月8日)即废去一帝,前后才用一周时间。群臣唯唯诺诺,连大气都不敢出。

废帝之后,桓温更加趾高气扬,对文武公卿颐指气使,谁也不敢稍有异辞。桓温此时仍紧紧控制兵权,擅权如故。

两年之后,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带全副武装的卫队入朝。

孝武帝司马昌明传旨让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今江苏江宁县南)去迎接。当时人心惶惶,有的传言说桓温此次入京是要诛杀王谢诸大臣,然后篡晋自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从容镇定。谢安神色泰然地说:“晋祚存亡,决于此行。’’于是二人带领文武百官前去迎接。

桓温到达新亭,百官跪拜道旁。桓温盛陈兵卫,刀枪剑戟交相辉映,武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如临大敌。桓温先命众官免礼,然后步入新亭,召见百官。当时,稍有名望的人都胆战心惊,王坦之后脊梁的汗已沾湿内衣,进见时把手版都拿倒了(古代够级别的官员上朝或参加重要会议时都拿着手版,版的头上还有一裹着紫皮的白笔,此版可用来记录,也叫笏)。只有谢安神泰自若,入席而坐。桓温先见众人的惶恐神态,更觉气盛,越发目中无人。但见谢安举措有礼有节,暗自吃惊,忙以礼相见。谢安进室时已用眼睛的余光发现桓温室外左右壁中都有人影,便不卑不亢地问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四方自有守护者,明公你现在于壁后藏着这么些‘伙计’做什么呢?”桓温笑着说:“你说的有道理啊。”说着命将左右壁后的兵士撤去。谢安坦然自若,与桓温谈笑风生,群臣情绪稍安。正因谢安的举动令桓温折服,王坦之等大臣又尽心国事,桓温此次入朝未敢有非分之举,于三月十四日返回姑孰。

桓温回姑孰后,身体渐觉不适。到六月病势渐重,就想在死前获得最高的荣封,便派人到朝廷请加自己九锡之礼。其实,他也明白,朝廷中的政务取决于谢安、王坦之二人,所以,他派人直接去见谢安、王坦之。

加九锡是古代帝王赐给建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据何休的《公羊传》注,这九种物品:一日车马,二日衣服,三日乐则,四日朱户,五日纳陛,六日虎贲,七日弓矢,八日铁钺,九日钜鬯。后来,权臣在篡位之前,惯例是求加九锡,曹操就曾这么做过,所以加九锡几乎成为权奸篡位的信号,一般是不能允许的。

谢安见过桓温派的来人之后,当即答复同意桓温的要求,马上责成专人起草诏书,由袁宏执笔。来人满意地返回报告桓温。桓温心中大悦,静待佳音。

袁宏本是朝中著名的才子,尤其撰写诏书最合体式,文笔娴熟,才华横溢,下笔立就。他把文章拿给王坦之看,王坦之连连赞美其文辞之华美。但当他把原稿交给谢安去看时,谢安多处涂改,并批示让他重写。袁宏从未遇到这种情况,但没有办法,只好重改。交上去之后谢安又批复命他重改,连续往复五六次也未写成,时间已过去半个多月。袁宏有些糊涂了,就去问王坦之。王坦之想了一想,说:“如此看来,可能是谢安有意这样做的,听说桓温病情日重,将不久于人世。”袁宏这才明白,自然不着急了。

桓温在耐心地等候消息,已过十天却毫无动静。听说在修改草稿,虽着急,又不好发作,病势却越来越重。当到弥留之际,方悟出自己上了谢安的当,但一切都晚了,想要发兵已没有可能了,只好把兄弟桓冲找来,嘱罢后事,便两眼一闭,一命呜呼了。这一天是宁康元年七月己亥日(公元373年8月18日)。

桓温病重求加九锡,谢安如当时不答应,桓温有可能发兵进京,不但朝廷震恐,谢安的脑袋恐怕也要保不住。故他应承下来,并安排具体人去办,用假象来稳住桓温,但如很快办成,那么谢安便会遗讥后世,因桓温功德不配此殊荣。故其缓办,反复驳批以拖延时间,终于拖死了对方。

在政治斗争中,遇到棘手情况时,可采用应而不为的拖延战略,既不会惹出祸乱,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节,可谓是一举两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