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曹操雄才伟略的16字箴言 > 第 2 章 志——青年发迹,心比天高露锋芒
第2节 第二章

3.放荡不羁,初出茅庐年轻人不必要过于顾及别人的想法,应当忠实自己的内心。

俗话说“三岁看老”。由一个人年轻时的行为和选择去估量他日后的操守和成就往往是最可靠的。

因为人的机遇和时运不同,有早年得志者也有大器晚成者。与后者相比,前者似乎更容易让人羡慕一些。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在青少年时代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他们无论为人处世还是行事、解难的天赋往往超乎常人。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不要小看年轻人的思维和想法,有时候常会一鸣惊人。

许多心怀大志的人也是这样,他们大多具备灵活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并且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引人注目。曹操就是如此。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衣食自然无忧。但在当时,宦官的社会地位并不被认可,在大众的眼中,宦官再得宠也不过是供帝王役使的家奴,与名门士族相去甚远。经常与官府中人打交道却被看不起,所以曹操从小也有些自卑。

又因为孩提时母亲不幸早逝,缺少亲人的管教,这样,曹操小时很少受到礼法观念的束缚,养成了颖悟机警、善于出谋划策、随机应变的个性。

曹操和一般的孩子相比,不仅是淘气,而是可以用放荡不羁来形容。因为他是个热心肠又很喜欢恶作剧的人,所以结交的朋友也多。同时他也是向往自由,行为不受什么传统礼教束缚的人。

也正是因为这些,曹操一向不受本家族长辈的青睐,他们认为这么不靠谱的孩子是无法继承家业、光耀门楣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的叔父。叔父经常在曹操的父亲曹嵩面前说曹操的坏话。久而久之,曹操对叔父也很有看法,有时也会想用他的“聪明”去报复一下。

这天,机会来了。曹操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叔父,便故意倒在地上,假装中风。他歪着脖子,张着嘴巴,脸上的肌肉还不停地抽搐。叔父见此种情景,叫曹操不要乱动,便急忙跑去告诉曹嵩。当曹嵩同几个随从慌慌张张赶来时,见曹操好端端地站在那里,神态平和没有一丝异样。

曹嵩感到奇怪,便问道:“你叔父说你刚才中风,难道这么快就好了?”

曹操装作委屈的样子,说道:“我哪里有中风啊!怎么能这么说呢?大概是叔父不喜欢我才这样说的吧!”于是曹嵩产生了怀疑,此后弟弟再反映儿子的情况,也不再轻易相信。对此,曹操颇为得意。

这里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机智又顽皮的孩童形象,但是从其中也不难看出曹操少时虽放荡,但却有“计谋”过人的特点。他为人处世讲求方法懂得用脑,这一点在他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有所体现。

曹操和袁绍很早就相识了。有一次,曹操同袁绍一起去看别人的婚礼,打算乘机将新娘子抢走。他们先溜到主人的花园中藏起来,等天完全黑下来,便使出一个调虎离山之计,猛然放声大喊:“有小偷!”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从房内涌出来,曹操乘乱钻进房内,手持钢刀威逼新娘,将新娘劫持出来,同袁绍会合,循原路逃回。谁料到路不是很好走,袁绍一下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中,无法动弹了。曹操情急智生,又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一听这话,袁绍自然着急了,一下子就来了力气,直接就从灌木丛中摆脱了出来逃掉了。

正是因为曹操遇事够机敏,使他多次死里逃生。

因为少时的行为多有违一般的礼数和规则,所以曹操不免有闯祸的时候。

最为严重的时候甚至还触犯过刑律,被县官追究,准备以重罪判处。但县官还不知道祸是曹操闯的,曹操的伙伴夏侯渊便钻了这个空子,出面替曹操承担了罪责。

按照长辈们的想法,如此不务正业、整天在闯祸的孩子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但是每个人审视的角度不同,有人不看好曹操也有人能慧眼识珠。

正是由于曹操性格上的与众不同,引起了当时一部分人的注意。汝南王俊就是其中一员。

王俊,字子文,年轻时得到过著名党人范滂等的赏识。曹操特别喜欢王俊,王俊也称赞曹操有治世之才。袁绍、袁术的母亲去世后,归葬汝南,有三万人参加了吊唁活动,曹操、王俊也参加了。曹操看了袁绍兄弟在治丧活动中的表现,十分不满,对王俊说:“天下就要大乱,大乱的罪魁祸首肯定是袁绍兄弟二人。想要安定天下,为百姓解除痛苦,首先应当除掉这两个人。”

王俊附和曹操说:“能够安定天下的人,除了您还有谁呢?”曹操听了十分得意,看着王俊,两人不禁相视而笑。其实,除了王俊,欣赏并十分看好曹操的还有何颐、李瓒等人。

曹操当时还是默默无名之辈,却能受到众多有名之士的推崇实在难得。

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以及耳闻目睹的官场的矛盾和对社会了解的加深,曹操不再沉溺于飞鹰走狗的生活,开始关心政治,涉足社会。特别是他十四五岁时,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人,被宦官杀害,对他的震动很大。他立志以天下为己任,改变政治黑暗腐败的局面。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要以大众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那些富有个性的花招和顽皮的表现也许就是他最为珍贵和与众不同的“财富”。当你想把孩子变得符合大众口味的时候,也正是孩子失去棱角的时候。

辱。仕途艰难,通往直前事业需要实力做基础更需要胆识为动力。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人而言,畏首畏尾无异于自我放弃。

你是一个在事业上敢作敢为、一马当先的人吗?

现在的很多人都选择以屈求伸的方式来应对逆境和强大势力的压迫。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力量薄弱作出的下下之选,实际上很多时候,却是身处逆境中的求胜之道。

古往今来,无论是取得了多大成就的人,都难免曾经经历“人下人”的境况。

所谓的屈身,最关键的不是皮肉受苦而是精神折磨。对于一个稀里糊涂活着的人而言,精神是麻木的。但是,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又无处施展的人而言,精神上的屈辱会比常人更加难受。

对谁示弱才是必要之举?

有的人只对会对他的荣辱成败起关键作用的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少数人示弱。其实,从社会现实来看,人们可以钦佩或鄙夷某一种“屈身”行为,但是不同的“屈身”行为也会引发不同的结果,这一点是必然的。

曹操初入仕途便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干和胆识魄力。虽然这些行为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但曹操还是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志向去巴结权贵。

他了解自己,但是也不想家人受到牵连,于是,为了避免发生不测之祸,便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济南相,请求回到宫中担任警卫。其实,这就和现在的辞职没有什么区别。谁知,朝廷没有买他的账,再次任命他为议郎,曹操必须接受。但是他心里并没有当成一回事,经常装病在家休息。

当第二年朝廷让曹操去做东郡太守的时候,他推托有病,辞官回到家乡去了。

这不是曹操在犯傻,而是一种以屈求伸的大智谋的体现。曹操以生病为借口告假回家,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当权的宦官,怕遭到打击报复。另一方面,曹操托病辞官,还有积蓄本钱、厚积薄发这一层考虑。因为当时,岩穴隐居在名士中十分盛行,由于隐居被人们认为是有才能而又清高的人才干的事情,因此隐居可以抬高身价,成为当政者注目和礼聘的对象,不失为一条做官的捷径。

曹操常为自己不曾是岩穴隐居之士而感到遗憾,他正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来弥补这一遗感。他还作了一个横向比较:和他一同被推为孝廉的人中,有的人已经五十岁了还不称老,他现在不过才三十岁,即使隐居二十年再出来做官,也才同这些人刚被举为孝廉时的年纪相同,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在谯县以东五十里的地方盖了一座幽雅的书房,打算一年中秋夏读书、冬春狩猎,文武并进、积蓄力量,以图将来的发展。这个地方比较低洼,曹操打算利用沼泽中的泥水把自己同外界隔绝开来,断绝宾客的来往。

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众不同的人到哪里都是与众不同的。曹操并未在谯县赋闲多久,就因形势的需要而被征召出山了。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主力被镇压后不久,金城人边章、韩遂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天,二人率军数万进攻长安附近地区,侵逼刘氏皇陵。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无功而还。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等率步骑十余万声讨叛军,先败后胜,边章、韩遂败回金城。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冬,韩遂杀边章等人,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反,与韩遂联合,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耿鄙司马、扶风人马腾也拥兵反叛,汉阳王国则自号“合众将军”,起兵响应韩遂。一时天下骚动,朝廷震恐,于是赶忙网罗人才,企图加固统治。曹操便在这时被召为都尉,成为带兵的武官。

曹操此时正值春风得意迅猛发展的时候,而时代又给曹操建功立业提供了崭新的舞台。

黄巾起义之后,灵帝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日益留心军事,在动乱四起、天下扰攘的情况下,决定组织西园新军,来加强保卫首都的力量。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在西园成立统帅部,即所谓“西园八校尉”。宦官蹇硕最得灵帝宠信,被任命为上军校尉,连大将军何进也得听他指挥,成为实际的全国最高统帅。虎贲中郎将袁绍因是“四世三公”之后,他家又曾和宦官袁赦攀过本家,被任命为中军校尉,也就是副统帅。此外,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曹操打进新军并任要职,弄得蹇硕也不得不与这位十四年前曾经棒杀其叔父的仇人共事。

此时的曹操已是东汉皇室核心武装的将领,这使他在仕途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屈求伸策略的胜利。作为一种大智慧,以屈求伸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英明之举。能“屈身”甘为人下,已属不易,能做到“求伸”更是难得。曹操乃一世枭雄,这一点他做到了。

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正式被任命为兖州牧。这时,曹操由于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得小心翼翼。他在准备起事的过程中须争取陈留太守张邈的帮助,起兵后在给养等方面也须仰仗张邈的接济,因此在起兵之初曹操对张邈屈身以事之,并主动受张邈的节制。不久,曹操随张邈来到酸枣前线,代理奋武将军之职。

骑都尉鲍信、鲍韬兄弟两个也在这时起兵响应。鲍信是个颇有见识的人,董卓刚到洛阳时,他就劝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心怀不轨,如不早想办法对付,迟早一日会被他控制。应当乘他刚到疲劳的机会,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兵。鲍信见袁绍不能成事,便回到家乡泰山,招募了步兵二万、骑兵七百、辎重五千乘。曹操刚在己吾起兵,鲍信便起兵响应,同时来到酸枣前线。曹操和袁绍推荐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势力最大,不少人趋奉他,只有鲍信对曹操说:“有大谋略的人在世上找不到第二个,能统率大家拨乱反正的,只有您一个人。而那些刚愎自用的人,即使一时强大,最后也是要失败的。”于是二人都把对方看做是最懂自己的人,以诚相待。

屈身于人也许会感觉落魄,但是也能对其所“屈身”的人尽心负责。当曹操看见自己的士兵在宴饮作乐、不思进取时,感到非常生气。这就是心中有志的人最不能入眼的情形。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所以不能总是屈居人下。暂时的困难可以隐忍而过,但是不能消磨掉志气的锋芒。因为他们知道,“屈身”不过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为“一跃”而做充分的准备。

事实证明,凡是欲做一番事业的人大都具备常人没有的胆识和气魄。古往今来,不管是哪一个英雄豪杰无不如此。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