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曹操雄才伟略的16字箴言 > 第 2 章 志——青年发迹,心比天高露锋芒
第3节 第三章

5.谯县赋闲,以屈求伸当你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时,与其郁结于胸不如以屈求伸。待事业有成时,回首过往,你会发现那些为自己的志向而承受的非难和困境根本不算什么。

曹操虽然智勇多谋,但是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在他出任顿丘令不久,即被召人朝廷任议郎。议郎是郎官的一种,属光禄勋,一般由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的人充任,负责顾问应对,俸禄也较之前有所增长了。在皇帝眼前工作虽然是份让人钦羡的差事,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也有诸多要注意的事。清闲的是职务,但是不清闲的是心。身在职场的人,心一旦闲下来了,也就没什么可争取的了。

在来到皇帝身边的第二年,也就是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因此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无奈曹操只能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这一闲就是好几年。在此期间,他有了原配丁氏,又纳卞氏为妾。此时的曹操已非几年前的放荡少年,他利用家居期间博览群书,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才学,成为公认的有学问的人,这也使得他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官复原职之后,在其位而谋其政,上书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鸣冤。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其长女被选入宫,被桓帝封为贵人,窦武被任为郎中。这年冬,贵人立为皇后,窦武升为越骑校尉,封槐里侯。第二年冬天,调任城门校尉。窦武利用职务之便,征召了不少名士。他自己廉洁奉公,嫉恶如仇,不受贿赂,家人仅衣食充足而已。所得赏赐,全部用来接济太学诸生,还经常接济贫民粮食。

其时宦官专权,李膺、杜密等被逮捕拷问,窦武特地在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上书要求惩办宦官、释放党人,对李膺等人的获释起了很大作用。这年冬,桓帝死,窦皇后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与窦武定策,迎立解渎亭侯刘宏为帝(即灵帝),窦武被任命为大将军,改封闻喜侯,成为外戚集团的首领。

与窦志气相投的人很多,陈蕃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著名党人,与李膺、王畅享有同等声望,太学生中流行着这样的评语:“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又与窦武、刘淑一起被人们誉为“三君”。所谓“君”,即可为一代人所尊奉、所效法的意思。桓帝时,曾历任太守、尚书令、大鸿胪、光禄勋、太尉等职。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大将军梁冀曾有事相求,派人送来一封信,陈蕃拒不接待。使者玩弄花招见到了陈蕃,陈蕃怒而将其打死。李膺等党人被宦官陷害,陈蕃一再为之申辩,言辞激切,宦官恨之入骨,本欲将其置于死地,但因陈蕃是名臣,终究不敢加害,最后只好将其免官了事。窦太后临朝,陈蕃重新得到重用。当初,桓帝曾打算立田贵人为皇后,陈蕃以田氏出身卑微、窦氏出身良家为由,竭力主张立窦氏,桓帝最后只得立了窦氏。窦太后因此很感激陈蕃,临朝后即任命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同执掌朝政。

二人志气相投,目标一致,且对宦官有着相同的憎恶,因此二人一拍即合,于是安插亲信,共谋起事。但因宦官集团树大根深,计划一再受阻。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八月,窦武使人上奏,打算逮捕曹节等人。曹节等先发制人,挟持灵帝,劫夺太后,矫诏逮捕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诏,射杀使者,发兵数干人对抗。曹节、王甫调兵与窦武对阵,窦武最后失势自杀,宗亲、宾客姻属同时被害。陈蕃亲率部属八十余人拔刀响应窦武,被王甫调兵围困,最后被逮送进监狱遇害,宗族、门生、故吏被免官囚禁。

窦武虽身为外戚首领,但同时又是著名党人,他同陈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廉政洁行,不满宦官集团的胡作非为,其反对宦官集团的行动自然是深得党人和名士的肯定与赞赏的。

曹操也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上书为窦武、陈蕃鸣冤的。他一方面肯定了窦武等人品德行为的正直,另一方面斥责了奸人的擅权,一针见血,义形于辞,再一次显示了曹操反对宦官专政的立场,同时也体现了曹操勇于革新政治的精神。但由于其矛头不仅仅是指向宦官集团,还隐约地指向了灵帝,不仅仅是在翻历史旧案,还分明有些针砭现实,因而其意见未能被灵帝所采纳。

曹操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当自己的事业遇到不顺的时候,不要急于辩解,更不要有什么抱怨情绪。因为一切都是徒劳的,调整心态,等待时机,才有可能有东山再起之日。

这就好比勾践卧薪尝胆,忍得、耐得才能有所获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旦有了转机就不要犹豫。

曹操的人生正是由于抓准了几个关键的时机,才取得了胜利。所以,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也不管你曾有过多么辉煌的职业业绩。在事业失意的时候,都要明白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现代富起来的人愈来越多,有了所谓的“富二代”、“富三代”,比起一般人他们占尽了最好的资源和条件,人生路上似乎一帆风顺。但是,比起走继承家族传统而成功的道路,走反叛家族传统而求成的路也许更为艰难,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家境富裕但是心怀志向的年轻人会选择出国进修或者自己创业的原因。家族利益在他们的眼里是父辈的命运,而自己的命运首先应该由自己来掌握。也许,终归到底都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家族贡献心力,但是至少在那之前,要勇敢尝试去为自己的事业拼搏一次,这样才能无怨无悔。也正是因为具有如此旗帜鲜明的观念,而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要表现出一个鼎革立新的企业家的气魄。虽然竞争很残酷,现实又不可逃避,但是遇到困境的时候,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今后的路,这样会使自己对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前路有更客观的掌握。

6.镇压起义军,扩充实力想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学会多方面扩充实力,在该出手的时候绝不手软。

人与人的实力是存在差异的,这也是客观情况使然。但是也并非没有改变的方法。

关东诸将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对时局有了新的认识,他感觉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壮大自己的势力,不能总是依靠别人。事业也是需要安全感的。好的发展机会来了就要果敢抓住,自己掌握主动比较好。

时势也给曹操创造了契机,曹操并没有让这个良好机遇擦肩而过。

当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双方相峙在荥阳和河内一带,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无暇顾及的时候,青州一带本来就已发展到百万之众的青州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便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虽然只是河北地界上的一支貌似不起眼的农民军,但是前后两任的领导者张角和张燕都很能团结部众、争取人心,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不可小视的地方力量。

初平二年的秋天,数十万黑山军进攻邺城,接着南渡黄河,进攻与魏郡毗邻的东郡,东郡眼见就要失守。这时,青州的百万黄巾因受到袁绍委派的青州刺史臧洪的威逼,也正分两路向河北移动,大有要与黑山军会合的趋势。此时此刻,身为冀州牧的袁绍,尤其害怕农民军会师后会威胁到他在冀州的统治。

曹操正是利用这一时机,采取了镇压义军的行动,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将部队从酸枣开进东郡,并在东郡的首府濮阳打败了黑山军的白绕部,首战告捷。

袁绍在这时候还没能搞清楚曹操的根本意图,暗自替他高兴。后来发现曹操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拥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才恍然大悟。在不清楚意图的那段时间里,袁绍想拉拢曹操,于是任命其为东郡太守,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借重曹操守住冀州的南大门,而且还可以用东郡做跳板,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南,使冀、青、兖三州连成一片,这样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可以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曹操的计谋自然是不比袁绍差的,所以这一次袁绍又未能如愿。曹操认为也有必要对袁绍加以利用。

由于当时各方势力之中属袁绍最大,所以相安无事是明智之举。曹操认为自己尚未到与袁绍针锋相对的时候,因此便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袁绍的任命,做起了东郡太守。曹操将东郡的治所从濮阳迁到了东武阳,并乘机推荐鲍信做了济北相,为自己找来了好的帮手。

曹操的选择是充满智慧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使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人,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机。如果这个时机没有到就贸然行事,很可能会走很多弯路,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是很多涉世未深的人常犯的错误。

从仰人鼻息的小官吏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方之主,曹操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实力有飞跃性的发展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关键要看是否会审时度势,找到最合适的时机。

同样,在当代职场中也是这样。当其他的人都在为升职加薪争破头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这时候静观时局比草率行事要重要得多。因为在观察情况的还有上级的上级。人人争破头的时候不要去凑热闹,而是等待一个时机,佯装弱小,不与人争,这样才可能有积累实力的时间,才会有时机到来时应有的爆发力。

该强势的时候强势,不让发展的机会从身边溜走,该弱小的时候弱小,迷惑对手,寻找取胜时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