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曹操雄才伟略的16字箴言 > 第 3 章 势——羽翼待丰时,审时度势巧得人心
第2节 第二章

3.割发代首,赏罚分明得人心想成为事业的霸主先要成为群雄的冠首。获得人心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一个领导者想要获得众人的帮助,除了自身的品质受人敬佩之外,也要有过人的智谋,懂得因谋成事的规则。

在曹操谋略库中,以阳谋成事,以阴谋制人是基础。所以即使是自己的为人遭到恶意的诋毁时,也不会自乱阵脚。

长期以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制人与谋事的道理。阴谋和阳谋对于曹操成功两个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相互矛盾、相互制约,这也是为什么曹操的形象总是会颇受非议的原因。

一个领袖不可能是完美的,很多时候衡量他是否成功的因素在于是否能得人心。

曹操治军之严格,可以从“割发代首”的典故中了解一二。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子,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了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  “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人格魅力是团队的凝聚力,但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

正是因为曹操制定了严明的管理制度,所以后来曹丕才建立了强大的魏国。诸葛亮为刘备的三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虽然以过人的谋略击退了司马懿,但最终仍旧未能保住蜀国的江山。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比诸葛亮更为优秀一些。

在曹操看来,精明的君主掌控大臣会把恩威并重的道理用得得心应手,刑罚的权力和奖赏的权力双管齐下。任何人,不管官位几品,都是希望获得奖赏的。因此,君主自己掌握奖惩权力,大臣们就敬畏,甘愿在皇权之下奉命行事。曹操虽然只是相位,不是天子,但是却拥有天子般的思维模式和胸怀策略。他深知奖惩之道的利害,所以告诫自己做一个奖罚分明的人。

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败以后,其时夏侯悖所领青州之兵乘势下乡,劫掠民家。平虏校尉于禁,即将本部军沿路剿杀,安抚乡民。青州兵走回,流着泪迎接曹操,都说于禁造反,要赶杀青州军马。

曹操在搞清楚事实之后赏罚分明。曹操收军点将,这时于禁入见,详细说明了青州之兵肆行劫掠,大失民望,因此自己要杀之。曹操说:“不告我,先下寨。何也?”于禁详细作了解释。曹操说:“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吾军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于是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同是发布命令指责夏侯悖治兵不严之过。

在这里,赏和罚,也是古今中外将帅治军的两个手段,这两个手段是相辅相成的。“罚不迁列”是指就地惩罚,迅速执行纪律,及时教育群众。孙膑甚至要求“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似乎太苛刻,但赏罚的目的是鞭策警示他人,时过境迁就失去了作用。

只有赏罚手段运用得相得益彰,罚之有效,奖之有度,才能让众人信服,获得真正的声威。

这个道理即使放在当下也是适用的。因为任何组织,都需要有公理来维持秩序。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公正处事才能做到公道在人心。执行的时候把亲疏远近暂时抛开,只有秉公做事才能获得众人的信任,而其中的技巧在于事后的抚慰和关心。

上海一家日资的市场调研部门负责人李冰,因为部下做市场调研的时候,为公司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致使企业领导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使企业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怎样对待这样的严重错误,他的上级给予这样的评定:

立即处分市场调研的人可能有些草率,因为人无完人,有实力的人也可能会有失误的时候,如果轻易做出决定往往会毁掉一个人才。何况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人选来接替这个职务,于是处分的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李冰找到了上次工作的失误原因,和同事一起兢兢业业地工作,多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决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将功补过的行为为他和他的团队挽回了荣誉。

事实证明,奖励和惩罚也许只是一个瞬间的决定,但却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前途。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奖惩应该分明,更应该谨慎。依据客。

观情况,若能给别人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也是功德一件的好事。

4.树形象,打忠义之旗没有谁愿意靠近一个没有道义的人,“失道者寡助”正是此意。

任何功绩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同样,作为一代政客的曹操,虽然为着某种至高利益不得不陷入杀戮之中,但他同样懂得仅仅靠严厉的杀戮手段远远不能够收服人心,他还需要借助感性的道德来掩饰战争的残酷性,掩饰统治阶级的冷酷。任何一个野心家的阴阳谋略中都会包含类似的成分。

每个人心里都有是非观念,善良还是邪恶,心中都有界定。对于曹操来说,要想掩盖严酷执政所导致杀人如麻的血腥只有借助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忠孝思想。他明白自己的霸业不可能是完全的风平浪静,手上也会沾染别人的鲜血。所以,曹操的“不杀”之中就好比现在法律豁免的条款一样,忠义厚道之人便在其中。

在历史记载的三国故事中,当袁谭被绞杀后,曹操下令若有人前来收尸,同斩。曾经被袁谭放逐的王修知道袁谭被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大哭着前来收尸。曹操被他舍生取义的忠诚所感动,非但没有杀他还对其以礼相待,官复原职。

一次,曹操与王修聊天时问如何才能打败袁氏兄弟,王修一点意见也不给,只是闷不做声。曹操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忠厚的人。原来亲附袁谭的郡县长官见曹操如此厚待,也就放心了,于是纷纷来投诚。事实证明,曹操的怀柔政策非常有效。同时曹操还采纳郭嘉的建议,邀请四州名士来广提建议,以拉拢军心、了解民意,没有多久,河北境内人心所向,此处成其坚实的势力范围。

曹操用对待忠义之士的礼遇态度,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开明大度的公众形象。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达到了专政的目的,又获得了难得的人心。

忠义之道的力量曹操早已领教过,所以他深知有些人是可以为己所用的而有些人是难以所用的。而他这个善以阴谋著称的人,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够广纳天下贤者,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者,而不是孤军作战的人。信义虽然不过简单二字,但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立身之宝,这是曹操阳谋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社会给人提供的机遇是均等的,但是,人对机遇的把握与运用却是截然不同的,每个处世高手都能“以事适时”,不能者自然难获成功。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而有的人在均等的机遇面前却无所作为的差别。

许多人都想探寻船王包玉刚崛起的原因,想了解他获得成功的诀窍,而他本人却总是说:“没有秘密,也没有诀窍。一靠意志,二靠机遇,三靠信誉。”

良好的经营信誉,是奠定事业成功的基础。包玉刚就是非常重视信誉,视信誉为立业之本的人。1967年,他经营的船队参与中东石油运输出租时,为使中国船队得到欧美石油公司的信任,他亲自组织、调度人员装油运输。

在他的严密计算、统筹安排下,船队在茫茫大海中如期归来,并提前八小时完成任务,使唯一承租中国船队的这家美国石油公司感到十分满意,终于为中国船队在国际航运界立住脚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包玉刚能在国际航运业激烈的竞争中安渡难关,也与他善于巩固与合作者的关系、获得合作者的支持有关。例如,包玉刚从1961年起向日本订造船只,并长期同船厂保持生意关系,即使在航运业萧条或造船业处于淡季时,哪怕自己吃些亏也仍向日本订船。包玉刚船队有90%的船只都是在日本建造的,由于这种关系,日本航商对他一直存感激之心,视他为船厂“最高贵的主顾”。后来经济形势好转,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向日本订造船只,船厂在忙不过来、不再接受订单的情况下,只要是包玉刚需要订船,船厂向来无二话,优先承担。包玉刚与船厂的这种“患难之交”、特殊的客户关系,使他在航运业获益颇多。包玉刚在经营中以诚实、重信誉取信于客户,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玉刚早年是一个颇有发展前途的青年银行家,他的经营风格完全是银行家稳健求益的作风。企业能有这种作风,很容易受到银行家的赏识,包玉刚能获得香港汇丰银行的支持,也同此有很大关系。

包玉刚知道,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若有银行的支持会更容易些。创业之初,包玉刚曾直接去游说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此人于1962年升任汇丰的首脑。开始时,汇丰对买船生意并无兴趣,认为搞航运太冒险,不肯贷款投资。但在包玉刚稳健作风的影响下,终于答应贷款,支持包氏的事业,自此,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生意往来关系。日后桑达士主政汇丰,更是大力支持包玉刚,包氏的银行往来业务也大部分由汇丰处理。1970年,双方合资建立了“环球航运投资有限公司”,不久包玉刚又成为汇丰银行的董事。桑达士离任后的继任首脑赛耶,认为双方合作很好,遂又投资包玉刚。包玉刚良好的信誉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遇,这也是他成功的妙诀之一。

因此,做人一定要有信有义,只有自身有信誉有道德,有较高的声望,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重要人物,这样你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才能够达到最高境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