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曹操雄才伟略的16字箴言 > 第 6 章 借——欲借力成事,溅求人才却难得
第2节 第二章

3.香诱勇夫,为己所用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一板一眼地做事。善于观察对手的需要,适当的诱惑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在光明正大的竞争中,计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两军对阵中,利用诱饵引敌人上当,或者以财物为诱饵引导部下拼死杀敌,都是不错的计策。曹操以及许多军事家都运用过此计。

现在来看看诱敌之计的好处。它一方面可以让对手轻敌,在狂傲中落入圈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军队士兵的临战精神,激励他们非奋勇杀敌不足以保命的求生欲望。

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派文丑率军占据延津,曹操让移师西河,粮草先行,大军在后。吕虔不懂,来问曹操是什么意思。曹操说:“粮草在后,多数被剽掠,所以先行。”当大军行到延津时,大将文丑来劫粮食辎重,曹军四散逃走,曹操急忙指挥人马到南阜暂避,并让士兵解甲卸衣稍作休息。文丑大军追至,本来已得到了粮草车辆,现在又看到那么多马匹,便纷纷来抢,军队于是大乱。

这时曹操令大军一齐从土阜上冲下,关羽斩了文丑,曹军大胜而还。

威逼利诱是军事谋划中的常见谋略。所谓的利诱就是指用适当的小利去诱惑敌人,这是曹操善用的小小阴谋之一。在上面的故事中,当关羽斩完颜良而文丑来追时,曹操为什么敢如此贸然地采取诱敌之计呢?一是曹操分析在得胜班师之际,如果袁军来追,最起码应当是袁绍亲征,相反,袁绍却派了个武将文丑来追杀,这不能不说是轻敌之举。二是曹操考虑到与驻营相比,不如顺势杀之省力。三是曹军新胜,有信心和勇气还击袁军。因此,曹操采取了诱敌之计。

然而,作为阴阳谋略宗师的曹操不仅能够把利诱之计用于对手,而且也善把施利之法运用于对下属的管理之中。兵法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古时的确是:“军无财则士不来,军无赏则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作为领导,你要懂得使用下面的方法增进员工的自信心,和员工谈话时,要专心,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赋予责任时,让员工以自己的方式发挥,即使事情做得不好,也不要收回他们的责任。学会诚实地表达你的感情,要员工也诚实地表达他的感情。承认自己的错误,让每个员工在工作范畴内发挥他的创意,注意员工好的表现,不要只挑错,让员工知道你信任他。不要拿员工比来比去,公平,不偏心,平等对待。不要将员工和他的工作混为一谈。

如果员工做错了,让他了解你不满意的是他的工作,不是他这个人。与员工分享决策的权力,不要求员工做超过他们能力的事(如果员工实在不能胜任工作,可以委婉地劝他们改行)。对员工要仁慈、体恤。要建立明确的规则,且执行规则要前后一致。当员工彼此发生冲突时,要为他们解决问题。

4.徐庶弃刘投曹做人做事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才能保证内心的安宁。这样活着也许很平淡,但却是可以让自己受益的。你会感觉无比的快乐,当你收买一个你欣赏的人的时候,也要坦诚相待,不要欺骗对方。

做人做事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真诚的人更容易保有欣赏世界的好心情,更容易品味到人生的好滋味。

徐庶是一位谋略出众的人才,他曾经帮助刘备渡过不少难关。后来曹操也看中了他的才干,一心想要收为已用。

刘备以为自己的仁德早已赢得了徐庶的心,曹操即使得到了人也得不到忠诚。

起初,徐庶化名单福去投奔刘备。见面之后,他先认真地对刘备进行试探,由此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徐庶看出刘备的“的卢”,马将来会妨主,就说自己有方法可以化解。刘备问:“愿闻其详。”徐庶说:“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给他;待妨过此人,再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之色变,说:

“公初至于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以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徐庶见刘备果然是仁德之主,便从此倾心相随。

徐庶做了刘备的军师后,破曹兵,取樊城,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干。

曹操在得知刘备又得一能人后,也很赏识徐庶,便用计诱迫徐庶来投。曹操听说徐庶是个难得的孝子,便将徐庶的母亲幽禁了起来,让其母写信找徐庶过来。被徐母拒绝之后,曹操便命人模仿徐母笔迹写信。徐庶见信之后不假思索,恨不得立即见到母亲。由于徐庶已经是刘备不可失去的谋士,所以刘备一方的将领都劝刘备留住徐庶。刘备拒绝这一建议:“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母子之道,不义也。”

践行宴上,刘备与徐庶相坐而泣,辞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十分感动,发誓此生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还为刘备推荐了比自己更厉害的诸葛亮。

虽然曹操的做法有些小人之举,但是对于人才的渴求都是一样的。他想得到徐庶就不会伤害他,也一定会善待他,只是仁义二字在徐庶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其实,不光在古代,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也都在考验着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处事哲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所以,不管是什么事,都不要违心去做。这样坚持下去,待别人发现了你品格上的优点自然会被你“征服”,对你产生钦佩之情。所以,从争夺人才的角度看,一个领导的计谋不算是错的,但是从争夺人心的角度看,却未必合适。

5.让德才兼备的人为自己效力在选拔重用人才时,不得不考虑这个人的品性。有才无德的人无法得到人心。

所谓的贤人就是要德有德、要才有才的人。一个被世人承认的英雄,就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要求。在占代,只有德情和才情都兼备的人才能有出众的眼光和治国的智慧。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他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只要符合德才兼备条件的都会用心培养、大力提拔。他在《前出师表》里推荐董允等人的时候,特别强调他们为人良实。拿现在的话讲就是靠得住,可以信任的人。并借此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对于“贤臣”,是指德行高,且有济世之才的人。诸葛亮主张“治国之道,重在举贤”。他不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择贤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他看好并提拔的人选大都得到了重用,他为了帮助刘备保下江山可谓是费尽心血,但最后还是难以避免不幸的结局。

与之相比,曹操的境遇好了很多。曹操不但一样重视人才,而且还能看清时局。他更欣赏看得懂时势的人。他并不认为“良禽择木而栖”有什么不好,相反地,当有人主动投诚的时候,他感觉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曹操所坚持的用人之道还有另外一个基准。那就是不“愚忠”。一个再有才华的人,跟错了人一样是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才干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他一直认为诸葛亮值得敬佩却也可惜。

其实,现在世界瞬息万变,每天每时每秒都有新生事物诞生。一个贤德的人也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才不会被竞争所淘汰。如果说社会是一张大到难以想象的网,那我们每个人在这张网中都是十分渺小的存在。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点,也许连点也不是。

从古至今,凡是功成名就者无一不是借助了他人的力量。能够有本事让德才兼备的人全心全意地为自己服务就是一种本事,一种巨大的魅力。

品德是外部表现的根源,也是断定一个人是否是贤人的重要标准。现在的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越来越重视“德”的意义。一个工作技能突出但无德的人是不会给公司带来好处的。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人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

金先生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总,多年前白手起家,所以他对自己的公司十分重视,每到招聘新人的时候,只要有时问都会亲自复试。

这天他照例接见了两位前来复试的应聘者。这两个人一个姓王,一个姓董。前者沉默寡言,问一句答一句,给人一种有些木讷的感觉。后者思维活跃,反应很快,而且外部形象也很不错,让人看上去就觉得有才。

果然,经过三个月的试用,董某通过自己出色的社交技巧给公司带来了实际利润,获得了同事的肯定和公司的奖赏。但是没有过多久,她就变得眼里没有了人,对谁都是一副很骄傲的样子,闲来无事的时候还喜欢嚼舌根,挑拨同事关系。逐渐地,她品性上的缺陷暴露了出来,好端端的办公氛围被她搞得一团糟。

金总得知这种情况之后,在公司大会上对她进行了点名批评。被批之后的一段时间董某表现有所收敛,但是没有多久,就又恢复了原样,这次的性质更为恶劣,直接伙同会计私吞公司财产。金总对她彻底失望,果断地把她开除了。

而一同进公司的王某,虽然没有突出的业绩,但为人勤恳老实,被大家认为是最靠得住的人。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时间久了,人们都看到她人品端正,有责任心,所以公司把她升做会计。

由此可见,一个聪明的用人者是懂得综合看人的。先看其德,再观其才,有德无才可以慢慢培养,但是有才无德就是致命的缺陷了。而且,才德之间也不可相互替代。

6.施恩关羽,英雄不问出身英雄就是英雄,以他的人品行为为准则而绝非出身家世。

感恩的心在现今的时代似乎已经被很多人隐藏,但是事实上,任何时候感恩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曹操看来,他自己并不是一个指望别人感激自己的人。也许是因为他自己精神世界的与众不同,他对自己看好的人总是很宽容,并且能做到竭尽所能地帮助。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让他的人生绝处逢生。

曹操在识别人才,对其给予肯定之后,就会大胆任用,而且不计较出身和资历。从这个角度讲,曹操的心胸十分宽广。

他的这种态度和表现对于被重用之人来说是一种信任和鼓励,这个人往往会因此而更加出色地完成任务。

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不问出身的用人政策,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有本事的人前来投靠,故其人才甚众,谋臣有荀或、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毛玢、贾诩;武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邰、徐晃五名大将及许褚、典韦等猛将。这些谋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谋士能臣聚集于曹操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战场搏杀,曹操才能有后来一统北方的局面。

曹操如此珍惜和重视人才也不是没有福报的。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施恩于关羽,结果因此而获救的经历。

曹操开始欣赏关羽是从其温酒斩华雄开始的。所以,曹操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以促其归降。尔后,封官爵、赠美女、赏宝马,极尽笼络之能事。

曹操如此敬重,关羽便以斩颜良、诛文丑以报之。关羽离去,曹操亲往送别。

若不是曹操不想为难关羽给予了放行,关羽纵有天大本事,也是不会有机会的。也正因如此,曹操手下的一些将领都认为关羽不知好歹。

而曹操和关羽的结缘也改变了曹操的人生命运。就在曹操败走赤壁之时,在华容道与负责截杀的关羽相遇。关羽虽然之前一心只有刘备没有答应曹操的要求,但是其实内心对曹操却早有敬佩之心。所以他这次在华容道不惜违抗军令,义释曹操。正是知遇之恩让曹操获得了新的生机。

现代社会,无私奉献的人是极少数。很多时候不是人们邪恶而是自己做不到完全敞开心胸对人。对自己欣赏的人,难免还夹杂着嫉妒的情绪。而且,很多人到了要举贤用人交友处世之时,又走不出以貌取人,论文凭、看背景的误区。所谓的欣赏也就变了味儿。

其实,外表、文凭、背景恰恰是那些大贤大才很难具备的。不拘一格,即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重视其真才实学、道德素质,以效益、能力来评定人才,对准确无误地选用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用人方面,曹操不计资历,大胆使用的例子很多。这也可以说明曹操看人不以身份和地位为标准,注重实际能力,不戴有色眼镜,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三国时期中求实派的代表。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意思是说,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发士兵对敌人的仇恨;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物质,就要以财物奖赏士兵。所以,古代兵法上说,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励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迄今为止,军事上最有效的鼓励办法就是设法激起士兵奋勇杀敌的激情。

在工作中,倘若能很好地掌握奖励的方法,就可以令你的部下为你尽心尽力地工作,为公司赚取更多的利益。

这一点是诸多企业经营者应该悟到的真谛。想要部属逐步地提高业绩,就要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有了动力,遇见困难也不会觉得有那么难了。此外再多一份信任。出现问题的时候多站在部下的角度思考一下,相互分担体谅,这才是获得人心的上上之策,相信很快就能得到部属的信赖。奖励部属,除了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也能使员工对公司产生向心力。    。

现在我国的科技兴国战略中,重视科技人才的各种举措就是类似的道理,也是《孙子兵法》里“赏其先得”的最佳证明。看好对方,就要拿出诚意来,切实帅行动起来。

7.感动臧霸,用道义换忠心在竞争对手面前过于老实多会注定失败的结局,但是道义还是要有的,这是做人的准则。

在阴阳谋略的使用方面,境界不同,其结果也不同。自古被称为伟大领袖者,他们对人们的影响着眼于社会道义、天下责任、国家安危,其用人之谋皆为经天纬地的大阳谋,而那些层次低一些的领导者,他们只能靠金钱和小利去收买别人,所以,其用人之谋皆为令人不齿的小阴谋。曹操以治理天下招揽人才,孙权以保卫家同团结人才,刘备以哥们情义驱使人才,这就是三个人的侧重点不同。

历史上很多高人出来做事,许多时候不是以重金收买的,而是以道义感召的。天下用人者应以此为鉴。从现代角度来讲,能否以道义感召志向高洁、才能出众的人为你做事,不仅是用人的谋略问题,还是用人者的品质素养问题。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最值称道的,还是曹操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族的几个兄弟和侄子做骨干,七拼八凑,不足三干兵马。他想任用刘备未获成功,但在任用其他优秀人才上却收到了奇效,这样就使他在短短的几年内,造就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荀或和郭嘉,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绍的幕僚,苟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业”,率先弃袁投曹,曹操得荀或,高兴地称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跑到曹操营垒,曹操喜而赞之:“真吾主也。”官渡大战时,田丰、许攸都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张邰、高览都是袁绍的大将,除田丰被袁绍忌杀外,其他都临阵投降了曹操。

除此之外,曹操在消灭吕布的战争结束后,还得到了许多有用之才,臧霸等人就是此时收降的。对这些人的任用方法与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曹操具备王者之风。

臧霸、孙观、吴敦、尹礼原为陶谦部将,陶谦死后他们成为泰山郡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后归附吕布。吕布败亡后,臧霸逃往他处躲藏起来,曹操把他找到,给予款待,让他去招降吴敦、尹礼、孙观等人。然后,曹操将这些人全都任为郡守、国相,划出青州、徐州靠海的一些地方,委托他们管理,从琅琊郡、东海郡和北海国中分出部分地方,设立了城阳郡、利城郡和昌虎郡,让臧霸做了琅琊相,吴敦做利城太守,尹礼做了东海太守,孙观做了北海国相。

此外,曹操还通过臧霸收降了徐翕和毛晖。徐翕、毛晖原为曹操部将,后来背叛曹操投奔臧霸。曹操让刘备给臧霸传话,让他把这两个人的头颅割下送来。臧霸不同意,对刘备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就因为我不肯去做这一类不义的事情。我受曹公之恩,不敢违命,但建立王霸之业的人是可以义动之的,希望将军能够替我去说明一下。”

刘备将臧霸的话转告了曹操,曹操大为感叹,立即召见臧霸,对他说:

这是古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而您却做到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于是不仅不再追究徐翕、毛晖的罪过,还任命他们为郡守,加以重用。

显然,曹操在这时若执意命臧霸按照他的话去做,他在臧霸及时人眼中的形象或地位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这就从某一点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可“以义动之”的建立霸业之人。

其实,很多志向高远之士,都是可以用道义感召的。

要做到“以义动人”并非难事。道义自古以来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从事任何事业所必不可缺的一项美德。道义主要侧重于正义和真理,选择了道义,就是站在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边。做到了这一点,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在现代商业中,道义也是企业经营的生命,是企业的良好形象的表现,所以,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处世上、经商上,只有遵守基本的道义,才能够获得成功。

“名不正,则言不顺。”许多评价战争说是正义与非正义之战,其实都是为名义而战,非名之战,得不到民心支持则失败,而顺民心之战则往往得道多助,所以正名之术十分重要。名义之战,乃利益之战的前奏。

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叫做“我的眼中只有你”。在商品社会中,金钱关系离人们越近,人们内心中对于情义的渴望就越强烈,而在日常交往中,只有以义动人,才‘能够赢得人们的广泛支持。

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商业环境中,以义动人、以情感人都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叫曾叔卿的人,因家中穷得揭不开锅,便向亲友借钱买了一些坛子之类的陶器,准备运到福建去卖,好赚几个钱买米度日。正要走时,有人捎信给他说,福建遭水灾,民不聊生。他想陶器肯定无人买,只好暂时放在家中。一天,一位商人路过,买下所有的陶器,钱货两清后,曾叔卿听说商人买陶器是为了运到福建去卖,赶紧说:”福建遭了水灾,谁还买陶器,你把陶器退给我吧。”买主很为他的高尚行为所感动,推让了好一会儿,才收下钱走了。曾叔卿的妻子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钱飞了,不禁哭诉着抱怨道:“是人家登门求买,又已钱货两清,为什么要自请退货?如今家里正等着钱买米下锅,难道你不知道?”曾叔卿却笑着劝妻子说:“做人贵在品节,损人利己的事切不可做。咱们宁可忍饥挨饿,万不能唯利是图,嫁祸于人。孟子说的‘贫贱志不移’正是这个道理。

贤妻不是常说要效法汉代贤女乐羊子妻劝夫上进吗?”妻子听了,破涕为笑,面带几分愧色。曾叔卿的做法正是忍利取义。因为按他的实情,忍利就意味着要忍饥挨饿,虽然钱对他们至关重要,可是他为了别人不受损失,宁可忍饥挨饿而将到手的钱退回去,为的是心安,同时也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我们强调在人生中舍利取义,并不反对人们赚钱发财,只是希望人们通过正当的手段劳动致富。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是用劳动汗水换来的财富,多多益善。这样的钱财,花着痛快,拿着心安。

在闻名世界的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看上去很普通,可是仔细看,会发现这块石头有一个缺口,顺着缺口看进去,会发现里面是一块闪光耀眼的紫水晶。关于这石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本是扔在一个美国人院内的一块废石,因主人觉得它有碍观瞻,让人把它移走。在向车上搬运时,不小心把它掉到了地下,摔出了一个缺口,露出里面包着的紫水晶。当主人知道了真相后,很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现在虽然发现它是宝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绝不反悔。我决定不占为己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石头主人说将石头扔掉,不过是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并不是信誓旦旦的诺言,当真也可不当真也可,但说话人却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说过的话。中国有句古语,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说正人君子,要讲信义,不能因任何原因而改变自己的诺言,只有小人才不顾信义,言而无信。石头的主人所说的“一言既出,绝不反悔”与中国的这句古语含义是一致的。想必他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所以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宁可失去宝物,也不使自己形象受损。宝物贵重,终可用金钱买到,而形象受损,万金难赎。这是大义所在,只有舍弃庸俗的利益而固守道义的规范,我们才能心胸坦然。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