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曹操雄才伟略的16字箴言 > 第 6 章 借——欲借力成事,溅求人才却难得
第3节 第三章

8.收天下文人于帐中别人才学不可能完全占为已有,但是,相互学习必能有所收益。

听人一句建议浪费不了多少时间却可能获得出入意料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人的才华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文人谋士是不可或缺的,这也体现了一个领袖的内涵和胸襟。

一个想成就大业的人,必是重视文人谋士的人,这样的人也能够尽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只有大气度大魅力的人才能令天下豪杰折服。

孙权对于曹操的用人之道也是很欣赏的,他曾经这样说过:“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

为什么说要重视文采出众的人呢?

攻伐天下需要猛将谋士,治理天下需要读书人的智慧。所以,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他的远大眼光中,天下的读书人都是财富,若是能把这些读书人收入自己囊中那就太好了。

其实,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对人才充满恐惧而最缺乏办法的是秦始皇,想当初秦始皇也是渴望人才的,所以他才会继位后发布命令吸引各国的人才到秦国来,李斯就是其中之一。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却认为天下的读书人是危险的,是洪水猛兽,不光读书人危险,就连读书都很危险,所以,就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以为这样就天下太平了,但没想到灭亡来得更快,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失去了人才的支持,使得国家走向了衰败。

秦朝距离东汉不过几百年,秦始皇的教训曹操谨记在心,所以,曹操对于人才是大度而宽容的,他没有当成帝王却一直以帝王的梦想和胸襟鞭策着自己,他也有能力做到。

三国纷争比拼的不光是军事势力而是权术谋略,人才储备,从这个角度讲,曹操最为强大。孙权深知这一点,所以一直只把保住江东当做自己的使命而没有生出消灭曹操的念头。刘备虽和曹操纠结甚多,但也从未有与其平起平坐的念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都是他们对曹操的一种肯定。

因为曹操能用天下之才,孙权善用东吴一地之才,而刘备只用桃园三兄弟,所以,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而其余各股小势力因为没有这番气度能力而逐渐消亡。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曹操北征乌桓回到昌国,设宴招待士大夫。酒喝到半酣时,曹操说:“我这次凯旋,驻守邺城的诸君肯定都会前来迎接,今天或者明早,大概就都到了。不能前来的,只有邴祭酒吧?”

谁知话刚说完,邴原却先到了。曹操得到报告很是高兴,立即起身相迎。

见面后,曹操说:“贤人实在是难以预料啊!我本来估计您是不会来的,谁知您却屈驾远远地赶来了,这实在是满足了我的渴盼之心啊!”曹操知道邴原名高望重,从此以后对邴原更加敬重。

曹操对人才的真诚态度,还表现在他对其健康和其家人的关心上。郭嘉病重时,曹操从未间断过探视,即使自己无暇顾及也一定会委派信得过的人前往看望。正是这种惦念的感情交流,使得属下对他更加的崇敬与信任。

若发生了不幸,部属死后曹操常常非常痛惜,特别是对重要僚属的死亡,更是悲痛不已,好似失去了亲人一般,不仅亲自前往吊唁还会追封,让他的子孙能够衣食无忧。

就像曹操自己说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说: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能人都聚集在我的旗下。

曹操的政治抱负宏大,用人的气度也不凡,因为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在对待人才上是十分的渴慕,一心想尽揽天下之英才‘。

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刘备,荀或也劝谏曹操说:“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不回答,等荀或出去,郭嘉进来。曹操对他说:“荀或劝我杀玄德,当如何?”郭嘉说:“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

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并认为刘备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但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企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荀攸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唯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人才是成功的必备因素,且因为其稀有而更加珍贵。尤其是在领导者是白手起家而社会关系不足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一个靠自己成功创业的人,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帮助。而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表现为待人以诚。这个“诚”字体现在很多方面,耐心、关心、真心等等。

9.建立智囊制度一个做大事业的人,不会单枪匹马地乱撞。建立辅助自己的智囊团队尤其重要。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人挺身而出,帮你出谋划策,这不仅会让你的生活顺风顺水,还会让你感觉成就和幸福。

任何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希望自己身边能有一帮倾尽全力协助自己的人。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就是众多领袖希望获得的大助力。想当年,闲居在茅庐中的诸葛亮原本享受着耕田读书的隐士生活,却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挂帅,从此之后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自己短暂的一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刘备。本来,刘备军中人才就不是很多,而这个诸葛先生又是操心的命,无论大小事一律过问,所以累得多次吐血,将人生这盏油灯熬到了油枯灯灭,现在许多人谈起来都不禁心中充满了敬意。

然而,这个人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以蜀国的状态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岂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左右的?诸葛先生劳心算天,劳力做事,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管理方式出了问题。要么就是诸葛先生根本不是管理的人才,只是一个低级的管家和军师而已。而曹操却不相同,他通过长期的建设将权力分授给不同的人,所以,事情虽多,却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劳心劳力。

当年,祢衡击鼓骂曹,说其身边没有几个能人,即便如此,笔者还是不得不肯定地说曹操身边其实还是人才众多,可见曹操用人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

曹操为丞相时,选用崔琰管人事。崔琰是经袁绍的提拔走上仕途的,因得罪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被“幽于囹圄”。曹操攻下冀州,任命崔琰为“别驾从事”。其人体态壮伟,声音洪亮,面目清朗,须长四尺,十分威严庄重;加之行为端方,性情耿直,敢作敢为,人们对他都非常敬重,连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曹操初任冀州牧,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我考察了一下冀州的户籍,可得三十万人,真算得上是一个大州啊!”

崔琰听了,却回答说:“现在天下分崩离析,袁氏兄弟操戈内战,冀州百姓暴骨旷野。王师来到冀州,没听说传布仁德,慰问百姓,救民涂炭,却在这里算计如何扩充兵力,把这件事当做当务之急,这难道是冀州百姓所希望于明公的吗?”

一席话听得在场的人个个惊恐失色,都赶紧低下了头。曹操听了,却对崔琰肃然起敬,连忙收敛起得意的神态,向崔琰表示道歉。

崔琰不仅正直敢言,还颇知人善鉴。早年他同司马朗友好,其时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还年轻,崔琰就认为他刚直果断,英明奇特,司马朗不一定能赶得上。司马朗对此不以为然,而崔琰却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后来事实证明他的看法是不错的。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什么名气,连族中人都看不起他,而崔琰却常说:“这就是所谓大器晚成啊!他终究会有很大成就的。”

涿郡人孙礼、卢毓刚到曹操的司空府任职时,崔琰又品评说:“孙礼通达刚烈,办事决断,卢毓清警明理,百折不挠,都是做三公的人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果然都做到宰辅的高位。

历代有作为的君主,都注意发挥吏部的作用,精心挑选吏部官员。三国时没有吏部,尚书分曹治事,但吏部的雏形已经有了。而要推行“唯才是举”

的干部路线,励精图治,靠的就是管官的官。

有了好的人才就要去使用,制定了用人的制度就要去执行,但选择什么样的人去执行,这是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必须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崔琰等人贯彻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十分尽职的。一方面,他们重视有真才实学的人,另一方面,他们也十分注重德行的考察,选用了不少清廉正直的人。平时虽然名声显著,但品行不端、不守本分的人,浮华不实的人,骄傲不谦逊的人,拉帮结伙的人,都得不到录用的机会。尤其特别强调节俭,崔琰等人身居高位,带头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这样一来为人们做出表率。

官吏政绩平平而私财奉足的,一律免官,永不录用。这样一来,士人纷纷以清廉节操自励,即使是显贵的大臣,其车马服饰也不敢超出通常的标准。这对改变东汉以来崇尚浮华奢靡的风气,促使官吏廉洁奉公,节省军政开支以减轻百姓负担,无疑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曹操对此十分欣赏,曾赞叹说:“用人能够做到这样,让天下的人都自己管理好自己,我还有什么事可做呢?”

即使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让出大将军职务,任骠骑将军时,仍然总揽朝政,“录尚书事”。因为东汉制度,尚书台为事实上的宰相府。

那就是说曹操自将献帝接到自己的身边,他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当他不在的时候,这一职能就由他的主要谋士尚书令荀或行使。

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曹操也就觉得必须更严密地控制朝廷,以便自己更能言出法随,令行禁止。于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以献帝名义废除三公职位,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这在体制上是恢复西汉做法。丞相为皇帝手下第一大臣,总理全国军政大事,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武帝以后,丞相府和御史府的实权转到尚书台,东汉朝廷体制即无丞相、御史大夫,实权在大将军手中。东汉又设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实为闲官并无实权。曹操恢复丞相一职,献帝又命他任丞相,而不是当初被袁绍要去的大将军,这表明曹操要把朝廷大权从名到实完全控制在手中,并且在无形中抛弃了那个令他不快的“大将军”的名号。当然,从这以后,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朝廷每设丞相,大抵不是权臣自命,亦即皇帝不得不任之,因之当时丞相一出现即为改朝换代的信号,这也是曹操的作用了。

这里姑且不论曹操是否有专权越职的嫌疑,仅从官员建制、人才配备和班子组建来看,曹操确实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现代社会领导者的权威是建立在用权和放权基础上的。权威权威,有权善用,才能有威,因此,领导在分派任务时,应暗示所期望的标准,领导发出的指令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不能有“可能”二字的介入。有些人喜在指示句之前,加上“也许”的字眼,往往令人无所适从。例如:“明天有个会议,也许你应该去听听。”在下属听来,好像是可去可不去似的。

如果不去的话,又怕是重要会议;但如果去的话,又怕是不重要的会议,耽误了做其他事情。下属总不能反问领导:“‘也许’是应该去,还是不去?”这样问,无疑是批评领导的指令不明确,但是不问清楚,又怕被领导指为擅作主张。

明确的指令,包括做该事项的目的、内容、有关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建议的处理方法。有时候,领导本身的疏忽,令下属不能按期做妥工作,反被领导指责。

例如,某领导对秘书说:“给我致电总行的张经理,约他下星期五到我的办公室来。”秘书小姐如言电约,但对方称下星期五要开重要会议,而他过两天便要到英国出差一星期,建议不如将约会改在明天。秘书想将张经理的话向领导转述,但是一连两天,领导均属假期,根本没有机会提及。

待领导上班时,秘书才将张先生的话复述,此时张先生已身在英国。该领导责怪秘书何以不早说,因为他找张先生,就是要商谈有关他到英国后有事相托的事。

秘书感到沮丧,因为在这件事中,她根本没有做错或遗漏,问题只是领导的指令不明确,欠缺了提及找张经理的大概目的,以致秘书在张经理提及去英国时,未能做出及时反应,要张经理直接与领导联络。

其实,该领导除了应该提及约会目的之外,也应向秘书透露如何才能找到他。许多人认为公事时间以外,就不应该让下属骚扰,以致下属有要事找他时,往往束手无策,只有干着急的份儿,这样办起事来又怎能快捷呢?

与此相反的是,某玩具厂接受了一批外商订货,货量大,时间紧,如按正常生产效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交货日期完成了,而工厂如果不能按期交货,则不得不向外商赔偿一笔巨额违约金,并严重影响到信誉。厂长为此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工友们,今天,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和大家商量一下,这件事,事关咱们玩具厂的生死。大家知道,最近两年来市场竞争激烈,咱们玩具厂的利润不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利益。作为厂长,我没有能力让大家多得工资,很对不起大家。但是,现在机会来了,这里有近十万美元的外商订货任务。我知道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它有困难,但是,工友们,我们抢到这个合同不容易呀,不干,我们就没饭吃。”

厂长停顿了一下,目视员工,突然问了一声:“工友们,咱们干不干?”

“干!”会场上响起一片喊声,“加班加点,拼死拼活也要完成它。”

“好,工友们,有这句话我就放心了,现在散会,请大家回去,准备接受任务,我保证工作完成之后,每个人都将得到一个厚厚的红包。”

由于领导能鼓动员工的热情,交代的问题也清楚明白,果真在交货日前三天完成了全部生产任务。

这位领导很会鼓动人心,善于把工人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工人们感到,这批任务完成与否,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干就没饭吃”。最后,老板又把工作同每个人的物质利益直接挂钩,直接提出工作完成之后给予每个人一份奖金。真可谓精明老道,滴水不漏。

领导要认真想到自己所要说明的内容,并注意你面前的对象,你是在分派下属的工作,还是在对外联系业务,还是在进行商业谈判,但是不论你在从事哪一项工作,你都必须记住,必须把内容讲清楚,这样才能达到你的目的,如果连所要说的内容都搞不清,那么从语言素质看就不够做领导的资格,但在明确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简明,把问题说清楚即可,不必翻来覆去哕嗦个没完,给人一种厌烦的感觉,让听话的人觉得领导办事不够精明强干,总是拖泥带水。如果说简明扼要是领导的首要语言要求的话,那么第二位的要求就是浅显易懂,对于员工,只要能让他明白你想让他做什么就可以了,不必用深奥的技术性语言以显示自己的语言修养,词语过于刻凿,反倒使人听后不自在。

由此可见,高明的管理者,并非事事都亲自去过问,只要选拔好好的管理人员就行了,让他们去做,自己只要管好当头的几个就行了。就好比放羊,那么多一大群,哪能都一个个照顾得了,一个要往东,另一个往西,还有停滞不前的,如果放羊的人每一个都要去管非得累死不可。因此,他们一般都会选一个好的领头羊。所以古人认为,管人之术十分重要。一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十个;十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百个;百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干个;干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万个人。三军都有了作战能力,军队就可以逸待劳了,领导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就是浅显易懂,对于员工,只要能让他明白你想让他做什么就可以了,不必用深奥的技术性语言以显示自己的语言修养,词语过于刻凿,反倒使人听后不自在。

由此可见,高明的管理者,并非事事都亲自去过问,只要选拔好好的管理人员就行了,让他们去做,自己只要管好当头的几个就行了。就好比放羊,那么多一大群,哪能都一个个照顾得了,一个要往东,另一个往西,还有停滞不前的,如果放羊的人每一个都要去管非得累死不可。因此,他们一般都会选一个好的领头羊。所以古人认为,管人之术十分重要。一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十个;十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百个;百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干个;干个人学会了作战,可以教会万个人。三军都有了作战能力,军队就可以逸待劳了,领导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