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一开始创业就做对:解析创业6大误区 > 第 2 章 大数据时代,抓住创业“云思维”
第4节 突破瓶颈——保持理性,重新评估目标

从下游往上游走,其实就是调整你的企业战略。然而,战略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要放弃最初的梦想,变得朝三暮四。事实上企业战略应该是分阶段的,我们应当清楚自己在什么阶段,要执行什么样的战略。

举个例子,某个人的梦想是举起100斤的粮食。我们相信,他20多岁的时候一定能实现这个梦想,但是在他5岁的时候,100斤的目标就肯定不可能实现。那时候,他的目标应该是5斤甚至3斤。

这其实涉及目标管理的问题——有目标是好事,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目标其实是可变,甚至是必须不断修正的。如果缺少这个概念,企业做起来就会非常累。

小周是我们商学院的学生,他的创业项目是做园林绿化,经过两年的发展,拥有了一个比较紧密的管理团队和施工团队。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他现在面临一个战略抉择,是继续挂靠大企业生存下去,还是自己注册一家公司,谋求更独立的发展。

其实按照我们的建议,小周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这个时候就不能盲目冒进,因为快速发展的背后一定存在很多隐患,比如人员管理、技术质量、制度流程等等,就跟一株植物一样,突然依靠激素成长很快,虽然看起来很大,但是营养元素肯定不如自然生长的。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依靠机会快速成长以后,应该稍微放慢一下步子,好好修炼企业内功,不要急于拓展更多的业务,而是从管理、制度、业务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优化或者加强,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如果从更理智的角度来说,小周应该继续“傍大树”,不要过早地把自己置于市场竞争的第一线。但事实上对于小周本人来说,在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成立公司,独立发展。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由于小周很早之前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经过了这几年的创业过程,他觉得现在距离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近,几乎触手可得,所以就决定放开手脚往前冲一下。

可是在冲的过程中,小周很快发现自己的状态完全不对了。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累——要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大部分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无法落实,整天都在外面跑,却成绩寥寥。

这还只是外在的累;在团队管理方面,小周也觉得很有问题,总觉得老员工管理团队虽然忠心,却能力有限,不能给自己分忧。遇到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自过问,否则就做不好。

除了累之外,小周还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怕”——没有业务的时候怕大家没活做散了人心,有业务的时候又怕量太大中间出什么差错。

内外都操心的感觉让小周觉得很迷茫,而这种迷茫似乎又传染到了团队身上,让大家也似乎变得不够安定。所以,为了让整个团队能够稳定下来,小周才做出了成立公司的决定,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以增强团队凝聚力。

小周的这个思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看到目标很近,决定努把力去冲一下,这种状态也是很好的。而他陷入焦虑的真正原因是对目标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同时又把目标看得太绝对了。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对目标失去客观判断,也就是说当目标离你很近的时候,努力去争取一下当然可以,但你确信目标真的离你很近吗?

举个例子,你的目标是公司年底营业额达到100万,而你在前6个月已经完成了60万的订单,按照这个状态,剩下的6个月完成40万似乎不难,于是你以为目标近在咫尺。可真相也许是这60万的业绩当中,有一笔高达40万的单子是依靠关系拿下的,而这样的大单子可能要跟两年才会出现一个。当你忽略了这个事实,就会以为自己每个月都能拿下十多万的订单,而事实上你目前能把控的市场就是每个月3~4万而已,照着十几万的目标去跑业务,就会发现市场拓展超乎想象地艰难,从而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

这样的情况就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目标是否能进行调整?

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所以你确定的目标,永远只是在当前环境背景下做出的选择。而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出现,这些因素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障碍。

比如说有的学生参与了这次咨询,通过导师团队、其他学生联系到了很好的资源,这就是机会,会促进目标的提前实现,这时候我们如果认准目标不做改动就显得太保守了。反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你也会遇到风险,例如政策的变化,市场环境的恶化,也许你100万的目标最终只能实现60万,这时候还用前者去苛求自己,就一定会心力交瘁。

现在回到战略目标管理的话题上,其实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任何战略都必须是阶段性、可更改的。因为创业者的经验、资金、资源本来就不足,初始战略出现偏差是常有的事情,只有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根据当前情况不断修正之前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越来越好的结果。

但是在管理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个矫枉过正的问题:战略目标过于“灵活”,变得朝令夕改,让整个团队完全茫然。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法可以进行把控。

第一个方法:所有战略性的调整,不能一言堂,需要征求所有股东的同意方能执行。如果没有股东,就征求企业主要管理者的同意。不要觉得这样会影响决策效率,因为只有混乱的、独裁的体系才是最高效的。而这种高效也只是对决策者的高效,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可能是灾难,因为万一决策错误,效率越高企业反而死得越快。

第二个方法:以结果为导向。

如果要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就要勇于尝试,只有试过才知道好不好。拿阿明的企业来说,他的初始目标是做教育机器人,但是企业运营结果并不好;后来调整目标专注做核心部分开发之后,客观结果上变好了,所以这样的调整就是智慧的。如果调整以后发现一个月两个月没什么变化,就说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次目标的调整是不成功的。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关注的焦点永远应该放在结果上——“我现在是什么人”,比“我要成为什么人”更重要。至少对创业型企业来说,我首先是个活着的企业,然后才谈得上成为想要成为的企业。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