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儿童教育 >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培养孩子的能力 > 第 4 章 人的发展规律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
第1节 第一章

我们进行教育的对象是孩子,要想实现教育的价值,达到我们期望的结果,首先我们的教育必须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换一个角度说,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把孩子当成是一个人,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有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方式的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把他们当成是和我们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即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

在很多家庭里,亲子关系很紧张,像是敌对的两方,孩子时刻提防家长,家长时刻监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孩子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人的发展规律对于教育而言意味着什么?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深层发掘出孩子的潜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双方共赢。也就是说,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进行的教育才是培养人才的教育。

一、培养孩子从兴趣开始我们常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才想要去学习和接近。而且对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是兴趣,是爱好,是特长,这也是培养孩子的核心。把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作为培养孩子的起点,这是教育实现的根本基础,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责任。

兴趣是培养的,孩子在成长中形成什么样的兴趣,与家长的引导不无关系。如果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角度看,小学确实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好时期。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作为家长时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将培养他什么兴趣?我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怎样培养?我对他的兴趣发展将持怎样的态度,并期待怎样的结果?”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难题。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家长需要自己探索。这里介绍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在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中存在这样两个极端:要么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在强制与逼迫中,孩子的兴趣一个一个被放弃,剩下的只有书本,只有分数;要么让孩子什么都学,学舞蹈,学钢琴,学书法,学英语,没有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也将孩子的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而且后者的负面影响更大。

我们的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兴趣班,看似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于是,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每到双休日,满怀期望的父母,带着极不情愿的孩子背着琴、拿着画夹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家长们着急上火,孩子也苦不堪言。兴趣班上得如此辛苦,“兴趣”从何而来?兴趣班,如果没有兴趣,就成了兴趣的刑场。相反,过分勉强孩子学习会适得其反,会让孩子真正的兴趣在辛苦的学习中泯灭。

这些现象并不少见。这些家长也无不心存善愿,怀着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尽心尽力地培养着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心一意地为孩子设计着美好的未来。他们好心办成坏事的原因往往在于没有找到孩子的兴趣,或是把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当作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或是把别的孩子的兴趣当作自己孩子的兴趣,看到别的孩子学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看到别的孩子珠心算不错,就又要求自己的孩子学珠心算……时刻追在别人的兴趣后面,不仅不给孩子主见,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自己也没有目标,或者干脆让孩子学完钢琴、学书法……给孩子报了一堆的兴趣班,希望在众多的兴趣中能找到孩子的兴趣,但家长的误区也值得警惕。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未来不应该由家长去设计,也绝不是家长可以设计的。人的兴趣不仅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这是我们对孩子培养的出发点,也是立足点。

孩子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玉石,他是有灵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孩子学东西一学就会,而且不管是什么,样样爱学。而且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鲜,而且这种新鲜感往往是三分钟的热度。只有真正适合孩子并且孩子感兴趣的,才有培养的价值,才有培养的希望,才值得培养。所以作为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培养孩子的起点。兴趣的选择就像雕琢一块玉石定型一样,决定了教育的成败。

孩子兴趣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兴趣,也必得有一长段时间的准备。在这段时间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为孩子的兴趣的生长提供机会和环境。

同时你得用心去走近,去了解,去发现你的孩子,去寻找适合孩子培养的方向,看到他的长处,他的兴趣,能从中找到孩子那与生俱来的潜质。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某种活动发生兴趣,你就得积极地去帮助孩子去活动,去实践,去发展。孩子的兴趣也许起初只是新鲜感,只有经过引导和发现才能成为真正的兴趣。

在成长之初,你根本发现不了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也看不出他哪方面较为擅长,这时候就需要你有意地设计一些活动,去诱发孩子的参与,去刺激孩子的投入,并借此发掘孩子的兴趣。

只有家长用心去诱导,去刺激,去发掘,才能为孩子找到适合他发展的趣所在。让孩子对学习像做游戏一样,慢慢地产生兴趣,使孩子自己愿意去学,这才是兴趣的开始。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父母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盲目地为孩子报兴趣班,在给孩子报班之前,一定要调查清楚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让孩子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激发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最佳方法。兴趣班必须是孩子真正有兴趣的才行。

2.孩子时常会表现出诸多兴趣,家长要选择其中一二,来作为培养孩子的方向。不要把那些孩子不感兴趣的,不符合孩子特点的,不能满足孩子需要的拿来培养,否则只会走向家长愿望的反面。

3.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如果纯粹是为了学一技之长的功利目的,非要让孩子达到某种水平,而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所在,那这种兴趣班只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所以要明确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

4.不要多管齐下,要着重培养孩子的一到两种兴趣。同时要求孩子上几个兴趣班,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结果都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同时也会加重孩子的负担,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二、突破教育的千人一面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一群孩子高高兴兴地来学校上课,他们刚入学报到的时候有的是圆脑袋,有的是三角形脑袋,还有的是不规则多边形的脑袋,各种各样的脑袋,带着各种各样的思维来到了同一个班。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是一个正方形的脑袋,三年过去了,孩子们都毕业了,等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他们形形色色的脑袋统一变成了正方形的了。很明显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追求统一性,多种脑袋变成一个模式,就是要变成全国几亿个脑袋用一种思维模式思考。还有一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左手举着一个大榔头,右手拿着一个个统一生产的螺丝帽,学生——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螺丝们从老师的手下经过,被强行带上了并不合适的螺丝帽。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塞进同一个模子里。

这种教育即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育,它表现为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不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体地区、学校的特殊性,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这样的流水线似的教育模式生产的人才是以批计量的,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是批量生产的人才,我们需要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这是中国当代教育面临的困惑。整齐划一性是中国当代教育的痼疾之一,其中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应试教育”的屡禁不止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就要打破整齐划一性的束缚,要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应试教育”

为素质教育,就必须推行个性化。个性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即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强调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的发掘与发展,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

简言之就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渗入个性教育,老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把孩子当成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来对待。

老师要善于观察,弄清孩子的性格、气质、能力,他的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也就是说对学生有充分的、全面的了解。这是老师在教育中做好因材施教的根本。在教育中,还要变更老师和孩子的不平等的关系,成为心灵相互沟通和平等对话的朋友关系。

2.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我们的社会精彩的原因。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让孩子知道自己个性的优缺点,有助于他们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智,从而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孩子了解自己,可以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孩子完善自己,而且也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

3.实行民主制。

有些老师仍保持着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和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些都会严重扭曲甚至扼杀孩子个性的发展。要实现个性化教育,首先要突破家长制作风。给学生发言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听听孩子的话,有时可以缓解教育中的冲突和不和谐因素。让孩子参与到教育中来,成为教育的主体。

4.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个性各有千秋,任何一种个性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班级中每种类型的人都有,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的类型与特点,有意识地调控学生个性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特征,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人的个性特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容易使个性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5.以健康个性培养健康个性。

好的教师总是不仅注意言传,而且很注意身教。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教师的个性是健康的,才能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个性,作为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个性。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服饰也是教师内在个性的外化显现。注意发扬民主,注重发挥个性影响力。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