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儿童教育 >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培养孩子的能力 > 第 4 章 人的发展规律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
第3节 第三章

自认为我们的家庭无力为孩子创造如此优越的教育环境,当然也不愿意承认我们的教育是不完善的,那我们就从精神上最大限度地给我们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吧。

1.给孩子精神放松的时间,除了每天必须完成的学校任务,最好不要给孩子太多额外的任务,遵循孩子的学习规律,多发展孩子的兴趣。

2.注重孩子发展的全面性及均衡性。一个健康的孩子应有良好的体能和智能发展,以及情绪管理、社交能力、艺术欣赏和道德方面的发展。小孩的知识发展很重要,但不能忽略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和他的身体发育保持同步。

3.保证孩子健康的发展。孩子的成长不只是体现在他的成绩上,孩子的品德、身体素质、思想意识等都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成长。坚持和老师面对面交谈,以得知他们对待小孩儿的方式和态度。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我们作为家长所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给予宽松的环境。

家长在教育中要避免这样两个误区:

1.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智力开发完全寄托于益智玩具,这是不明智的选择。益智玩具对开发孩子智力确实有帮助,但是让孩子一味地沉溺于益智玩具当中的话,孩子的智力就得不到全面的提高,甚至肴可能使孩子的智力受到损害。因此,家长在选择益智玩具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

2.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应该在3岁之前开始培养,但是,电视、电脑等各种新电子媒体的出现与普及,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五、孩子比成绩更重要孩子是一种希望的所在,不论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没有了孩子就是没有了明天,因为我们这些人都会老去,我们所创造的财富有一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因为那些稚嫩的小生命在,那些呼喊的声音在,就让我们觉得生机勃勃。记得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孩子,婚姻只不过是一场过分认真的游戏而已。可见,孩子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感受生命的价值。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忘记了孩子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感悟和喜悦,他们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绩来,好像唯有这样,家长内心的喜悦才会得到满足。于是我们不惜横眉冷对,我们不惜承担所有的家务,我们不惜花钱花时间给孩子上辅导班。在这些都做到了以后,我们的家长是否感到了疑惑,对于我们而言,孩子究竟是什么?

孩子比成绩更重要,我们要求孩子考高分,上辅导班,恐怕多少都有攀比和虚荣在其中,唯有我们对孩子的爱,骨肉深情的爱不能作假,我们更爱自己的孩子。请正确面对孩子和成绩,就像我们坦然面对自己的心一样。

一位来自德国,现在北京大学读中文的留学生说:“我的爸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不可。在我失败时,他总是告诉我,他对此感到很平和,他认为我比成绩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确很希望我能够有好成绩。”德国人比较注重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会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不强求,不懊丧,明确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虽然把握了这个重点,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放弃对孩子的要求,也不是说所有的家长都应该在所有的时候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真正对孩子的爱是讲究方式、有分寸的爱,它应该更注重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个体来教育。德国人在教育上就比较注重从情感上感染孩子,他们很关心孩子,从小就让孩子感到被爱,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教育的氛围,每次都会鼓励他们去做,去做得更好。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去和孩子分析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会用其他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孩子置于成绩的上面,而不是成绩比孩子重要,他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得更全面。

在德国,无论孩子的成绩好坏,他们都得到相同的爱,都得到家长的重视和帮助,家长很理智地解决了爱和成绩的关系,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也不会因此而不再爱孩子。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问题,甚至是考试不及格,家长也不会骂孩子,更不会打他,相反的,而是询问孩子是不是感到功课太重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是否被压抑。有些家长还会主动去学校找老师,和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旦孩子有了问题,就要加倍地注意,孩子有问题应一起解决而不是责骂。在德国很少有因为成绩原因而遭到父母虐待的孩子,那些遭到父母殴打的孩子都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事实上,在德国父母很少打孩子。

善意提醒:

1.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

比如做作业,孩子不会,父母只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绝对不会轻易说出答案。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告诉孩子说,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选择一边读书一边听音乐,总之人生是你自己决定的,家长只能给你指导意见,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自立。

2.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在家里,给孩子一片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空间,即使家长由于工作原因等导致情绪失常时,也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3.家长要时时告诉孩子这样的话: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并非要得第一不可,但是你一定要自立,不要过于依赖他人。只有独立的人才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4.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家庭的教育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向孩子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在要求孩子自己作决定的同时也要求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家长也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为孩子做出榜样。

六、工作经验为发展打基础孩子最终是要脱离母体的庇护,走向社会接受纷繁复杂的现实的。他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仿佛世外桃源的校园里,学校的纯净和简单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净土,就像孩子最初孕育在母体中一样,他们接受了父母、老师的保护,但是他们是要长大的,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的,他们需要生存的能力和技巧。

我们先来看看外国人对工作是怎样认识的。

在美国,劳动是孩子们获得零花钱的途径,他们不会像中国的孩子那样可以无条件地从家长手里得到钱,也不是自己考出了好成绩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奖励。美国的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他们需要通过劳动来换取自己的零花钱。美国的中学生也在这样的教育下体会自己赚钱的乐趣,他们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的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个女孩儿每周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以领取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在这样的锻炼中,孩子们一方面可以得到零花钱,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个性。

孩子将来必然要工作的,现在让孩子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既可以培养孩子同他人相处的能力,也可以让孩子从小认识工作的意义。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

根据英国最新的全国课程大纲的要求,从2007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所有公立学校的14岁以上学生都必须要有“工作经验”。

几乎所有14~16岁的儿童都要被安排到当地的公司工作两周,其余学生将通过兼职工作或继续学校教育接受相关能力的学习。以国家规章的形式对工作经验加以规定,足见其重要性。

英国教育与技术部主管职业教育的官员是这样解释这一规定的:“如果有人要问,这个政策是否是针对成绩不佳的学生,答案是‘不’——句号。”“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对于在校感觉不适者,对于每一个人,这都是有意义的。”“让学生在早期获得一定的工作体验,有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环境。”

英国政府的考试监察机构——资格与课程局,在评价这项政策时,把这个做法视为“在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和理解的有组织活动,包括在工作经验中学习,学习有关工作和工作实践的知识,以及获得相应的工作技能”。

给家长如下建议:

1.不要觉得孩子劳动或工作是一种不上进的表现。体力劳动也可以成为脑力劳动的补充,它一方面让孩子紧张的大脑有了适度的休息,对于恢复大脑的兴奋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体力劳动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孩子在劳动中身体可以得到锻炼,也可以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所以要正视劳动和工作。

2.要让孩子多分担家务,学会自理,将来才能照顾自己和家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一种培养。不要担心孩子的成绩会因此下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3.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走出自己的狭小的空间,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懂得生存的法则。让孩子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中他将永远也长不大的,而且很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4.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让孩子去实践,去体验,让孩子和社会接近,也和社会的人接近,走出校园。家长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上大学虽然是孩子最好的出路,但毕竟还有一些孩子没有那样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谋生的本领才是对孩子的负责。而且即使孩子上了大学,学会的这些本领也可以促使孩子在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教育名言:

劳动是育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

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