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从此,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延伸着。对农业生产有特别含义的时段,有了更详细的阐述,并且在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运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节气的含义,已不仅仅是24个名称所能表达的了。可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季节变化规律,不断总结、探索而创造出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应用,可使人用力少而收成多,是指导农业生产的课程表。

节气的“节气”和“中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气”,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历法1.阳历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的历法是阳历。它的全称叫太阳历,又叫公历。

太阳历始于4000年前的古埃及。当时,聪明的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泛滥和天狼星的出没有一定的日期可循。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他们首先计算出一年是365天,随后又把这365天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多余的5天为年终节日,这就是古埃及的太阳历。

随后近2000年时问,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订,古埃及的太阳历才形成现在世界普遍应用的阳历。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儒略·恺撒大帝掌管修改历法,第二次是在公元1 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组织人员修改历法。

最终形成的阳历有了月大月小之分,每年12个月的各月天数并不完全一致,月大31天,月小30天。除此之外,还有个比较特殊的2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在阳历没有广泛使用之前,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很好的补充。人们把节气用农历日期来表示,对掌握农时、安排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像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所说:“秦汉以前古人不得不看天上星星(行星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定季节安排农事。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例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老百姓就无须再仰观天文了。”现在阳历普遍应用,节气的阳历日期也基本固定,应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2.阴历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历法叫阴历,全称太阴历,它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现。阴历一年12个月,单月是大月,共30天,双月是小月,共29天,全年共354天,12个朔望月总计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如果不加以调整,4年后朔望日期就会出现颠倒。所以阴历需要穿叉“闰年”。方法是每3年给规定的11年中的每年最后一月加1天。阴历经过这样安排以后,每3年和月亮绕地球的步伐仅差16.8分了。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速度不一致,为保持朔日必在阴历每月初一,也必须进行调整,所以有时出现一连两个阴历大月或一连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3.农历(阴阳合历)阳历和阴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就出现了把阳历和阴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的历法,这就是“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最早在我国夏代时就已制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称为“夏历”。这种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应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叫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

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接近,兼有阴历和阳历的性质,因此说它是一种阴阳两历并用的历法。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闰年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 3个朔望月短,因此,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七十二候准确地说,七十二候是一个历法术语。在传统历法中,5天算作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了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在这72候中,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候应”。这些“候应”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生物类和生物类,非生物类“候应”如“水始涸”、“地始冻”、“虹始见”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獭祭鱼”、“桃始华”、“萍始生”、“鹰化为鸠”

等。

早在战国时期,最初形成的八个节气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就有记载了,当中就有“蛰虫始振”、“始雨水”、“小暑至”、“东风解并举”、“鱼上冰”、“桃始华”、“凉风至”、“寒蝉鸣”、“候雁归”等物候现象。之后,汉代《逸周书·时训解》一书中对七十二候有了更为详尽的注解。这些物候现象到北魏为历书记载。元代《王祯农书》把它们与二十四节气合为时令,依据气象影响的物候规律,作出了全年农业操作规划,这就是著名的“授时指掌活法图”。

现根据《礼记·月令》、《逸周书·时训解》、《时宪书》等书的记载,对七十二候简介如下(这里的月为旧历月):

正月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候,鱼陟负冰(陟,音帜,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仓庚,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变为鸠,至秋则鸠复变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驾,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鴑,阴气盛则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见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拍,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鸶,降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日女功兴而戴驽鸣。

四月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蘼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日麦秋)。

五月芒种:初候,螳螂生(螳螂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二候,鹃始鸣(居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调,蝉也);三候,半夏生(半夏,药名也,阳极阴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