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目标思维

看上去很美的理论,有可能是阻碍目标实现的元凶。

对一个人来说,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有了目标,你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一人生目标的追求上;有了目标,你才会每天都充满动力,洋溢着奋斗的激情。人生的目标不要太多—什么是你这一生真正想要的,什么是你真正想要实现的,那么,它就是你奋斗的目标。

如果在众多的目标面前无法取舍,你可以把这些疑似目标都用一句话写下来,然后把那些无关紧要的目标清除掉,再把剩下的、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分轻重缓急设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瞄准离你最近的一个目标,以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牢牢掌控人生航船的罗盘,笔直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航行,而不必担心会走弯路。

松毛虫在松树上生活,它们群居在一起,共同结网为巢。每天黄昏的时候,它们就倾巢而出,列队爬过树干,爬到松叶上去吮吸汁液。这些松毛虫在前进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首领“走”在前面,其他的松毛虫一条接一条地跟在后面,秩序井然,蜿蜒前行。

“走”在前面的松毛虫,一边爬行,一边吐丝,“走”到哪里,丝就吐到哪里。后面的这些松毛虫就沿着这条“丝路”前进,不管走出多远,都能沿着这条“丝路”返回而不至迷失方向。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针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队离巢的松毛虫引到一个高大的花盆上,用布将领头的松毛虫吐在花盆四周的丝擦掉,只留下花盆边缘上的丝,并在花盆中央放了一些松叶。结果,这些松毛虫就开始沿着留在花盆边缘的丝爬行。它们明明是来寻找食物的,而可以维生的食物就在离它们只有几步之遥的花盆中央,但它们却根本不去寻找,而是围着花盆爬,一圈又一圈,如此反复不止地爬了几天几夜,最终因饥饿、疲劳而死。

许多人就像这些松毛虫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道机械地按照惯常的方式去生活,盲目地度过每一天。如果有人提醒他们这样有错误,他们也许还会振振有词地说:“别人不都是这样过日子的吗?”这就是没有目标的人生状态。他们的人生就像是失去罗盘的航船,迷茫不定,永远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

目标对每个想成功的人都至关重要。制定明确的人生目标,是开启人生的第一要素。因为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方向,只有朝着确定的目标不断前进,才能成就丰富、成功的人生。

目标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爱默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正如你所想。”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生活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在这些人中:没有具体目标的占27%;目标模糊的人占6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占10%;有精确的、长期目标的人只占3%。

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与他们的目标有着紧密联系:有明确的长期目标的人,他们一直没有放弃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二十五年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有的白手创业,成为商业精英;有的成为行业领袖、某一专业方面的权威;也有的积极投身社会,成为议员、律师。

有明确的短期目标的人,他们通过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的身份一般在社会的中上层,大部分是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些目标不明确的人,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一般会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但在工作方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

剩下的那些二十五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经常遭遇失业,有的不得不靠社会救济来生活。这些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却从没有想过改变自己,更没有想过为自己制定一份可行的计划目标。

这份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个目标。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你就会明确肩上的责任,进而会有一种使命感。你就不会随意浪费时间,更不会无所事事。如果你在进入大学之初就有明确的目标并努力达成,你的大学生活就一定是充实且富有成效的。

参加过立定跳远这一运动项目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起跳的时候,眼睛注视着前方的某个标志,把它作为自己要跳到的地方,那么跳远的成绩也会尽可能地接近那个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一个人目标制定得越远大,他的进步也越大。”

一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有多远,他的人生高度就会有多高。这是哈佛人笃信不疑的信条。

立长志还是常立志哈佛法学院教授德里克•博克说:“我早已致力于我决心达到的目标,我将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什么也无法阻止我对它的追求。”

人生的目标一旦确定,就不应该随意更改,更不能朝三暮四,尤其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更是如此。中国人经常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但是,实现人生目标的计划和方法是可以根据情况不断做出调整 的。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我们可以把人生目标比喻为一座金字塔,不需要一下子就把目标固定在最高的塔尖上,而是可以把金字塔分成许多层,我们只要每次都爬到上面的那一层就可以。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在讲述如何分解人生目标时,常常引用下面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讲述中。

在1984年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获得冠军的是之前毫不出名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他战胜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长跑高手,一路领先,出人意料地率先冲过终点。当记者采访他、询问他获胜的秘诀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用我的思维智慧战胜对手的。”

对他这一说法,人们都觉得难以理解—毕竟长跑比赛是一项体力运动,哪有思维智慧的用武之地呢?

在以后的几年中,山田本一不止一次地获得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冠军,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他都提到了帮助他取胜的“思维智慧”,记者们都一头雾水,不明所以。直到山田本一退役后,这个谜底才得以揭开。

山田本一在他写的自传中,解释了他的“思维智慧”的精髓:“我刚开始参加比赛的时候,跟所有人一样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结果跑不到十几公里我就感到疲惫不堪,想到前面还有那么远的赛程,往往就失去信心了。

后来,我吸取了教训,每次比赛前,我都会先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且把沿路比较醒目的地方记下来。比如第一个目标是银行,第二个目标是一棵大树,第三个目标是一座红房子……就这样一直记到终点。等到比赛的时候,我先把第一个目标—银行—当作终点,努力奔跑,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再用同样的速度跑向第二个目标。就这样,长长的马拉松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短赛程,我跑起来就比原来轻松多了。”

我们都知道,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面对“人生目标”这座金字塔,我们要一层层地攀登。把人生的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一步步地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是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最智慧的做法。

中国有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只要不断地向小目标前行,终有一天能登上金字塔的塔尖,领略塔尖的风光,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

你为谁工作哈佛大学曾对美国一千五百名学生进行一项调查,调查问题很简单:你选择正在从事的这份工作,是出于爱好,还是因为赚钱?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名回答是因为赚钱,另外二百四十五名学生则表示是出于爱好。

这项调查累计进行了十年,目的是了解为金钱工作和因为爱好而奋斗的这两种人中,最后各有多少人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十年后,调查结果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那二百四十五名由于爱好而工作的学生中,有一百人成了富翁,而在一千二百五十五名为了金钱而工作的学生中,只有一人成了富翁。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