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希特勒的土地:德国政坛的发展脉络 > 第 3 章 悬而未决——德国将何去何从
第1节 领袖的魔力

“他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一双笨重的靴子,深色套装加皮质马甲,硬邦邦的白色衣领,加上略显怪异的小胡须——活像火车站餐馆里的服务生。”

但即便如此,现场人群还是如“触电”般为他着迷。“还在他早年的时候,他的语气和用词里就有了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威严,而那天晚上的演讲更是无懈可击。”

1922年11月22日晚,当普奇•汉夫丹格走进那家叫“儿童酒窖”的啤酒馆时,里面早已挤满了店铺老板、公职人员、青年人和工匠模样的人们,很多穿着巴伐利亚州的传统服饰。普奇艰难地挤到记者席,请身边的一位记者帮忙指认一下哪位是希特勒。汉夫丹格坦言,他对这位日后的德国领袖的第一印象并不深刻。他回忆道:“他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一双笨重的靴子,深色套装加皮质马甲,发硬了的白色衣领,加上略显怪异的小胡须——像极了火车站餐馆里的服务生。”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过后,希特勒直起了身子,普奇说道,“一位永远也不会犯错的士兵,穿着日常的衣服,以敏捷而克制的步伐”经过记者席,来到了距他仅有8英尺远的演讲台前。希特勒不久前刚因煽动罪而短暂入狱,因此他十分清楚警察们就混在人群中间,他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措辞。但即便如此,现场人群还是如“触电”般为他着迷。普奇发现,希特勒是一位善用“影射和反讽”的大演说家。在回忆第一次目睹希特勒的演讲时,他说:“还在他早年的时候,他的语气和用词里就有了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威严,而那天晚上的演讲更是无懈可击。”

在娓娓的对话式开场之后,希特勒开始转入正题,并很快展现出他的辩才。他抨击犹太人投机倒把,造成了在场人们的诸多不幸——“这样的煽动极易获得认同”。汉夫丹格说道,他谴责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丢弃了德意志的传统美德,并声称任何一个与民为敌的人都将遭到惩罚。

普奇观察到,在场的人们无不沉浸在他的演说里——“尤其是女人们”。当希特勒谈及日常生活时,普奇注意到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始终热切注视着他。“仿佛是中了某种魔咒,她不再是平日里的自己,而是完全迷醉在希特勒所编织的伟大德国的设想里。”当希特勒取过旁人递过来的啤酒杯豪饮时,人群再次报以热烈掌声。显然,他们已被他牢牢迷住。

“无与伦比的精彩”,他“显然会大有前途”。普奇声称,当时他已经在思考如何指引和教导这位高超的演说者。他仔细观察了希特勒的随行人员,并未发现有人能“帮助他了解他所缺乏认知的外部世界,而在这点上,我自认可以帮忙”。他还特别指出,当时的希特勒并不清楚美国在“一战”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不晓得美国已成了欧洲不可小觑的新兴强国。作为“半个美国人”,他自然将此事视作他的职责。

普奇来到希特勒所站的演讲台前,后者虽然大汗淋漓,但显然很享受这样的氛围。普奇做了自我介绍,并向希特勒传达了史密斯的问候。“幸会,原来您是今早打电话来的那位上尉的朋友。”希特勒一边答话,一边拿帕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在一番恭维之后,普奇说道:“对于您刚才的演讲,我赞同其中的95%,希望今后有机会与您一起探讨剩余的那5%。”在战后的一次采访中,普奇表示他所指的5%“自然是关于犹太人的那个部分”,但他当时并未和希特勒直言,以免坏了他的兴致。

“是吗?当然没问题,”希特勒说道,“希望我们不会为这小小的5%而争辩。”

普奇跟他握手道别的时候,觉得他“谦逊而友善”。到家以后,普奇很久都无法入睡,他一直在回想当晚所发生的这一切以及它可能带来的结果。他认为,希特勒凭借自我奋斗,以一种非共产主义式的愿景赢得了德国普通民众的拥护。而他看上去又绝不像他的那些追随者们,例如“多疑型”的代表、党派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一个面色蜡黄的邋遢家伙,长了一副让人讨厌的半犹太式嘴脸。”

不过,普奇从尼采的一句名言里找到了慰藉:“任何运动的首批追随者都不能证明它的谬误。”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