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11、宋襄公“不乘人危”打败仗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宋襄公就通知各路诸侯,希望大家共同护送公子昭去齐国继位。可是宋襄公毕竟没有齐桓公那样的号召力,除了三个小国带了兵马过来,其他的国家都没有当成一回事。于是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军队打到齐国,帮助公子昭继位,即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国中的强国,如今,齐国的国君靠的是宋国的力量登上的王位,因此宋国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宋襄公也有一位有野心的君主,他希望自己能够接替齐桓公的位子成为中原的霸主。可是这次他的号召却只有三个小国响应,几个中原大国却没有把他当回事。

宋襄公希望能够借助大国去征服小国,于是派人去联络楚国。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楚国答应和他合作,那么在楚国势力下的小国自然也就臣服了。

宋襄公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臣们,其中公子目夷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宋国目前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想要成为盟主并不会有什么好处。可是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根本听不到那些反对的声音。他立刻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来宋国开会,共同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两个诸侯都同意了他的请求。

公元前639年,眼看就要到了会盟的日子,宋襄公驾着车去开会。临走时公子目夷劝他多带些人马以防不测,可是宋襄公认为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自己怎么可以带兵去呢?公子目夷怎么也说服不了他,只好空手跟着去。

在商议的过程中,果然发生了争执,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做盟主,顿时争吵不休。

楚国是大国,依附楚国的诸侯也多。宋襄公还想继续争论。楚国的一班随行人员全都脱掉了外衣,露出了里面的铠甲,他们将宋襄公绑了起来。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之后仍然不服气,就连宋国的邻国郑国也跟着楚成王一起反对他,这使得宋襄公更加生气。为了出这口气,宋襄公决定先攻打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急忙向楚国求救。可是楚成王并没有派兵来救援,而是直接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宋襄公没想到楚国来这么一手,急忙往回赶,最后在泓水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峙,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见此,连忙催促宋襄公下令展开攻击。可是宋襄公反而责怪公子目夷:“对方还没有过完河,我们怎么能这时候发起攻击呢?这样太不仁义了。”

正说着,楚国军队已经上岸了,他们正排队摆阵。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催促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又以人家没有排好队伍为由拒绝发起攻击。没多久,楚国士兵已经摆好阵势,只听得战鼓声响,楚军便如洪水般奔涌而至,将宋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这时,宋襄公才急忙指手画脚想要继续抵抗,可惜他的大腿上中了一箭。要不是将士拼命保护他离开,他早已经战死沙场了。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都抱怨说他们的国君不会打仗,根本不应该那样打。

宋襄公后来知道了大家背后的议论,但是仍然坚持自己没有做错:“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这是规矩。譬如遇见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抓来做俘虏;遇到受伤的人就不能再去伤害他。”

公子目夷十分无奈,他气愤地说:“打仗就是为了战胜敌人,如果怕伤到人那还不如不打呢。如果遇见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干脆让人家抓走算了。”

宋襄公受了重伤,再加上心中有气出不来,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楚国是我们的仇人,你一定要报这个仇。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够成为霸主,当你遇难的时候就去向他求助吧!”

乍一看,宋襄公确实很迂腐,可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从他的身上也看到了东方的“骑士精神”。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历史阶段,而宋襄公本人更是出身贵族,从小接受的就是贵族教育。所以想让他不讲仁义,那是非常困难的。对他来说,战争中取胜固然重要,可是赢得光明正大更重要。

1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霸主。吴国和越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继位。吴国趁越国在办丧事的时候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这个地方发动了一场大战,抱着必胜信心的阖闾没想到打了败仗,自己又中了箭伤,再加上了年纪也不小了,回到吴国没几天就去世了。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阖闾临死时,一再嘱咐夫差要为自己报仇。

夫差记下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并且叫人经常提醒他。每当他经过宫门的时候,宫人们便冲着他喊:“夫差,你忘了你父亲的仇了吗?”

夫差便流着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令伍子胥和伯嚭操练兵马,为攻打越国做准备。

两年后,夫差亲自率军攻打越国。范蠡看吴国来势汹汹,便劝说越王勾践:“夫差这次是准备充分后才来报仇的,如果与其交战,恐怕会损失惨重,不如我们严守都城,不要迎战。”

勾践根本不采纳范蠡的建议,竟也气势汹汹地领兵迎战。两国军队在大湖一带开展,越军大败。越王带领五千残兵逃往会稽,结果被吴军围困起来。勾践彻底没了主意,后悔当初没听范蠡的话。此时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勾践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文种去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将越王勾践投降讲和的意愿传达给了吴王,夫差本来想答应,可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文种回去后知道此事并没有那么容易,他暗中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于是就偷偷地送给了他一些珠宝美女,请他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点好话。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个伯嚭果然没少下力气,使劲劝说吴王。最终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同意了勾践的投降,不过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勾践必须亲自到吴国。文种将吴王的意思告诉了勾践,无奈之下,勾践将国事托付给了文种,带着夫人和范蠡来到了吴国。

虽然夫差饶了勾践一命,可是心中仍然有一股怨气。他让夫差夫妇住在阖闾坟前的一间石屋里,让勾践给他喂马,范蠡作为奴仆供他使唤。夫差每次出门,勾践就给他牵马。就这样,夫差过了两年仆人的生活,夫差终于相信勾践是真心归降,于是便放他们一干人等回了越国。

勾践一回到越国,便发誓一雪国耻。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了一个苦胆,每次饭前都舔一舔,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的耻辱。他还把席子撤去,躺在柴草上休息,他希望通过艰苦的环境让自己不要消磨了志气。

勾践为了让越国能够快速地富强起来,他亲自耕种,并叫夫人自己织布,以此来鼓励百姓生产。当年和吴国一战,越国失去了大量的人口,人丁稀少。因此他制定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令文种管理国家大事,令范蠡负责训练兵马。他体恤百姓疾苦,经常救济贫苦的百姓,因此深得人心。越国的百姓都巴不得越国快点强盛起来,不要再受别的国家的欺负。

几年后,夫差率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并要求勾践也领兵前去助威。勾践见时机一到,遂率领三千精兵攻入吴国,杀了吴国的太子,生擒了夫差。夫差非常懊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导致了吴国灭亡的结果。

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13、晋重耳富不忘贫成就霸业

当初,晋献公为了讨好年轻的妃子,立了小儿子奚齐为太子,并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唯恐自己也遭到不测,于是分别逃到了别的国家,夷吾早已跑到梁国,重耳跑到蒲城。

晋献公听说他们两个跑了,就以为他们是和申生是一伙的,于是派了刺客去刺杀他们。追赶重耳的刺客勃鞮一直追到蒲城,差一点就要了重耳的性命。幸好他只砍下了重耳的一只袖子。

重耳跑到狄国,就在那边暂时住了下来。当时普国有才能的人大多数都跟随重耳逃了出来。其中便有狐毛、狐偃、赵衰、魏犨、狐射姑、颠颉等人。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可是后来都被臣子杀害了。接着秦穆公帮助夷吾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后来跟秦国失和,大肆屠杀反对他的人,非常不得民心。于是有很多人就希望公子重耳能够回国做国君。而晋惠公也担心重耳回来,就打发勃鞮再去行刺重耳。

狐毛、狐偃接到父亲狐突的书信,得知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的消息,于是赶忙去通知重耳,大家一块商量要逃到哪里去。狐偃建议大家逃往齐国,因为齐桓公还是霸主。

第二天,重耳吩咐奴仆头须赶紧收拾行李,打算天一黑就动身。可是还没等到晚上,他们便接到新的消息:刺客提前一天出发了。重耳听到这个消息转身就跑,也没有通知别人。后来跟着他的人陆陆续续地都集合了,可是却偏偏少了一个头须。大家的行李盘缠都在他那里,后来大家才得知,头须带着东西逃走了。他这么一走,弄得本来就狼狈不堪的众人更加艰难了。

这帮人想要去齐国,中间要经过卫国。卫文公当初建造国都的时候,晋国没有帮忙,而且重耳还是一个落难的公子,因此便没想要招待他们那一干人,并且吩咐守城的差役不要放外人进城。

重耳气得火冒三丈,无奈之下只得绕了一圈子过去。他们没有了盘缠,走了一路早就饿了。他们来到一个叫做五鹿的地方,看见几个农人在地头吃饭。看见他们大口的吃饭,大家更加觉得饥饿难耐。

重耳让狐偃去跟他们要点儿,那些人却笑着说:“看你们的打扮一定是达官贵人,还用向我们百姓要吃的吗?我们要是少吃一口就拿不起锄头,那就别想活了。”

其中一个人开玩笑地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就给你们一点吧!”只见他拿起一块土块递了过去。

当时魏犨就发火了,嚷嚷着要揍他们。重耳也很生气,嘴上不说,心里已经默许了魏犨的做法。这时狐偃连忙拦住魏犨,接过那块土疙瘩来,并安慰重耳道:“粮食得来容易,土地可不容易。现在百姓主动将土地送给了您,这不正代表一种吉兆吗?”

重耳也只好这么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他们一干人等就这么有一顿没一顿地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待他们十分热情,给重耳送了不少车子和房子,并妥善安置了他的随从人员。可是没多久齐桓公就死了。齐国顿时发生内乱,于是他们只好投奔宋襄公。

宋襄公待他们也不错,重耳他们都非常感激。可是宋襄公刚打了败仗,腿上受了伤,过了很长时间病情也不见好转。于是私下里,臣子公孙固对狐偃说:“你们要是愿意留在宋国,我们自然很欢迎。可要是指望我们帮助公子到晋国即位,恐怕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狐偃表示理解,第二天,他们便离开了宋国。

他们到了郑国,可是郑国的国君却以为重耳已经在外流浪了这么多年,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于是根本不理睬他。重耳他们又气又恨,可是又不能发泄出来,于是只能忍气吞声地向前走,过了几天就到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对此重耳十分感激,两个人很快做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跟重耳开玩笑似的说:“将来哪天公子要是回了国,怎样报答我呀?”

重耳回答道:“金银财宝对于楚国来说不算什么,我实在想不出怎么来报答大王的恩情。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国的话,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远离战争。如果很不幸发生了战争,那么我就退兵九十里,以此来报答您的大恩。”

楚成王身边的将军成得臣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他偷偷地劝告楚成王:“重耳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将来一定是个祸端,不如趁现在杀了他。”

楚成王觉得重耳怎么说也是楚国的客人,于是便没有采纳成得臣的建议。

有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秦王派人到这儿来,请公子到秦国去。他有心帮公子回国。”

重耳故意客气一下,说:“我愿意跟随您,何必到秦国去呢?”

楚成王劝他说:“我虽然有心帮助你,可是楚国离晋国实在太远了,中途需要路过好几个国家。可是秦国和晋国离得最近,早晨动身,晚上就能到了。而且秦王有意帮助你,你就放心地去吧!”

重耳这才拜别了楚成王,到秦国去了。

秦穆公原来帮助夷吾成了晋国的国君,就是晋惠公。可是晋惠公忘恩负义,反倒发兵去打秦国,却打了个大败仗,自己做了秦国的俘虏。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惠公的异母姐姐,她替晋惠公求情,晋惠公也答应了割让五座城池,又叫太子圉到秦国做抵押,秦晋两国这才重新和好。

秦穆公为了留住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他。后来公子圉听说他父亲病了,要把王位让给别人,于是就偷偷地跑回国去。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就和秦国断了来往。秦穆公非常后悔当初扶持夷吾做了国君,现在他死了,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夷吾。因此他决定帮助公子重耳当上晋国的国君。

重耳来到楚国后,秦穆公想要和他结为亲家,于是便将女儿怀嬴改嫁给他。怀嬴对此心怀芥蒂,她认为自己已经嫁给了公子圉,再嫁给他的伯父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但是在秦穆公的劝说下,怀赢最后答应了这门亲事。狐偃、赵衰一干人等也极力劝说重耳答应这门亲事。于是公孙枝做媒,公子重耳变成了楚国的女婿。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重耳的喜事当中时,狐毛、狐偃急急忙忙来求见重耳,原来公子圉继位以后,下了一道命令:但凡跟随重耳的人,如果三个月之内回不了晋国,便都是死罪;如果父兄不叫自己的子弟回来也是死罪。他们的父亲狐突就是因为没有叫他们回去,而被公子圉杀了。重耳将这件事告诉了秦穆公,于是秦国决定发兵,帮助重耳夺回君位。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率领大军,并有百里奚、公子絷、公孙枝等人一起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到了黄河岸边,秦穆公将军队分为两路,一面护送公子过河,一面留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临上船的时候,大家把一切东西都小心地搬到了船上来。公子重耳见到笑道:“到了晋国我就是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拿着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做什么?”

很多人听公子这么说都笑了,跟随公子的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回到晋国之后自然少不了荣华富贵,何必再扮穷相呢?于是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把这些破烂儿都撇在岸上,有的人干脆把咸菜倒了,把破鞋破袜扔到黄河里了。

狐偃见他们未得富贵却先忘贫贱,一下子全变成富贵人的样子了。于是他拿着重耳送给他的一块白玉送还重耳,并跪在他面前请求留下来作为晋国的外臣。重耳愣了,以前一起吃了那么多苦,现在可以回去同享富贵了,怎么却不愿意走了呢?

狐偃说:“以前公子遇难的时候我还有点用处,可是现在您回去成了国君,自然会有一批新人为您效力,我这样的旧人就好比是那双破鞋,还带回去干什么呢?”

重耳听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只怪自己得意忘形了,只想着享乐,竟忘记了艰苦的日子。于是他急忙向狐偃认错,立刻吩咐把破烂的东西弄上船来。

重耳回到晋国后,公子圉逃走了,晋国的文武大臣便迎接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很快就继承了齐桓公的事业,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人们在贫困的时候总是向往富贵时的样子,可是富贵的时候却总是想不起贫苦时的状况。而人们更应该铭记的恰恰是落魄时的清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贫困中有着向上努力的动力,在富贵时不忘给自己敲响警钟。

14、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兵

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天子襄王逃到郑国,派人给齐、宋、陈、卫等国送去了消息,说京都被狄人占了。各国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郑国慰问天子,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阳。

这时,有人向天子提建议说:“秦晋两国国力强盛,而且两国国君都想成为霸主。秦国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絷,晋国有赵衰、狐偃、胥臣,他们都有着号召大小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不妨派他们去收回京都。”于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别去了秦晋两国。

晋文公听说天子逃难了,马上想要带领军队打到洛阳去。可是当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了。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向其表明晋国已经派兵出发了,不必劳烦秦国了。于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马。

这时,蹇叔、百里奚说:“晋国不愿意我们发兵,恐怕是担心我们抢了他的功劳吧!不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秦穆公说道:“这个我知道,只不过重耳刚刚做了国君,一点功劳都没有,这次就把护送天子的机会让给他吧!”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慰问了天子,自己带着兵回到了秦国。

晋国的兵马打了胜仗,将周天子顺利送回了京都。周襄王大摆筵席犒劳晋文公,并将京都附近的四个城池送给了他作为礼物。从此,晋国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晋文公刚从洛阳回来,宋国便来请求救兵。宋成公让公孙固来见晋文公,原来楚国派成得臣为大将,率领着陈、蔡、郑、许四国的诸侯来攻打宋国。

晋文公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将军先轸说:“楚国是南方蛮族,经常仗着自己的国力欺负别国。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这可是个很好的机会。”

狐偃说:“曾国和卫国本来跟我们就不友好,最近又归附了楚国。我们不如先攻下这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派兵营救,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的危机。”于是晋文公便答应了公孙固的请求,让他先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让成得臣回去。成得臣觉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国,因此十分不愿意退兵,于是他向楚成王报告说:“请再等几天,打了胜仗便回去。”

楚成王见成得臣不听命令,心里非常不高兴。有个大臣说:“晋国国力强盛,晋文公有着成为霸主的野心。我们最好还是让成得臣当心点,不要和晋国发生冲突,如果能够讲和,最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

楚成王于是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见楚成王一直催促自己,而且宋国又死守着城门,于是他下令停止攻击,可是又不好意思马上退兵。他派人去和晋文公说:“如果您能够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再攻打宋国,咱们握手言和。”

狐偃听完就骂道:“他还没有攻破宋国呢,竟然先来让我们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真是异想天开。”于是他把成得臣的使臣扣押,只将手下的人放了回去回话。

为了打击楚国,晋文公一方面派人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来帮忙一起抵御楚国,另一方面通知卫国和曹国的国君,让他们和楚国断绝来往,许诺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王位。于是,这两位亡国的君王便写信给成得臣,自己甘愿归附晋国。成得臣见了信非常生气,他索性不打宋国,直接领兵奔着晋国来。

晋国大将先轸一瞧楚国人过来,就打算立刻开战。狐偃拦住他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经说过,一旦两国开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所以今天不能失信。”将士们都反对。

狐偃接着说:“我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的好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并不是害怕成得臣。如果他们就此退兵或者不再追上来的话,我们两国就很容易讲和了。如果他们仍然穷追猛打,那么理就在我们这边了,将士们打起仗来也更有力气,这样对我们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大家认为狐偃的话很对。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口气就退了三十里。可是楚军依然在向前行进,于是晋军再向后退了三十里,离楚军已经很远了。可是晋文公接到消息,楚军又跟上来了。这样晋军又向后退了三十里,总共后退了九十里,实现了当初“退避三舍”的诺言。晋军到了城濮驻扎下来,不再往后退了。这时秦国、齐国和宋国的军队也陆续到了。

楚军见晋军一再退让,以为他们不敢和楚国交战,于是人人都觉得很振奋。副将门勃对成得臣说:“晋国的国君如此躲着我们的军队,对我们来说已经很有面子了。不如我们就此退兵回到楚国。大王已经催促好多次了,我们不能太固执了。”

可是成得臣认为,既然已经违背了楚王的命令,现在回去也是戴罪之身。倒不如继续进攻打个胜仗,或许可以将功补过。于是楚军便追到了城濮。两军遥遥相对,似乎随时都可能来一场暴风骤雨。

其实晋文公对这场战争还是非常担心的,楚国很多年都没有打过败仗,成得臣又是一员猛将,眼见着他们一步步逼上来,心里还是有点害怕。如果这次打了败仗,不仅做不成霸主,以后还得听楚国的话。晋文公思来想去,一晚上睡不好觉,而且做了一个噩梦。

第二天,他对狐偃说:“昨晚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和楚王摔跟头,可是我摔不过他,被他按在身下,一直打我的脑袋。到现在我的头还疼呢!”

狐偃说:“这分明是吉兆啊!您仰面朝天,分明是受到上天的眷顾,楚王趴向您,就表示向您伏罪呀!”

晋文公听他这么一解释,顿时觉得有了信心。

两军开战,先轸故意先败下阵来。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根本不把晋国的将领放在眼里。他看到敌人逃跑,便开始穷追猛打。于是楚军很快就进入了晋军的埋伏圈。晋军切断了楚军的后路,将他们杀得七零八落。此时秦、齐、宋三国的军队也早做好了准备,将楚国的队伍切成了好几段围困起来。楚军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后路又被切断,只有挨打的份了。

晋文公吩咐先轸嘱咐将士们,只要把楚人赶跑就是了,不许追杀,不然便辜负了楚王先前的情义。给楚军留个后路,之后还可以跟楚国和好。

楚国的大将成得臣、门勃、门宜申、门越椒带着残兵一直退到了连谷城。本想打个胜仗回去将功补过,没想到竟然败得如此狼狈。成得臣将自己和门勃、门宜申、门越椒一同下了监狱,他嘱咐自己的儿子成大心带着军队去见楚成王。

楚成王怒气未平,执意要定他们的死罪。成大心只得回到连谷。

楚国的一位大臣得知了这个消息,赶紧去见楚成王,对他说:“成得臣是个猛将,只不过缺少谋略。这次倘若有个军师在身边,他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您今天不如先赦免了他,以后让他有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楚成王觉得有道理,连忙下旨赦免他们的死罪。可是这时候成大心已经将处死的消息告诉了成得臣。成得臣也觉得没脸见人,于是拔出宝剑自杀了。等使者赶到连谷,成得臣已经死了。

晋国战胜楚国的消息传到了周王室那里,周襄王便派大臣慰劳晋文公。于是晋文公便借助这次机会召集十来个诸侯聚会,订立了盟约,晋文公便成为了春秋时期又一位霸主。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表现了他的君子行径,而实际上他的这种“退”更是为了“进”。不管楚军会不会紧追其后,对晋国来说都是在前进。倘若成得臣没有追击楚军,那么晋文公的这种行为是在名望和德行上进了一步,而成得臣即便追着打了过来,也是在晋国的埋伏计划里,更利于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说晋文公的这一招,不管怎么说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15、周桓王进退无据成为笑柄

当初周平王时,郑武公和卫武公保驾有功,同被封为周朝卿士。卫武公死后,郑武公便独揽朝政。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继续辅佐周平王。待到周桓王继位的时候,周桓王觉得已经控制不了郑庄公了,于是便想解除郑庄公的卿士职位。

周桓王对郑庄公说:“您是先王的重臣,我对您也十分敬重,所以不敢再劳烦您两边来回奔波了。”

郑庄公见周桓王这么说,便非常生气地回国了。由于对周桓王不满,郑国便不再向周朝朝拜,而且还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联合别的国家讨伐宋国。

周桓王听说郑庄公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非常气愤,便下令撤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心里更为不满,从此不再向周朝纳贡。周朝虽然已经衰败,但是毕竟是各诸侯国名义上的贡主。郑国不纳贡,周天子便亲自出征,率领蔡、卫、陈三国的军队讨伐郑国。联合大军到达繻葛这个地方的时候驻扎下来。

周桓王与众将领商议如何作战,联军不断向郑国挑衅,可是郑军就是不应战,也不发起进攻。就这样,两军一直对峙,

郑庄公见联军的士兵已经有了倦意,士气开始低落,才下令郑国军队击鼓出击。

顿时,郑国的军队像潮水般汹涌而至,陈、蔡、卫三国的军队本来就不想参与这场战争,一看郑军来势凶猛吓得掉头就跑,就剩下了周天子带来的队伍和郑军交战。结果郑军杀得周朝军队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这时候,郑国的将军祝聃从远处看见了周桓王,便拉弓搭箭,一下子便射中了周桓王左肩。要不是距离太远,这一箭恐怕会要了他的性命,但也已经吓得周桓王魂飞魄散了。

祝聃看见射中了桓王,便赶着战车想要继续追过去,这时,突然听到郑军阵营响起了收兵的鸣金号令,于是收兵返回了。

祝聃回去之后去见郑庄公,十分不满地说:“天子已经被我射中了一箭,早就吓破胆了,要不是您下命令收兵,我早就捉住他了。”

郑庄公说:“不管怎么样,他毕竟是天子。我们与天子开战已经是情非得已,如果再杀掉天子,那就违背礼数了,更会为别人落下口实;即便不杀他,你把他捉来了,我们又能把他怎么样?现在天子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厉害,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大臣祭仲听后也点了点头,说:“主公说得没错,周天子已经知道我们的厉害,以后不会再小瞧我们了。我们也应该给天子一个面子,让他知难而退,尽早收兵回朝。”

郑庄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祭仲。

祭仲当晚就动身,带着很多礼物去了周军的阵营。刚一见周天子,祭仲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我们主公无心得罪天子,劳烦天子亲自出征。主公并没有伤害您的意思,只不过没有约束好手下的兵士,以至于有人大胆冒犯了您。现在主公特地派我来向您请罪,等待您的发落。”

经过这一仗,周桓王本来满腔怒火无处发泄,见郑国使者如此低声下气地前来请罪,虽然心中仍然怒气难平,但是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周桓王觉得多少保住了自己的面子,就表示宽容了庄公。

繻葛之战便这样收场了。当初,周桓王发动的这场战争便是欠缺考虑的表现。身为天子,却不知道利用谋略和外交的手段去解决纠纷和矛盾,反而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贸然出兵,结果一败涂地。射杀天子本是难以饶恕的重罪,可是周桓王却没有定伤害自己的那个人的罪。这场战役令周王室更加没有了威信,各诸侯王都将周桓王当成了一个笑柄。

16、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相残

据说,郑庄公出生时是难产,吓得他的母亲姜氏直喊救命,之后姜氏便非常讨厌这个孩子,喜欢小儿子共叔段。先王掘突在世的时候,姜氏便经常劝先王将王位传给小儿子,但是掘突依然按照规矩将王位传给了长子。

姜氏眼见心爱的小儿子没有获得王位,便想办法向郑庄公给共叔段要封地。郑庄公问姜氏的意见,姜氏便说:“你把制邑封给共叔段吧。”

郑庄公说:“制邑是郑国非常重要的城池。先王曾经嘱咐过,制邑不能封给任何人。”

姜氏想了想,说道:“那就把京城封给他吧。”京城也是个比较大的城池,郑庄公觉得非常为难,只好不说话。

姜氏见郑庄公这样非常生气,她说:“你哪个城池都舍不得封给共叔段,那干脆将他赶出去饿死吧!”

郑庄公见母亲生气,连忙道歉,说:“您别生气,这件事我再考虑考虑。”

第二天,郑庄公召集了文武百官,商量给共叔段封地的事情。听说要把京城封给共叔段,大夫祭足反对说:“这怎么行呢?京城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就和我们的国都一样。共叔段是太后宠爱的儿子,要是他占据了京城,势力一旦变大,将来很可能会出事啊!”

郑庄公说:“这是太后的意思,身为人子不能不顺从啊。”郑庄公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将京城封给了共叔段。从此,人们便把共叔段叫做“京城太叔”。

共叔段得到封地后,便向母亲姜氏辞行。姜氏拉着他的手说:“你兄长对你一点兄弟情分都不讲,现在他是答应了给你封地,心里肯定不愿意。等你到了自己的封地,一定要好好操练兵马,将来有机会攻进来,我在里面接应你。只要你能当上国君,我就安心了。”

于是,共叔段在京城里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操练军队。但凡逃到京城的奴隶和犯人,他统统收留。二十年之后,共叔段也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这些事传到了郑庄公耳朵里。大臣们建议郑庄公尽快处理京城太叔的事情,说他要密谋谋反。郑庄公自己心里早有主意,他替共叔段开脱说:“共叔段不辞劳苦,操练兵马,不正是为了保卫郑国吗?”大臣们私下里都替国君担心,都说不能这样由着共叔段。老虎养大了就要吃人,到了那时候恐怕就来不及了。

没过多少日子,共叔段便夺去了临近京城的两个小城。两个城池的官员分别向郑庄公报告共叔段占领两个城池的情形。郑庄公听后,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可是大臣们都着急了,祭足说:“京城太叔不停地操练兵马,接连攻占了两个城,这不是要造反吗?国君应该立刻派兵去镇压共叔段,以免以后不可收拾!”

郑庄公立刻沉着脸,说他不懂道理。郑庄公说:“共叔段是母亲最喜欢的儿子,我宁可丢掉几个城,也不能因此伤了弟兄的情分,叫母亲为此伤心。”

大将公子吕说:“主公现在凡事都由着太叔,如果将来太叔不由着主公怎么办?”

郑庄公却非常肯定地说:“大家不用多言。到时候谁是谁非,你们就都知道了。”

几天后,郑庄公将国事交给大夫祭足,然后自己前往洛阳替天子办事去了。姜氏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连忙写信给共叔段,让他赶快发兵攻入国都。共叔段接到母亲的消息非常高兴,他假称奉了庄公的命令前去保卫都城。

谁知庄公对共叔段的行为早已了如指掌,他叫人在半路上拦截了送信的人,知晓了信的内容,然后假装去洛阳,却悄悄带着兵马埋伏在京城附近,就等着共叔段率兵来袭。

公子吕派了一些士兵打扮成生意人的模样混进京城。在共叔段的军队到达京城之前,先在城楼上放起火来。公子吕见到火把,便立刻率军攻入京城。共叔段听说京城被别人占了,连夜赶回来。这时士兵们才知道共叔段是为了攻打京城,于是便逃离了大半。共叔段见军心涣散,已经无法攻占京城,便逃到了附近一个小城里。后来小城遭到大军的两面夹击,共叔段走投无路便自杀了。

郑庄公从共叔段身上搜出了姜氏的信,恨透了姜氏,下令将她送到城颍去住,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消除了敌人,郑庄公感觉非常痛快。可是百姓们却传得沸沸扬扬,说郑庄公对待母亲太苛刻了。郑庄公不想担着不孝的罪名,可是话已经出口,身为国君又怎能随意反悔呢?于是郑庄公感到左右为难。

郑庄公正为了这件事烦恼时,有个城颍的官员叫做颍考叔,他给国君进贡了一只鸟。郑庄公问他鸟有什么特别之处,颖考叔说:“它叫夜猫子,白天看不见东西,晚上什么都能看见,是个日夜颠倒、不分是非的坏东西。这种鸟小的时候被母亲辛苦养大,等到它翅膀硬了便把自己的母亲吃掉,真是个不孝的鸟,所以我将它捉来请您处置。”

郑庄公知道这话里有话,便没有出声,任由他说。

到了吃饭的时候,郑庄公请颍考叔和自己一块儿吃,席间给他夹了几块羊肉。颍考叔却不吃搁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母亲,我想到她还没吃过这么好的肉,我怎么吃得下去?我带点回去给我的母亲吃。”

郑庄公听完便叹了一口气说:“你真是个孝子。我身为一国之主,却不能像你一样侍奉母亲。”

颍考叔故意显出惊奇的样子说:“您的母亲不是很健康吗?您怎么说不能奉养她呢?”郑庄公便把姜氏如何偏袒共叔段,并帮着他夺王位的事说了一遍。

颍考叔说:“人不一定去世之后才能到黄泉。我们挖个地道,只要露出水来,不就是黄泉吗?我们再在地道里盖一所房子,请您的母亲坐在里面。主公走进地道去跟她见面,不就没有违反誓言吗?”

郑庄公大赞他这个办法好,于是决定按照颖考叔说的去办。

颍考叔便带人挖地道、盖房子,等到一切办妥当了,便把姜氏接到了地道里的房子里。然后请郑庄公进去。母子两个终于在地道里相认,郑庄公带着母亲故意在大街上转了好几圈才回到王宫。

自古以来,帝王之家兄弟相残的故事数不胜数。对权力的渴望盖住了兄弟之情,为了获得王权不择手段,这是在历朝历代都能看得到的事。有人说郑庄公愚孝,不断地向姜氏妥协才使得共叔段越发猖狂。殊不知郑庄公早就留了一手,等到共叔段落得弑兄篡位的罪名后,才将这个争夺王位的眼中钉彻底铲除。由此可见,郑庄公的阴险毒辣一点也不比这个对王位虎视眈眈的弟弟逊色。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