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21.穷人的财富与富人的智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古时,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就纣王用的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断,发人深省。箕子认为,纣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能相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成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制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这类精美高级的食物;食用精美高级的食物,必然不能穿着粗布衣服住在茅草棚下面,那就一定要换上一套高贵的衣服,住上豪华宫殿。纣王的行为印证了箕子的预言。五年以后,纣王修造酒池肉林,狂饮作乐,而且设置炮烙的酷刑,残害忠正的臣子。就这样,随着纣王的暴虐昏庸、挥霍无度,商王朝很快灭亡了。

腐蚀,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好端端的一块铁,日晒雨淋,要不了多久,光泽渐消;再过些时候,表面就出现大小不一的锈斑;时日渐移,腐蚀渐深,经年累月,整整一块铁就变成了一堆锈疙瘩。

人要拒腐就要从俭。一位革命者在《殉道者的记述》中写道: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简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个钟点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炼我的意志!

不稀罕,表现了人类先进分子拒腐蚀于千里之外的气概是多么豪迈!

在人类的历史上,成就伟大事业的,往往不是那些富贵之家的宠儿,而是那些饱受磨难的苦孩子。

有人统计,从公元六百年到一九六零年,有一千二百四十三名科学家、发明家做出过一千九百一十一项重大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逆境、贫穷、磨难和不幸。但正是他们,踏平了人生坎坷,最后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内容可大体分为两部分,即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生产活动固然是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人们要生存,要进行人力、物力的再生产,就必须消费。人们对物质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满足,都是通过消费实现的。

提倡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千方百计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不是为别的,是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现代化,是为了进一步发扬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德。

勤俭是大志的表现。

一般说来,人们对节俭两个字的解释,似乎是“省钱的方法”。一般人往往把节俭与吝啬看作一对双生子,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其实节俭的含义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换句话说,是用得适当。吝啬的含义却是:当用的不用,不该节省的也节省。

节俭贵于黄金。

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节约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

我们父辈、祖辈的节俭,尽管杂有历史的旧迹,却都是克己奉人的,并不要求他人节俭而满足自己的奢侈。正是这种传统,才使一个穷困的国家得以维持,渐渐走向富足。

据一些知名的美籍华人说,中国人具备一种美国人所缺少的精神和纪律。因此,尼克松总统当年宣布新经济政策时,要求美国人民做出自我牺牲,厉行自持,克勤克俭。在中国,这种精神理所当然地被人们作为社会的基本信条来奉行。而青年人似应从小打好这个基础,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年贫,不算贫;老来贫,贫死人。千万不可在青年时代便染上奢侈铺张的恶习。

22.不合道义,一饭不受;无违节操,天下可取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见利思义”,这句话最早出于《论语·宪问》。多少年来,“利”与“义”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有人认为,在孔孟的儒家理论中,“利”与“义”是对立着的,取“利”则不讲“义”,讲“义”则不要“利”。其实,“利”与“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互相影响,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中。当物质利益得到时,并不意味着道义上的丧失,当道义上达到完美境界时,并不是利益上必然受损。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当“利”与“义”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与“见利思义”截然相反的是“见利忘义”。《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虽然是对人们行为带有偏见的解释——它忽视了“义”在人们心目中应有的地位与生活中正义可以战胜邪恶的现实,但它也道出了见利忘义和保利弃义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说,求生存是我所希望的,求仁义也是我所希望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那么我就宁可舍去生命而争取道义上的完美。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生死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他们连生命都置之度外了,更何谈从中取利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见义勇为的人,在别人为难之时或危险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维护正义,他们并不曾想得到什么利益与好处,所以他们的英勇行为是舍个人之利,求人生之大义。

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过。”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箪饭也不能接受;合乎道义的事,像舜继承尧的天下那也不算过分。要把义摆在首位,决不见利忘义,更不能唯利是图,“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古时候,有个叫列子的人,家里很穷。一天,郑国宰相给他送去粮食,列子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妻子埋怨说,只听说跟有道德、有才学的人能过上好日子,可我们跟着你饿得皮包骨了,宰相让人送来粮食你又不要,难道你连妻子儿女的性命都不要了吗?列子说,宰相并不是真正爱惜我,只不过听人说我是贤人,他给我粮食是为了落一个爱惜贤才的好名声。如果有一天别人说我的坏话,他照样可以听别人的话来加罪于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列子宁可清贫度日,也要维护自身的名誉、维护道义。

对于物质上的索取要讲究义,那么对待荣誉是不是可以不讲义了呢?楚昭王被伍子胥打垮,出逃在外,屠羊店的老板屠羊说也跟着出逃。昭王复国后,封赏随同逃难的人,屠羊说却不接受赏赐。他说大王亡国失位我没有过错,大王复位我又没有功劳,这赏赐我不能接受。楚昭王一听十分感动,要让他出任三公。屠羊说讲,三公职位比我杀羊为生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可我不能图荣华富贵而坏了自己的名声。三公之职不可谓不高,他不动心;昭王的封赏不可谓不厚,他不予理睬,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义重于一切。屠羊说要用自己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样才心安理得。我们现在提倡要做于社会、于人民有益的事情,只有根除利己主义,克服“保利弃义”恶习,才能以义为重,见利思义,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每个人都有物质欲望,在讲义的同时,不能忽视利的正当所取,否则只能流于空谈。只有利中见义,义中得利,以利见义,利义共存,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北宋时期,在与党项族毗邻的边境上有一清涧城,时常遭邻敌骚扰,守城大将种世衡便奖励官吏与老百姓练习射箭,以增强防御能力,邻敌再也不敢侵犯。宋史上是这样记述的:种世衡曾督促吏民练习射箭,有过失的,射中就可释其罪,有请求办事者,也以能否射中来定夺。这样“人人自励,皆精于射”。如果种世衡不采取这种办法,只是一味地向老百姓讲大道理,动员人们练习射箭,是不会获得成功的。这就在于他把增强保家卫国的防御能力与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在了一起,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又提高了射箭技术。射箭本身是卫国人的一种本领,而学习本领又能得到实惠,这样百姓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种世衡让百姓获利的同时又实现了“义”的境界。

23.世无净土有净心,纤尘无染莲花白

世人崇尚莲花品,纤毫不染净俗尘。

——自题

“采微善,绝纤恶,矜细行,防微蔽。”这是历朝历代品德高尚、事业成功的人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些人悖此而身败名裂的惨痛教训。这里讲的纤、微、细都是一个意思,即细微、细小之意。纤尘不染,就是一点灰尘都不沾染,拒绝任何腐朽东西对自身的侵蚀。“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汉代陆贾这句话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深受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敬仰的孙中山先生,不仅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献给了革命事业,而且经他之手无数次接受的华侨捐献的大量经费,亦分文不沾。他身肩重担,日夜操劳,生活上却很俭朴,有时竟陷入身无分文、衣食难保的窘境。孙先生逝世后,遗产只有一些日常穿用的衣物、两千余册书籍和一所华侨捐资购置的住宅。

老百姓最喜爱廉政勤政的公仆。我曾写了一首歌颂孔繁森的《公仆赞》歌词。第一句就是“老百姓在呼唤你呀孔繁森”。为什么呼唤他呢?因为他是个纤尘不染的好公仆,他身上凝聚着民族魂。在歌词中有这样几句词:

心清如明月,高洁似白云。

胸怀真善美,两袖不染尘。

孔繁森生前任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等职时,曾悄悄地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花在群众的身上。为了抚养两个藏族孩子,他三次卖血,并叮嘱护士要替他保密。孔繁森因公殉职后,人们发现其全部钱款只有八元六角。

在改革开放生机勃勃的大潮中,在五花八门的诱惑面前,要自觉地做到:稳住自己的心,定住自己的神,见利思义,纤尘不染。

要做到纤尘不染,就需“勿谓小而弗戒,勿谓微而不防”(《劝忍百箴·忽之忍》),要常以自省,不时拂尘,正如一首佛偈诗所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纤尘不染,是指一个人不要染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贪污腐化等不讲仁义道德、不遵纪守法的丑陋习气,而那种个人应得之利、应享之益非但不属此列,而且应当得到保护。早在北宋年间,大文学家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就讲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今天再细品此语,仍觉得很有味道,甚至可以说,这句话也是对纤尘不染的一种解释。

纤尘不染是一种品德修养的高标准、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谁也难免受到一时一事尘俗的浸染,但只要对点点滴滴的尘埃“时时勤拂拭”,就能做到“心如明镜台”。

我曾写过一首咏荷诗《妙香》,愿以此诗作为本文的结语:

妙香清远遐迩闻,

皎皎素心见纯真。

世人崇尚莲花品,

纤毫不染净俗尘。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