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世界变了,你再不变就晚了 > 第 2 章 不做工作的奴隶,做工作的主人
第1节 第一章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我们有权利为自己活着。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在为工作而活着呢?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工作,那我们岂不成了工作的奴隶?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是由于对自己内心认识的不足,以及不懂如何调整心态造成的。当你学会掌控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你并非工作的奴隶,而是工作的主人。

工作并不是理想的枷锁

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每天早上上班高峰期,会看到一群群上班族带着很无奈表情去上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讨厌上班,讨厌日复一日的重复。这些情绪和压力不断循环作用,导致状态越来越差,总是感觉迷茫无助。

那些不想上班的人,其实内心里有一个致命的毒瘤,即认为“上班”成为了自己理想的枷锁,他们认为现在上班只是一种无奈,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已。

其实,所有的无奈都是内心引起的,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内心开始。感觉上班累的人需要认清到这么一个道理:工作并不是理想的枷锁。不仅如此,工作还有助你的理想早日实现。因为所有的理想都要有一个实践过程,还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很明显,公司已经创造了这两个元素。

菲菲是一个勤奋的女孩儿,但是她最近有些倦怠了,她搞不明白一件事:“这么努力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她所在的单位每天都要加班,每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时,看看表,最早也要晚上九点多。在她看来,躺在软软的沙发上看会电视,已是自己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光了。

有一天晚上,菲菲回来得早,她很庆幸自己在十一点就能上床睡觉了,这样第二天就精神饱满地继续工作了。不过,躺在床上的时候,突然间她又感觉到莫名的无助:“难道第二天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就是为了隔天夜里再次疲惫不堪?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我曾经的理想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我的理想只是为了早睡,第二天有足够的精神上班?”

想到这里,她开始觉得有些无奈,压力扑面而来。导致第二天她的精神状态非常差,而且这种差的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着。

有一天,她陪同上司外出约见客户。两人先去了一家饺子馆吃饭,菲菲注意到,这家饺子馆在大厅有一座透明的小玻璃房子,里面有4个动作熟练的小工,和面、擀皮儿、剁馅儿、包饺子……

上司注意到她的眼光,说:“这些人每天早晨不到6点就起床了,就这么一直忙到凌晨才能歇息,更不用提什么周末了,每个月工资也就那么点钱。他们老板根本不会担心他们跳槽,因为赚这么点工资的人,你不用指望他能储备多少积蓄去为跳槽做准备。其实,他们不轻易跳槽的更多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这里还有他们的理想没完成,比如,有的师傅想成为高级厨师,就得在这里学习、磨炼等,而那些没有成为厨师的小工,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早日实现他们的厨师梦。他们上班并不累,上班也不是他们的枷锁,他们很乐意在这里工作,因为他们有理想在。”

菲菲听了上司的话,若有所悟,突然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一来可以积累人脉,二来可以增加自己的实力,工作其实并不妨碍自己去实现理想。此后,她不再觉得上班是件多么委屈的事了,态度变了,她的工作效率也高了很多,还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升职。

工作与个人理想并不冲突,只是有人觉得困难,同时把实现理想的难度想象得过于简单了,从而认为上班是个人理想的枷锁。比如,有人看到大街上有人开着宝马,就羡慕别人,心里便这么自问:“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为什么还买不起车?”于是就把怨气归结到工作上来。其实,他还没有看明白,他不知道开宝马的人之前也和他一样,也要努力工作,等机会成熟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心灵法典※

为了更好地摆脱上班的阴影,不至于把工作当成理想的枷锁,我们要从心理上的转变入手。首先从认识上入手,然后慢慢通过行为去把理想与上班结合在一起。

1.找工作时要找与你兴趣对口的工作

人们之所以厌倦上班,觉得上班与理想有冲突,是因为觉得上班没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不对口。比如,有些人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却去一个房地产开发的公司上班,这两者相去甚远,以至于当事人觉得上班没有意思。

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虑,尽量去找一个与自己的理想相吻合的工作。比如,你的理想是做一名作家,那么你就要找一份编辑或者跟文字创作有关的工作。这样你会在工作当中找到乐趣,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至于认为是在应付生活。

2.别把理想想得过于天真

人们似乎总是习惯把理想想得过于容易,总是异想天开,却从来不去实践。当工作内容与脑中的理想不相符的时候,就觉得上班是件很没意思的事了。其实,如果你能多想想实现理想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你就应该选择踏踏实实地去工作。通过工作的历练,提升能力,然后再一步步接近你的理想。

3.每做一件事都跟理想联系起来

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但是很多人偏偏把理想简单化,只想结果,不想过程,导致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觉得跟理想没什么联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万物相连,只要你细心去对待每一件事,仔细想想某件具体的事与理想之间的联系。你会发现你正在慢慢向理想靠近。

比如,你是一名推销员,但你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两者看似没什么联系,但是实际上是有联系的。你在推销过程中,不断在想这个产品是如何做出来的,如何才能让更多人接受,想多了,你如果动手去制作或者改良这个产品,再深入一步,也许你就在无意间成为一名工程师了。那么,你的工作和你的理想就不会产生冲突,你也不会认为上班是你理想的枷锁了。

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容易得多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想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你的欲望,那么你就去努力改变它。但是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也大可不必纠结于此,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改变不了的,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容易,改变自己的同时,世界也可能会因你发生改变。

改变自我,是通过积极调整自己的内心,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心来改变对现状的感受,从而获得幸福感。所以,遇到困境,先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或许世界也会跟着简单起来。

有人认为这样的方式简直是在自欺欺人。其实,这恰恰不是在自欺欺人,努力去尝试改变那些无法改变的行为才是自欺欺人。改变自己的内心,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自我调整方式。只有你适应了环境,你才有机会获得成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是败在了无法适应环境上。比如,你想尝试着改变地震灾害,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实现的,如果你现在就跟环境纠结,跟地震死磕到底,这才是真正的自欺欺人。明知道不能为而为之,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有时候,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加容易、理智。

王海是一所中学的教师。王海记得,他刚进入教师这个行业时,充满了激情,因为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人民教师。但是,久而久之,王海最初的那份激情在每日的重复中被消磨掉了。

现在,王海非常苦恼,他甚至想辞掉这份工作。他每次踏上讲台,看着台下懒懒散散的学生,就感到百般无奈。如今的学生太难管理,学生们怎么也不听他的话。王海和学生的关系甚至到了敌对的地步。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王海想着孩子们一定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会每天陪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玩,教给他们最实用的知识。但是现在,在王海眼里,孩子们不仅没有求知欲的眼神,甚至还用带着仇恨的眼神看着老师,王海是一天也不想看到这些学生们。

王海最终把辞职信交给了校长,并讲明辞职原因。校长看了看王海,把王海的辞职信放下说:“王老师,我跟你一样年纪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我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是我发现我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学生们,于是我就开始改变我自己,让自己的心变得平和起来。每次看到不听话的学生不再动怒,后来我也坚持下来了,如今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家长和学生都认可的老师。王老师,只要你尝试换一个角度去改变,你会发现同学们是很可爱的。先不着急辞职,你可以先试着改变自己,不成功再说。”

王海回到家,脑海里全是校长的话,他闭上眼睛,慢慢地想着:“同学们是可爱的,他们是没有错的,只是一时半会儿改变不过来而已,没事,我要用平常的心去对待,不可操之过急……”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王海终于迈过了自己内心的槛。如今,他再也不把学生当敌人了,慢慢又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从前的那份激情又悄然回到了身边。

很多人如同王海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味地想要改变环境或事物本身,改变不了就产生抱怨等负面情绪,他们却从没想过去改变自己。其实在那些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的事实面前,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是最理智的行为。心态改变了,或许环境就会跟随你的心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了。试着改变自己,对自己进行调整,回过头来想,你会发现其实改变世界也并不是那么难。

现在,你可以尝试用“如何”来替换“为何”,使自己充满热情和挑战。例如你可以问自己:“我如何才能做到?”、“我如何才能让老板给我升职?”等。而不是用“为何”来抱怨一切。当你真正做到了把内心的“为何”变成“如何”,你便开始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内心了,同时也会改变你对待事物的看法和做法了。

※心灵法典※

改变自己的内心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当你没有足够的耐力时,你可能会半途而废。

1.别把事情看得太重

你觉得你应该改变生活,能把生活改变得更好。但是仔细想想,当你努力去改变一些事而无果时,你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调整自己,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太重。很多时候,之所以放不下事,是因为你太在乎了。世界上有很多事实是不需要我们去改变的,事实就是事实,尊重它就行了。

2.学会赞美,你会有改变自己的习惯

人类本性上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当你尝试着去赞美他人时,你的心境也会跟着好起来。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出名了。清洁工本来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小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其实,公司总经理可能并不真的十分关注地扫多干净的问题,只是习惯性地去赞美别人。结果清洁工记住了他的赞美,于是努力把地板打扫得很干净,且事事为公司着想。赞美先是改变了他人的态度,跟着改变了公司的环境和风气,这岂不是通过赞美改变了环境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