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最炫混搭风

朋友,在袁世凯的人生字典里是难检字,稀缺。真正能够留在字典深处,而且时时翻阅的也就是一个文人加三个武人的最炫混搭风。

他们都是和袁世凯生死与共的老部下、老朋友,他们都来自一个系统:北洋。

袁世凯之所以有今天,除了他个人的能力,最主要也是这个北洋班底。

北洋是地理概念,一般指渤海、黄海及华北沿海地区。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组建新式陆军,开始了人生转型之旅。

袁世凯两次没有考中举人,吃过没有文化的亏,所以招兵一般都是北方的有点文化底子的淳朴农民,从中再选拔一些资质好的进入武备学堂继续深造,一毕业出来后就是北洋集团的中层干部。

但文化知识是点到为止,不能太深奥。肚子里墨水多了,就会胡思乱想,整天以公知自居,四处嚷嚷,惹是生非。

袁世凯治军极为注重精神训练,用现在的话说叫洗脑,全军将士都要会背诵《劝兵歌》。所谓歌,其实就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顺口溜。这套洗脑教材出自底层,合情合理,因此很受士兵欢迎,其中的核心思想是绝对服从、绝对效忠领袖。最高领袖在紫禁城,太远了,只有袁世凯才是实实在在的唯一领袖。

以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为骨干,袁世凯经过十余年的打造,建成北洋六镇(师),共六万余人,完全采用德国军事理念和装备,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军队。

北洋的核心就是文武混搭。

舵手是袁世凯,总设计师徐世昌,是幕僚长、参谋长,但首先是袁世凯的朋友,一辈子的生死至交。

什么是生死至交?可以共富贵,也可以共患难。你得意时他也许远离,可你失意时他一定在你身边。

徐世昌和袁世凯是老乡,但他们好像没什么共通之处,一个是连举人都没考上的枭雄,一个是进士翰林,标准的读书人。

他们之所以能最终走到一起,是因为都有共同的追求:野心!

不过对于徐世昌的早年人生来说,野心有多大,挫折就有多大。

徐世昌自幼丧父,兄弟二人跟着寡母艰难度日,只能靠做家教维持生计。没想到东家看上了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彩礼一分不要,嫁妆非常丰厚,但是必须要倒插门。

从此,徐世昌倒插一脚做了上门女婿,一门心思地宅在家里,发愤苦读,博取功名,以博夫人一笑,总要对得起这丰厚的嫁妆。

可倒插门的女婿不好做,嫁妆也是不好拿的,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失败。

谁掌握财权谁就有发言权,夫人开始整天数落徐世昌:老大不小的,天天窝在家里做宅男,考试不行,挣钱也不行。男人,不能这样一宅到底。

徐世昌无言以对,只能以沉默玩深沉,埋头苦读。可越深沉,就陷得越深,之后他连续几次乡试落榜。

终于,又到了乡试的日子,徐世昌和弟弟一道赶考。这次,他已暗下决心,再不中举人,就真玩深沉,自沉湖底,一了百了。

老天还是眷顾这个默默奋斗的青年的,徐世昌没有自沉,他和弟弟同时中举,最终自救成功。

中国有句俗语,秀才人人有份,举人天榜有名。从此,徐世昌跨入了功名的门槛。

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第二年徐世昌又考取了进士,入翰林,成为万人艳羡的翰林郎。

翰林是七品衔,相当于正处级,没有实权。但是翰林院的办公室不仅在天子脚下,而且是在天子身边,翰林就是皇帝的秘书。许多人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宰相府看门的都能压死人,何况是替皇帝写写画画的枪手。

所以满腹经纶、牛气冲天的翰林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不过徐世昌唯一等不到的就是机会。

为什么?

因为他口袋里没钱,皇上别提了,连太监都见不到。

没办法,徐世昌又在深沉中沉下去,不是玩深沉,他是真的深沉,一沉就是九年。

九年,宝贵的九年,徐世昌须发皆白,他从红翰林光荣地进入黑翰林之列,前途一片漆黑。

就这样一直黑下去吧。黑夜给了我一双黑眼珠,我却寻找不到一丝光明。

那不是一代人的呐喊,只是徐世昌一个人的悲吟。

这个时候,除了等待,好像也没有别的好办法,花儿谢了再开,徐世昌的心却一直枯萎着。亲友劝他,与其在翰林院活活饿死、憋死,不如外放,到外地做个知府、知县,好歹也能捞一笔。

这年徐世昌已年过不惑,可是他还有许多疑惑,对仕途的疑惑,对命运的疑惑。

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有个人在不远的天津大声呼喊:我也有许多的疑惑,咱俩一起解惑好吗?那是他青年时的好友袁世凯,此时正在天津小站练兵,急需人才,第一个看中的就是徐世昌。

去还是不去?

这根本不是难题,堂堂翰林屈尊去帮一个武人练兵,在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中,徐世昌当然不会去。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徐世昌做出了这一生最大胆、最不可思议的决定,他脱下翰林服,去了不知名的小站。他已经想好了,与其这样一辈子黑下去,不如换一种活法,也许自己的亮点就在那儿。

当然,徐世昌也看准了袁世凯,这个兄弟不是池中人物,一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所有的人都摇着头,叹息着:完了,徐翰林这一生废了。只有袁世凯兴高采烈,既然你的地盘你做不了主,那就来我这儿,我的地盘我俩一块儿做主。

历史证明,徐世昌的选择完全正确,无比正确。

选择决定命运,不要多,只要一次就足矣。

徐世昌苦苦等待九年,就是为了这一次的抉择。时间长吗?当然不长,九年的等待奠定了一辈子的事业基础。

徐世昌在小站依然做秘书,总文案,不过权力大多了,军饷、军火、军需他统统揽下。从此他和袁世凯肩并着肩,领导小站潮流,迈步走向全国。

不过真正让徐世昌走向全国中心舞台的是一个女人。

还是那位老领导慈禧,还是那场悲催的西狝。1900年慈禧一路西逃到西安,风餐露宿,吃尽苦头。

女人这个时候心肠最脆弱,男人这个时候最有机会。

徐世昌推开手头一切的工作,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跑路。他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千里跋涉,从北京跟到西安,去慰问一颗受伤的心。

见了面,徐世昌只做了两个动作:磕头、痛哭。不住地磕头,不住地痛哭。

一切尽在不言中,徐世昌的深沉终于玩到味了。接下来就是慈禧哭了,女人一哭,心肠就软,徐世昌的仕途开始柳暗花明。

这个不惑的男人,终于不惑了,他的官运开始疯涨。邮传部尚书、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大学士、副总理,清朝两百多年汉族官僚中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让领导哭,尤其是让领导跟着你一起哭,是个大学问,摸透了、吃准了,你的发达还会远吗?从黑得见光到红得发紫,你人生的红与黑,取决于领导的喜与悲。

将自己的仕途建立在领导的痛苦上,这就是徐世昌做官的秘诀。

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官场,让领导笑只是小儿科,让领导哭才是绝顶的大本事。

文人出来了,武人也不甘落后。

北洋武人多俊秀,最炫当属龙虎豹。

按照综合指数和各项指标排名,北洋之龙王士珍首先隆重登场。

许多人对王士珍不大熟悉。他是个谜样的人物,号称北洋之龙,神龙见首不见尾。

为什么是谜?因为王士珍从来就是个冒牌货,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

话说河北正定有个姓王的小孩,父亲早死,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极为贫困。当时正定县抓壮丁练兵,富二代们不愿去受苦,就花钱找人顶替。这个姓王的小孩收了四十块钱,顶替别人参军。

到部队后,因为年龄小,个头小,当了马夫。这时天津练新军要到部队调用军事人才,军官保举了几个人,其中一人名叫王士珍,可不巧身患重病退伍回家了。名单报上去了不能更改,否则就白白浪费一个保送名额。

大家看小马夫还比较机灵,就让他顶包成了王士珍。

但冒牌王士珍的才干绝对是货真价实,没有一丝一毫的掺假。有这点就够了,名字只是个符号,就像张麻子,他脸上并不一定要长满麻子。

王士珍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贵人是老师荫昌,刚刚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就被老师推荐给袁世凯,在小站练兵。

荫昌打仗不行,看人还真有一套,眼光很毒,他还推荐了段祺瑞、冯国璋,个个都是风云人物,除了他自己。

王士珍很快崭露头角。第二年朝廷派人阅兵,正是早春二月,海河的河面不宽,尚有冰冻。王士珍用特制的帆布做桥,搭在冰上。步兵、骑兵、炮兵,大家一起来,欢快地在上面蹦啊、跳啊、跑啊,如履平地。神奇的还在后面,将帆布稍微扩展开来,变成小舟,可以游渡。还有最神奇的,帆布包可以现拆现叠,叠好后背在身上,轻便易行。

王士珍实在是具有超前战略眼光。万能的帆布包军民两用,放到现在,必将是广大驴友居家旅行、野外探险必备的多功能户外工具。

不过有点危险,要化冻怎么办?

“三天后才能化冻。”王士珍斩钉截铁地下定论。

果然三天后海河才慢慢化冻。神了,真是肉眼观天的首席天气预报员。

这样一个集创意、智慧、天气预报于一身的男人当兵真有点可惜了,放在现代,好歹是一个全方位的创新人才。

检阅大臣赞不绝口:“负治国大才,不啻长于军事也。”这位大臣就是荣禄。

在山东期间,义和团盛行。顽固派端王载漪派一个义和团大师兄拿着令牌命令袁世凯攻打外国教堂。

袁世凯左右为难,颇为踌躇。这当口,王士珍已经替他摆平了。大师兄被处决了,因为他竟然敢偷端王的令牌假传命令。

不动声色间,快刀斩乱麻,高手。

袁世凯赞不绝口:“为人精细,处事有条理。”

虽然王士珍的名字是虚的,但两位顶尖大佬的称赞可不是虚的。

接着再说北洋之虎段祺瑞。

晚清民初政坛,有两个合肥:一个是李鸿章李合肥,一个就是段祺瑞段合肥。

段祺瑞的祖父是淮军小军官,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祖父去世后,一家生计日渐艰难。十几岁的段祺瑞为减轻家庭负担,主动辍学。正好有个亲戚在山东当兵,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长途跋涉两千余里投亲从军。

这经历有点和黎元洪相似啊。

有相似经历也不稀奇,它无数次地验证一个真理,大人物总是从不幸开始崛起的。

黎元洪比段祺瑞还好点,身上还有六块银元。

经历千辛万苦,段祺瑞成了一名兵哥哥。他少年早熟,刻苦训练,很快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军标兵。

从此,“一块银元从军记”也成为段祺瑞家庭茶话会的保留节目。忆苦思甜,不仅仅是教育后人,也是抚平年少时的伤痛。

第二年,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特意从老家来探望这个争气的儿子。行至半路,遇见一个陌生人主动搭讪,一攀谈,竟然是老乡,两人一下拉近了距离。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当夜,这个老乡却见财起意,残忍地将段从文杀害,所有盘缠被掳掠一空。

噩耗传来,段祺瑞悲痛欲绝,来到案发地,护送父亲灵柩千里回乡,并写信给当地县令,要求严惩凶手。

很快凶手伏法,可是不幸继续降临,母亲因忧伤过度也撒手人寰,段祺瑞和他的三个弟弟妹妹转眼间成了孤儿。

不幸让段祺瑞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他带着三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来到山东,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供养他们读私塾。

孤儿段祺瑞照顾弟妹的感人事迹很快传开,成为感动安徽年度人物,也传到一个人——合肥老乡李鸿章——的耳里。他特意叫来自己的这位小老乡,大加赞赏,隆重表彰。

老乡领导这么栽培,当然段祺瑞的前途也像花儿一样绽放,官费保送武备学堂,毕业后公派德国留学。

许多人不服气,说李鸿章任人唯私,段祺瑞运气好。不止是运气好,什么年代都缺感动,而这感动又来得正是时候。

段祺瑞倒很淡定,感不感动人民群众从来都不重要,能否感动领导才最重要。

几年后,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武备学堂毕业,主动放弃保送名额,和大家一样参加公派出国考试,同样是第一名。

出洋归来,已经是海归的段祺瑞又跟着袁世凯练新军,人生开始了质的飞跃。

最后出场的是北洋之豹冯国璋。

冯国璋不仅是实干家,还是个文化人。

冯国璋是直隶(河北)诗经村人,据说出生前其母梦见满天的星星入怀。这可是天生异象,大家齐聚在冯家,等待一颗流星坠落凡尘。

冯国璋天资聪颖,从小熟读经史,虽然家境贫寒,却渴望一双梦想的翅膀,插翅高飞。他特别喜欢算术,尤其精通类似于智慧窗的数字连连看。

冯国璋连续几年科举考秀才都未中,秀才是功名的门槛,他却在门槛外一直蹉跎着岁月。

穷人蹉跎不起,挑起家庭重担的冯国璋只得转换观念,弃文从武,报考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同期的学生有段祺瑞、王士珍、王占元等,后来都成为北洋一代名将。

在军校间隙,冯国璋仍然刻苦自学,一年后,回乡参加岁试,考取秀才。这在武备学堂所有的学生中是绝无仅有的,受到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嘉奖,称他文武双全。

可冯国璋总想出人头地,他投奔淮军名将聂士成,跟着他千里跋涉到辽东勘测边境,算术功底派上了用场,沿途详细地记录山川地形。后来又成为驻日公使的随员,在日本期间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将领,留心考察日本军事,写了几本军事教材。

回国后正逢袁世凯小站练兵,冯国璋怀揣兵书,毛遂自荐。

袁世凯有过编书的教训,以为冯国璋是来混饭吃的,对他非常冷淡。抄书加糨糊,想在我这儿混饭,难。

冯国璋自信满满:我从不犯迷糊,当然也不用糨糊,是不是混饭的,宫保打开看看便可知晓。

袁世凯一打开兵书,脸色马上就变了:这水平,不进学术圈太亏了。你现在不是混饭吃,而是马上就可以吃到大餐,免费大餐。

这时,北洋新军要扩编三个协(旅),袁世凯宣布公开选拔,公平竞争。分三次考试,信心满满的冯国璋认真备考,准备一举夺魁。

第一次考试,录取了王士珍;第二次,录取了段祺瑞。

冯国璋纳闷了,好歹咱也是秀才,怎么还比不过这些武人?真是秀才遇见兵,头脑更迷糊。

正想到这儿,袁世凯召见,勉励冯国璋明天认真备考,超水平发挥。说着将一个小纸条塞到他手里,意味深长地说:老弟,等着你的好消息。

聪明的你,一定猜到了,小纸条就是标准答案。

冯国璋一宿未睡,连夜突击背参考答案。

这相当于开卷考试,还有考不中的吗?

从此,冯国璋对袁世凯感激涕零,不过有点心有余愧,毕竟不是靠真才实学谋取的,总觉得在王士珍、段祺瑞面前抬不起头来。

一次,三人在一起饮酒,酒酣耳热,不约而同地都讲起了同一个故事:小纸条上的标准答案。

原来,袁世凯为了给自己的部下学生铺一条锦绣之路,竟不惜自毁名誉,泄露试题。这样的好老师、好领导到哪儿找?

三个人感动得一塌糊涂:宫保啊宫保,最疼我的人是谁,是你是你还是你,你就是我们仨的再生父母。

从此,这哥几个紧密团结在以袁宫保为核心的北洋集团周围,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更好地的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努力。

一次北洋阅兵仪式,特邀请德国驻胶州总督检阅。总督望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看着这三位教官不伟岸却很挺拔的背影,不禁赞赏有加,真是人中之杰,北洋之龙虎豹也。

话说完了,总督看袁世凯在那低头沉思不语,又加了一句:当然,宫保大人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

现在,改变历史的时刻到了,当然不能缺少这最炫的文武混搭班子。

王士珍低调、务实,注意细节,有战略眼光,在大后方负责筹划组建指挥部,调拨军队、粮饷供应。

段祺瑞头脑灵活,负责联络各处北洋军官。

冯国璋骁勇善战,立即奔赴前线,给武汉革命军一个下马威。

徐世昌在北京总策应,随时传达朝廷最新动态。

一切都准备好了,袁世凯要写个决心书、效忠书。

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前线的事我全包了,打仗不敢说百分之百的胜算,但是我“报国一日,断不致有北犯之虑”,太后、皇上你们安心待在紫禁城,放心好了。

危急时刻,大家只知道造谣、恐慌、去银行提款,四处逃命。只有袁世凯还如此真心,再冷血的皇家高贵血统也要受感动。隆裕太后、载沣边看边流泪,小皇帝看他们流泪,也在一旁乖巧地配合,默默地啜泣。

隆裕太后一连下了几道谕旨,先从自己的嫁妆里拨一百万两给袁世凯充作军费;袁世凯在湖北自由指挥军队,不受节制;荫昌你这个窝囊废给我回来,袁世凯任前线最高军事统帅。

农历九月初九,黄道吉日。

这个拿了两年零十个月的鱼竿,一条小鱼都没钓上来的伪渔夫彻底扒下了斗笠、蓑衣。

从明天起,做一个真正的大帅

枪弹、大炮,一卷兵书

从明天起,关心军饷、军火

我有一腔豪情,面朝北京,准备吃鱼

袁世凯乘坐列车从彰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可前脚刚走,就摊上大事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