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1.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在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现在很多书本上的教育思想多取材于国外的家教理念,舍本逐末,起不到应有的对孩子管教、指导的作用。并且我们目前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围绕着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精英教育来进行,孩子成了牺牲品,这是教育的极大失败。

但为了孩子成功、成名,家长的家教法可谓五花八门,在家长的苦逼下,虽然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行和相关的技能,却被抛诸脑后。

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有一种对孩子品行、能力和学习均有裨益的家教法却早已被丢弃了,这种家教法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方法——家规。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听说过,说陌生,是因为现代家庭极少有订立家规的,并且其早已淡出了很多现代家庭,被湮没于滚滚历史红尘中。

对很多现代家庭来说,“家规”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词汇。这里的“家”是指家庭,“规”则是规矩或规范。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懂规矩、守规则。

现代家庭对家规的了解,大多源自于影视剧或书刊。在讲述古代家庭生活或教子故事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家里的长者,动用家法惩治儿子或孙子,先要把家法读出来,然后再附上惩罚的办法。这里的家法就是现在我们所称之为的家规。

家法作为一种家庭自治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的社会习惯规范,直到后来“国家”出现,二者才开始逐渐分离,各自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与国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从宗族到家族,到大家庭,再到现在的个体小家庭。

旧时的家法与现代的家规最大的不同在于,家法等同于霸王条款:其一,制定不经过全家讨论,尤其是不征求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其二,很多家法只是强调惩罚,缺乏奖励措施;其三,只对妇女、儿童有限制,家中男性长者则无约束。现代家规则不同,有奖有罚,更体现出现代元素,那就是民主和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说起家规,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嫡子孙、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同为清朝的李毓秀是康熙年间的秀才,他的著名典籍《训蒙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弟子规》,即经典教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和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这两篇治家格言,可谓家规中的经典作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幼童,很多人能够背诵其中的重要文句。无论是《治家格言》还是《弟子规》,均出自封建时代的文人笔下,肯定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不乏可借鉴之处。特别是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在今天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家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该遵守,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针对孩子的家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成人化。对任何家庭来说,这种家规都是需要的。没有“公约”式的家规,针对孩子的家规就难以执行,因为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家规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相比外国的家庭,中国的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对长幼尊卑的秩序很看重,往往都是以家长的话为基准,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更是很少考虑他们的感受;而国外的家庭环境相对民主一些,家长和孩子经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对话,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思想,为人做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对孩子实施合理的管教方法,应成为我们现在家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规范。但现在一些年轻的家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缺少对孩子行为的规范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明显缺少规矩的约束,这不但对家庭建设不利,也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2.传统教育不能弃

传统家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并得到了极好的传承与发展,必然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土壤。它对维护国家安定,促进家庭和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家与国应是合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的读书人信奉和推崇的人生信条,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时值今日,仍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文化深层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对人却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个性品质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教育要使人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提升人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等方面。传统教育崇尚道德修养、尊师重道、因材施教。

一种教育传统在形成、发展初期,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将逐步地、不同程度地变得陈旧、落后。其中不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将被剔除、摒弃;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则被视为精华加以肯定、继承和发展,并更加科学化。

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不能肯定或是否定一切,不应该“一刀切”式地照单全收,也不应“不问青红皂白”式地全部抛弃。以传统教育为例,它主要是以道德建设为主的教育思想,虽然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是它的有些内容和做法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因为忽略了传统道德,不懂得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社会缺乏提倡,家长缺少这样的教育,难得其法自然就不入其理。

祖先留给后人许多国粹,现代人偏偏把它们当成糟粕丢弃,甚至鼓吹全盘西化,造成了文化断层,其社会危害已慢慢显现出来。现在道德滑坡已至谷底,从彭宇事件到小悦悦事件,一次次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变得麻木而又自私。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国家,也只是徒有虚名罢了。所以,我觉得传统教育不能缺失,我们要把传统的家规教育融合现代的教育理论,把它发扬、推广和光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尊崇家庭教育,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其所成长的家庭,而在家庭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当属父母,一是父母的直接身教,二是父母科学有则的言教。我们都知道,有学历文凭、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因为知识和教养是两码事。知识大多在学校习得,而教养则主要在家养成。所以,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无论是家法、家训,还是家规,都是一个家庭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国法之外的成文道德。它的主要作用是统一家庭成员的道德标准,调整家庭关系和维护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既要遵守国法,又要遵守家规。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只要有家庭存在,家规就是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

在新世纪初,中共中央就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亲子亲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遗憾的是,在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足够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现在孩子的道德缺失,除大环境的因素外,主要是家庭缺少家规所致。

中国传统家规中一直都有注重环境习染的优良传统以及注重早教、言传身教、宽严相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家庭教育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尽管家规文化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而衰落,然而家规中有关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等理论和实践,在今天仍彰显其不朽价值,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

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等传统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种文化。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传统文化不能丢,传统教育不能弃,家规要发挥它的新作用。

我们不仅不能抛弃家规,还要针对新的时代特点,对新家规的制定和运用提出新的要求,新家规应具备时代性、民主性、针对性、约束性、严肃性。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