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人总在脱胎换骨,更新换代,不断朝新的人生迈进。所以,对自己的批判,和听取他人对自己的的批判,其实也是对你的蜕变的一种促进,为了让你更快地焕然一新。

◎强大内心,从每一次转变开始

在尼采所写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为人类树立了超人的理想人格。文章中提到的查拉斯图特拉,是一位隐居山洞的智者,有一天早晨他看到阳光照耀着山洞口,内心豁然开朗,联想起自己的生活,不禁觉得自己并不幸福,于是决定下山做一个凡人。

查拉图斯特拉的内心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转变,是因为他的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慧要奉献给众人,这样才有意义,就像太阳一样,每天把光芒奉献给大地。

其实,尼采的《权力意志》说得很清楚,他认为一个人的真实内心,会给出一个相对应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你的行为、生活。所以,内心的转变,可以让你的生活发生转变。只有真正的在内心控制你的生活行为,你才能感觉到幸福。

尼采的一生是坚定的,但也有过内心的转变和成长。正因为这样,尼采才能在诸多困扰当中痛并快乐地生活着。

从25岁到34岁,尼采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教授。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是一个非常光鲜的工作,有固定薪水,同时也受到别人的尊敬,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34岁那年,尼采的内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突然辞去了大学的教务,之后在瑞士、意大利、法国等地休养,开始隐居于山林间,用笔诉说着自己的思想。这期间,尼采思想的泉水不断涌现,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正是因为尼采孜孜不倦的思考,不断使内心有新的灵感,才有着这一笔笔可贵的思想财富,才成就了他不可替代的哲学观点。这一切,都来源于尼采的内心生活。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他却因为得到这些哲学智慧而感到快乐。如他自己所说的:“这一生都不会感到遗憾。”

可以说,内心是行为的发动机。尼采在《曙光》中提到艺术家支配自己的弱点,大概是说,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内心特点,所以这些不同的艺术家能作出不同风格的曲子。比如贝多芬的脾气粗暴,所以他的音乐常常会出现粗暴、强横、急躁的音调……

居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是可以表现出相映衬的外在现象,如果我们能改变内心,择优选择我们的内心,那我们就可做到择优选择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或者效果。

内心与现实相呼应,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当现实生活遇到困难时,我们及时对内心作出调整,最后达到了生活的要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快乐起来。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只求内心与你的生活是一致的,只要实现这点,你便感到幸福了。

→以诚相待,调整生活

人与人相处的一个法则,就是要真诚相待。当然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内心,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是有秘密的,这是人的弱点,如果我们能从中调整,把弱点清楚,那么就能做到以诚相待了。

当你用以诚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时,你会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真诚,你也会因为这种真诚而拥有了生活的幸福感。

→激发同情心,生活更和谐

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需要调整内心。尼采有一篇文章叫《未来的“人性”》,里面的一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人的内心的某种特殊的转变过程。原话是这样的:就算是与我们吃一锅饭的人,我们也不会对他吐露全部心声;可是,当有人发现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又将痛苦看做是平淡的事情。祛除别人的痛苦,就是同情的天性。

根据尼采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天性是有同情心的,前提是要发现别人的痛苦,当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时,你的内心会一百八十度地发生转变,开始同情对方。

我们要积极站在对方的立场观察对方,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那么你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对方,从而达到改变自己内心的生活习惯。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和谐,美好起来了。

→道德培养,生活更自如

尼采认为,如果某个人的道德信仰消失了,那么自然就丧失了生存的精神寄托,也必将走向灭亡。

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信仰是件很悲惨的事情(这里指的不是某个宗教信仰,而是自己的追求,道德标准等)。根据尼采所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得以不断强大,是因为有了道德的束缚,不断把内心的弱点禁锢起来,把内心优点发挥出去,这样人才能不断地适应社会,不断强大。

要做到转变内心,其方法就是用好的道德衡量自己的内心,把不可取的禁锢起来,把可取的发挥出去。让生活因为内心的转变而变得更加自如。

人的未来即是其意志,根据一个人的意志去开导,是开展伟大与全部培育和教育的大胆尝试……

以最大的可能性全力以赴

在尼采的《人的蜕变》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对力与使命的积累和提高的积极状态下,以人为本而给予培养一切事物,他以他全部良心的知性来窥探人为实现最大的可能性的全力以赴。他更为清楚的是:人类,早已立于高深的决策力与崭新的道路上。”

这句话很全面地概括了人的基本自我强大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积累和提高,才能从容应对生活上的各种事情。为了实现这点,要以最大可能性的全力以赴,以求自身保持常变状态,这样才不至于落伍。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在变化,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常变”,很快将被社会淘汰。

尼采20岁那年,进入了波昂大学,开始研究语言学和神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他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便不再继续研究神学了。

在波昂大学,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激情地一遍遍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完全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另一些喜欢实证科学的人则阅读褔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尼采读了这些论文,没能引起他的半点兴趣。尼采像一个诗人一样,要激情、直觉和具有神秘色彩的东西,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那些唯物主义者的青年还自称是民主主义者,他们鼓吹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而尼采不仅像诗人,而且在修养和气质上像一个贵族,以至于能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他从没想过要过安宁而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对一般人那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

在21岁的时候,尼采一如以往那样,将自己控制在一种训练有素的沉默之中,宁可保持缄默而不愿发表模棱两可的意见,而在这段期间,尼采对基督教的信仰越发远离了,他简直要把基督的信仰抛弃。1865年复活节,我们可以想象尼采的母亲听到她的儿子拒绝参加他们惯常的圣餐时,会是多么惊讶!

事后尼采写信给他的妹妹伊丽莎白说:“如果你祈求心灵的平和与快乐,相信好了!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真理的门徒,探索吧!”

尼采抛弃了宗教问题的约束,对于威权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渐趋急切,有一个时期还加入喝酒、唱歌、打斗的团体。不久尼采便觉悟这种纵情的生活以及人群中的喧嚣只是带来内心的空虚而已,于是他又重返往日的孤独。

试想,如果尼采按部就班地学习前人的那一套,那么他将失去继续强大自己的机会,也没有自我革命的激情。正是因为尼采时刻保持着“使自己常变,常新”的思维,所以他才有勇气突破旧俗,建立自己的一整套哲学体系。

那么,作为我们,应该也像尼采一样,求变,让自己不断突破自己,战胜社会、家庭、生活等压力,以求蜕变,不断强大自己。

→危机感,是自我蜕变的原动力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其实到处显示出某种对人类发展的危机感。他认为人类在倒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需要权力意志来使人得到提升,并不断提升。

作为个体的我们也正是如此,只要你时刻保持危机感,你将会有意识地去对自我做出改变,使自己不至于原地踏步。

总之,一个人需要改变,需要变新,就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拥有危机感,用危机感来鞭策自己不断往前走。

→审视自己,做出改变

在《镜中的反照人生》一文中,尼采对“一味地遵循客观”做了极大的批判。尼采这样说道:“我们说,他是一面镜子——没有什么‘自我目的’。其实,所有讲究客观的人在一切被认识的东西面前,也是一面镜子,以服从为一种习惯,除了认识和反映,再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他坐等着,直到有物来临,然后轻轻的展开,迈着轻盈的脚步,像幽灵一样的人从他的表面和皮肤溜过。”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尼采认为只按照客观去“成型”,是一种坐以待毙的表现。所以,当我们认识客观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做出审视,然后利用自身的认识,去更深刻地认知这个世界,让我们得到提升。

→对生活保持热忱

尼采在反驳斯多葛派的时候,几乎用了一针见血的态度去反驳。他是这样说的:“你们想要‘顺其自然’的生活?噢,高尚的斯多葛派们,只会睁眼说瞎话!把自己想象成为自然一样的存在物,毫无节制的奢华、无线的冷漠、没有意图、没有正义与怜悯,可怕而荒凉,并且漂泊无着,想象自己是一股冷漠的力量——你们如何能忍受这种冷漠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不正是为了区别自然而存在的吗?……”

我们要学会用热忱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生活,而消极的“顺其自然”并不能使一个人得到提升。只要我们保持着热忱的生活态度,我们会无时无刻地展现出新的一面,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弱者的本质总是如此:在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总是倦怠在主宰他们:我们出发到何处去呢?一切都是一样。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