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第五章

  管仲治理齐国,要推行富国强兵的大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那么,管仲是怎样运用非凡的政治智慧,来克服这些困难和阻力的呢?齐国的霸业,又是怎样在管仲的手上奠定基础的呢?

  

  任何一个伟大的政治事件,伟大的历史事件,如果仔细观察,都有伟大的人性力量的辐射。所以我们看历史书,为什么惊心动魄,甚至有时候连吃饭都放不下,就在被这些东西吸引。

  

  那么,管仲相齐不容易,越是不容易,才越好看,如果很容易,反而就不好看了。那么管仲在整个相齐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怎样的智慧呢?这种智慧表现了一种人性的力量,那么,这些又是如何随着齐国强大,展现为一种国家的气度,表现为在其他诸侯面前讲信用、守礼法的风范呢?

  

  管仲相齐,他的政治智慧的第一方面,就是《史记》所说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史记•管晏列传》)意思是说管仲执政,他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善于把灾难性的事件转化为对齐国有利的事件、福利的事件。另外他善于权衡,知道哪头轻、哪头重。

  

  实际上,在管仲的诸多变法实施中,齐桓公总是一个很着急的人,刚刚实行政策时,他马上就问:这下可以称霸了吧?再有政策实施下去以后,又问:这下可以称霸了吧?就像孩子做饭的时候,等不得米饭焖熟就老掀锅盖,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

  

  管仲的稳练和齐桓公的急切形成了一个对比,这里边实际上就有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或者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驯服一个政治上的动物,马没有经过训练,驾车时就不懂得左右拐弯的口令,所以得驯,得慢慢地驯化它。

  

  有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发生在齐鲁之间,也是《史记》记载的:齐桓公和鲁庄公会盟,结果在会盟的时候,就是那个曹刿,不过他在《史记》里写做曹沫,两君盟誓时,他拿着匕首上去就把齐桓公给抓住了,威胁说要杀齐桓公。齐桓公说:你要干什么?曹沫说:我不干什么!你们齐国,作为一个大国一直欺负我们鲁国,你们的国境线都压到我们城墙了,我们城墙倒了就压到你们国境里边去。言外之意就是你们侵略我们土地太多了,我现在拿刀比划着你,你说我要干什么?齐桓公当时好汉不吃眼前亏,说:好好好,我答应你,还你土地。这个时候曹刿把匕首一扔,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

  

  齐桓公吃了这种亏,怎么想都觉得不得劲儿,于是非常恼怒,就准备违背这个诺言。管仲说:我们现在要称霸,应该联合鲁国,干脆还一部分土地。本来齐桓公被劫持这是个祸,管仲一转化,就变成了利,变成了福。

  

  当然,这种事情未必就有史实层面的真实。但是古人们传说这种故事,其实是在表达另外一层的真实,就是管仲为政的一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那么,讲了半天,净是些传说,有没有真点儿的故事?也有,比如像“曹刿论战”的那个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刚上台打的一仗,结果被人家鲁国军队一通鼓打了个落花流水。齐桓公出兵去讨伐鲁国,管仲无论如何都不会赞同,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把这个事情拦住呢?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管仲这个时候为相时间太短,没有获得齐桓公完全的信任。国家一把手是齐桓公,国家是人家的国家,军队是人家的军队,他想打就打,想打谁就打谁,所以专制体制不好,就在这个地方。

  

  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可能管仲拦了,但是没拦住。算了,不拦了,这匹马非要跑,就让他跑,跑累了,他才踏踏实实在槽子上吃粮食、吃草料。

  

  这里边在很大程度上管仲可能还和鲍叔牙他们的联合商量,好吧,让他先折腾吧,把这个焦躁情绪释放一下,未尝不是好事。事实也证明,这场战争对管仲的一步步推行他的改革方针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也说明了管仲为政、管仲治国的顺势而为。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儒家可就不这样看,儒家说:“管仲小器哉!”怎么小器呢?说你看齐桓公那么信任他,他不引导齐桓公成王道,却引得齐桓公为霸道。我们说,这种话不能抽象说,那个时代是君主体制,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国家大政,多少年来都是君主是一把手,这个地方能够顺势而为,补偿生活,让生活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一步就算一步,不能太理想主义,应该怎么着,天下应该的事情太多了!

  

  第二个方面,管仲的政治智慧,更有启示意义。那就是管仲作为一个政治家,深通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包容。

  

  有一个传说,记载在《管子》里边。说齐桓公老了,管仲也老了,身体很不好,大概不久于人世了。于是齐桓公就问管仲说:你没了,谁接你的班做宰相?管仲正在想,齐桓公就说:鲍叔牙可不可以?他还没忘了鲍叔牙,这点上齐桓公挺可爱的。我们知道当年齐桓公想任用鲍叔牙,鲍叔牙拒绝。结果这次管仲的回答也让他吃惊,管仲说:鲍叔牙不行。齐桓公当时就纳闷儿了,怎么不行?人家鲍叔牙当年可是全心全意推荐你,让你先干!你现在老了,你不行了,你是不是也应该让鲍叔牙干干?你管仲不是也说过吗,“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怎么现在你不让他做呢?

  

  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个好人,但他不适于做宰相。为什么?是非太分明。这有点儿奇怪,是非分明不是很好吗?注意,道德是道德,政治是政治。但你作为一个官员,国家执政的一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要跟诸多的人打交道,人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齐,人的品质也不一样。有好人,也有所谓的坏人,当然坏人好办,绝对的坏人,我们法办他,枪毙他。还有一种人,大多数是中间的灰色状态,你说他好吧,他不好,你说他赖吧,他也没到了作奸犯科、进监狱、蹲笆篱子的份儿上。一般中国人称这种人不叫坏人,叫“赖人”或说是“滥人”,政治场上这种“滥人”太多了。对于他们怎么办?你跟他们是非太分明,我不喜欢,不喜欢也行,你要作为一个小百姓,我不喜欢谁,一辈子不跟谁来往,这没问题。可你作为一个政治家不来往行吗?不打交道行吗?这个时候你是非分明,好,我不待见你,你是个赖人,我就开始歧视你,开始针对你。这个时候你不是把赖人轰走了,实际上你是树敌了。赖人特点是什么?干好事不行,干坏事绰绰有余。用过去老话讲,贼是小人,智过君子。贼是小人,可他们的做坏事的办法,比君子强。比如说我到你家来,你锁着门,我想进你家屋子,我要是个君子,一看你家锁着门,我就不进了;要是小人,我“咣当”一下砸开门,锁能锁住谁?所以锁是锁君子的。因此,这个时候,如果把赖人推开,其实就是把他们推成了敌人。这样,朝政一下就被分成了两半,执政层面如果分成两半,分成党争,还做什么事?

  

  所以,人格特征决定政治的成败,有很多是非太分明的好人,当不了好的政治家。为什么?不懂得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懂得包容。过去有人就谈论这个问题,他说君子和小人,谁是绝对的君子?谁是绝对的小人?有吗?这个只能讲道理,不能讲事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动物性,都有小人性。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一个称职的政治家,就是尽量地推着大家往前走,让小人的小人性少发挥点儿,让君子的君子性多发挥点儿,这样维持一个局面,政治上才能做成事。

  

  政治家是要做成事情的,不是要讨论道德是非的。所以政治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平衡,讲的是和谐,道德则讲的是是非。而且,道德上我们注意,偷一根铅笔和偷一辆汽车,道德上是一个罪过。你要拿这种标准搞政治,那你可不就是把朝廷捅成两半,什么事也别办了。这个故事真实性实际上可能也有问题,因为鲍叔牙的年龄可能比管仲小不了多少,但是,这篇写管仲的故事,说出了一个很深刻的政治道理,老话就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我们说管仲的智慧的第二个方面,能包容。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