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晋文公重耳在登上晋国国君之位以前,经历了很多人情冷暖,所以他在回国继位之后,能够励精图治,短短几年就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晋国十几年来动荡混乱,在中原诸侯的心目中,实力已大不如前。晋文公想要重振晋国的声威,他需要等一个机会。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那么,这是个什么机会呢?

  

  事又出在了周王室,晋文公回家掌权的时候,周王室在位的是周襄王。周襄王做太子的时候,他那个妈就看不上他,老想废他,立他的弟弟王子带。这个事情齐桓公反对,管仲反对,周惠王(襄王之父)身边的大臣也反对。齐桓公反对的理由,是因为他争霸怀有一种文化的理想,就是想恢复那种君君臣臣、大家相互和谐的那种关系。最后周襄王终于继位了,可没过多久,王子带心思又活了,组织一帮人进攻王室,进攻他哥哥。结果没成功,于是王子带就跑到齐国去了。还是管仲,还是齐桓公,劝这个周襄王:赶紧把你弟弟请回去吧,这样好看!他身边的大臣也这样劝他,周襄王就算是一百个不愿意,最后还是捏着鼻子让王子带回来了。再说王子带回来了你就好好呆呗,不是!接着朝廷里发生另外一件事情,周王室跟郑国打起来了,王室打不过郑国,就想办法。想什么办法呢?借兵。向谁借兵呢?向狄借兵。这个做法,就是引狼入室,这是兄弟之间发生分歧,还用找外人吗?大臣们都表示反对,可是襄王不听,狄人帮着周襄王打败了郑国,周襄王要表示感谢,怎么办呢?老办法——结亲,到狄人那儿娶个媳妇过来。这事也有人反对,还是不奏效,最终还是娶了。娶来就好好过吧,周襄王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是慢怠了狄来的这个妻子,也不知道第几房了。王子带就来抄后路了,这个王子带挺不是东西,哪儿能这样办事,上哥哥那儿去“拆门板”。可这个事偏偏就出了。出了这种事,一般没人去告诉周襄王,俗话说,戴了绿帽的人最后一个知道自己戴绿帽子。可是,贼人心虚。王子带怎么琢磨怎么不踏实,心想:我跟嫂嫂这种关系,将来哥哥要知道了,还不得把我吃了!得了,这个贼人就变为坏人,干脆先下手为强。于是他就组织力量让那个嫂子为他的内线,结果这一次王子就得手了。周襄王落荒而逃一直跑到郑国,在一个叫范的地方居住下来。他当然不能善罢甘休,就向各主要诸侯国就发通告,说:我这个人德行不好,没办法,让我的弟弟把我赶出来了,请大家帮帮忙。这就是周襄王被驱逐。

  

  秦穆公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率领着军马从秦国出发去勤王。与此同时,消息传到了晋国。子犯就说:我们要想获得诸侯的心,什么事情都不如这次机会好,我们去尊王!重耳一听,对。他们就赶紧找秦穆公,说:谢谢您,您别去了,这么老远的,您还得穿越我们晋国,多走好几百里地,我们去。秦国军队这时已经到了黄河岸边了。现在因为秦和晋的关系是蜜月期,秦穆公同意了,就把这个机会让给重耳去做。

  

  重耳带了军马到了范,把周襄王请回来,把王子带的人干掉了。这位王子带,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事做得太缺德了。杀掉王子带以后,晋文公初尝荣誉的果子。周王设高级的飨醴,请他吃饭。醴是什么?薄酒,就用麦芽酿的酒,今天酿了明天倒出来喝,甜的。这种礼不吃饭,只喝酒,是最隆重的典礼。宴饮典礼中,周王让晋文公做宥。什么叫宥?古代吃饭,如果我们是平辈,我们大家都是乡亲,或者说有年长的有年少的,这都无所谓,只要大家地位差不多,我们在于一块儿吃饭的时候,你敬我我敬你。但是真要有了尊者,有了诸侯,有了王,我们不能直接跟他交杯换盏,那不恭敬,所以他要专门派出一个人,来代尊者来跟大家互相酬酢,这个人叫宥。周王就让晋文公为宥,当时这可是莫大的荣誉!重耳这么多年没有享受过这么大的荣誉,现在他初次尝到了荣誉的这种滋味。

  

  因此典礼之间,喝着酒,气氛很好,就难免有点得意。一得意,重耳就提出一个过头的要求。他说:王,我有个请求。王这会儿高兴:没问题,你提吧。他说:我想增加六隧。关于这个六隧在今天的学术界,也没有一个一定的说法,大体两种意见:

  

  一就是人死了以后的墓道,按照礼书上讲,说天子六隧,周天子死了以后要有六个门道埋葬他,诸侯就少了。

  

  还有一种解释,六隧就是指国之外,是乡野之地。古代国都之外是乡,乡之外还有一片野外的土地,叫隧,六遂就是乡之外的六个单元的土地。

  

  关于哪一种意见好,我个人的理解,还是后者说法可能好一些,大家在典礼,突然重耳说,我死了以后用六隧来埋,这不大符合生活的常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晋这个国家在初封的时候,它的范围是王畿千里之内。什么叫王畿千里,就是王家的直属地。这里面的诸侯叫什么?叫甸侯,权力小,跟外边那些拿着干戈守社稷的那批诸侯有分别,你是在王畿千里之内的,你有国,有你生存那点土地,没有为王守卫疆土的压力,就没有必要再开一个野外的空间。史书上记载,到了晋献公的时候,晋国还是甸,养军队只养一军,它只能有一个单位的军队。周天子可以有多少?六军,一般的诸侯也有三军。也就是说,按照法度来讲,晋国虽然在晋武公、晋献公时就开边扩土,但是那个土地是不合法的,所以可能是晋文公想趁这个机会,把他前两代人开辟的这一片地方合法化,所以他提出来一个六隧的要求。

  

  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当时气氛就凝住了。那么周襄王怎么回答呢?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