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大明第一推手 刘伯温:独家官场秘笈 > 第 2 章 泰山不是堆的,神童不是吹的
第1节 拼爹游戏应该这么玩

1311年,元帝国迎来建国四十周年,也是这一年,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去世,他的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取代他,成为帝国新的统治者。

四年前,海山通过惊心动魄的政变取得皇位,但他最终只过了四年皇帝瘾。这四年里,他似乎做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做,元帝国只是沿着历史的轨迹,一步步走进谷底。

可以说,海山的去世对帝国造成的影响力几乎为零。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不是人死了钱没花光,而是人死了,却跟没活过一样。

甚至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人们只记得1311发生的另一件事——一个叫刘伯温的孩子降生了,无数人的命运即将改变。

1311年七月初一,浙江处州路青田县武阳村,刚刚降生的刘伯温正圆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几十年后,这双眼睛会像利剑一样洞穿所有敌人的内心。但是在今天,不到一岁的小刘伯温需要面对他人生中的第一项艰巨任务:吃奶。

父亲刘炝正笑盈盈地逗着肉嘟嘟的小刘伯温。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像所有传统的父亲一样,他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出人头地,至少要超越自己。

刘炝是一名分管教育的基层公务员,清水衙门,待遇并不高,而且他的任职地是隔壁的遂昌县。遂昌县位于温岭的群山中,那里非但没有多少肥沃的耕地,还常有猛虎毒蛇堂而皇之地出来害人。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的清水衙门上班,刘炝在当地官场混得恐怕算不上风生水起。

刘炝当时的收入情况,大概刚够让小刘伯温有饭吃,有书读。刘炝知道,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一个拼爹的世界,拼爹游戏已经玩了几千年,恐怕还将继续玩下去,而自己,似乎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一拼的爹。

“父亲给不了你太多,将来的路得靠你自己走了。”刘炝慈爱地看着小刘伯温,默默说道。

其实刘炝不知道,他能给予小刘伯温的财富远远超过他的想象。是的,他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地位,但是,凡事不能看表面,事实上,刘伯温投了个好胎,在拼爹这场游戏中,小刘伯温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我们首先需要讨论一下拼爹游戏的几种规则。

拼爹有好几种拼法,最常见的一种,是拼钱,拼权,拼地位。这种规则下的胜出者被称为“×二代”,古人文雅些,叫作“衙内”。这类人奉行的人生准则是:我的就是我的,爹的也是我的,你的是我爹的,所以还是我的。其中最知名的二代莫过于《水浒传》中的高衙内。

世人最羡慕的往往是这种,殊不知这是最落于下乘的一种拼爹模式。

第二种拼爹,是拼平台。爹决定了儿的层次,什么样的爹能给儿什么样的平台,爹的起点就是儿的起点,爹的资源就是儿的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以为曹操是白手起家?曹操他爹笑而不语;你以为比尔·盖茨是技术宅的逆袭?盖茨他妈笑而不语。

这是相对上乘的拼爹规则,所谓爹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虽然也借了爹妈的势,但终归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刘伯温的“爹优势”体现在何处呢?肯定不是第一种。如果连基层教育官员的子女都能称官二代,那这“衙内”二字未免忒廉价。

也不算第二种。事实上,刘伯温的爹除了让刘伯温能吃上饭、能读上书之外,就没能为他提供更多的帮助。后来刘伯温一步一步从浙东一介书生成长为天下第一策士,靠的都是自己抓住的机遇。

那么,在这场拼爹游戏中,刘伯温的父母留给他的财富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家风。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一方面说的是遗传基因,但更重要的是家风的熏陶。成长于龙凤世家,每天听到见到的都是神仙论道,天材地宝,气质想不华贵都难;而若是不幸成长于老鼠世家,每天与泥巴腐肉为伍,耳濡目染的都是“今天厨房剩下几根鸡骨头,可别让苍蝇蚊子、特务小强他们给偷走了”之类的事情,想不“獐头鼠目”都难。

那么刘伯温从小又生活在什么样的家风之下呢?

在刘父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刘伯温的母亲。

和绝大多数勤劳善良的中国女性一样,这位母亲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在嫁给刘炝之后,她就一直被称为“富氏”。说起富氏这个家族,在刘伯温的老家青田县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若是往上,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末年的建设部某司司长(工部郎中)、松州市市委书记(松州刺史)富韬,但是最有名的莫过于北宋大词人晏殊门下的富弼。当时晏殊门前有一副对联“门前桃李中欧苏,堂上蒹孚推富范”,说的便是晏殊门人中数一数二的四位人物:欧阳修,苏轼,范仲淹和富弼。在北宋时期,富氏家族声名显赫,富弼的孙子甚至进入了北宋中央军委(枢密院)。

虽然到了刘伯温母亲的时代,富氏家族已经衰落了,但是这个家族从来不缺读书人。刘伯温的母亲就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是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的女人,可以算是刘伯温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了。从这位身为贵族后裔的母亲身上,刘伯温学会了儒雅地为人,优雅地生活。

刘伯温的父亲刘炝不仅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还是个兢兢业业的公务员,安贫乐道,从来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情。刘炝逝世后,朱元璋在《永嘉郡公诰》中这样评价刘炝:“刘炝身怀大才,却没有太大的官瘾,他只是致力于把自己的才华学问传授给他的儿子刘伯温,并教给刘伯温做人的道理,让刘伯温能够在行为上效法古人,在谋略上触类旁通,成为朝廷倚赖、百姓瞻仰的谋臣。这都是刘炝教导有方的缘故啊!(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

的确,刘炝的学问可能比不上刘伯温后来的老师们,但他是一个领路人,正是他领着小刘伯温敲开了学问的大门。更重要的是,他教会刘伯温,应该以什么样的准则做人,而这一点,刘伯温一生都会铭记。

另一个时刻影响着刘伯温的人,是他的曾祖父,刘濠。

在刘濠的时代,刘氏家族还没有彻底衰落,刘濠还是个地主。我们平常说起地主,总会想到周扒皮,想到南霸天,似乎地主就没有好人,但至少刘濠是个好人,一个乐善好施的好人。后人记载,每次遇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或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日子,刘濠就会找个山头爬上去——不是去健身,而是看看谁家没有升起炊烟,没有炊烟的家庭估计就是没米下锅了,接着刘濠就会打开自己的粮仓,赈济这些可怜的穷人。

可见,刘濠不光是个好地主,还是个家里有余粮的好地主。

刘濠有很多乐善爱民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刘濠一桩智救万人的义举。《两浙名贤录》上对这个故事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元朝初年,一个叫林融的人起兵造反,然后毫无悬念地被扑灭了。本来这只是一次无甚亮点的造反运动,在封建王朝,这样的运动每个月总有那么两三次,可坏就坏在这次林融打的是兴复赵宋王朝的旗号!

这还得了,元帝国的统治者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自己与宋王朝鏖战四十余年,还搭上一个可汗性命的惨痛经历,往事不堪回首。

于是,元朝派了使者专门往青田调查,发誓要把林融的余党都揪出来,来个斩草除根。

余党,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腥风血雨的词儿,所有人都知道,清洗余党正是以公徇私、公报私仇的最好机会。说你是余党,你就是余党,不是也是。不小心跟主谋说过一句话,写过一封信,对过一个眼神,甚至于,人都不认识主谋但不幸和主谋的仇人有仇——这样的人都可以扣上一顶余党的帽子,然后一刀杀掉。

特使就是拿了这么一张空白的“死亡笔记”来到青田县,一个月下来,笔记上的姓名已经写得满满当当,绝大多数都是无辜群众。

作为青田县的大地主,刘濠看到了这份名单,读完之后悲不自胜,都是乡里乡亲,怎能见死不救!

可怎么救?

一瞬间无数个念头闪过刘濠的头脑。最简单的莫过于“杀特使,抢名册”,在民风彪悍的元朝,我们一直都用它。

但是,抢了名册,刘濠还能全身而退吗?更重要的是,抢了这份名册,难道他们不能再找个特使再弄一份名册吗?

不行!一定有什么更巧妙的方法!那天夜里,刘濠与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刘伯温的父亲刘炝商量了一整夜,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计策。

第二天,刘濠以尽地主之谊的名义把特使请到自己家里吃饭。刘濠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忠厚老实”的老好人,觥筹交错之间,只见他老人家口吐莲花、左右逢源,硬是把特使们灌得酩酊大醉——而他自己却没醉。

等特使差不多醉得雷都打不醒了,刘濠翻开他们随身携带的包囊,将那份名单找出来,从中挑出两百名真正的林融余党将其名字抄录下来,随后一把火将自家的楼烧了!

这个时候的特使,还跟猪一样醉死在楼里头,刘濠带领家人“奋力”将特使从火海里救了出来,当然,包囊已被烧成灰烬。特使吓得不知所措,因为包囊里有他必须拿回去复命的名单。

看着特使手足无措的样子,刘濠心里暗爽,脸上却洋溢着同情与关切,好言安慰特使,说自己在地头上有熟人,几天之内跑一趟,将名单重新列一次应该不成问题。此时特使一点主见都没有了,只好听从刘濠的安排。所谓做戏做全套,刘濠有模有样地“等”了四天之后,才将自己事先抄录下来的名单交给特使,特使千恩万谢地离去。

就这样,刘濠救下了许多无辜乡亲的性命。

刘濠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善良,但不迂腐;出得了奇谋(既救了人还让特使欠了他的情),下得了狠手(一把火就把自己的屋子烧了)。在强大的邪恶面前,他既没有退缩妥协,也没有以卵击石,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化解危机于无形。

小刘伯温默默地记住了这个故事,他第一次知道,原来有一种力量叫作智谋,有一种机变叫作方圆。

以上,便是刘伯温的父亲、母亲和家庭留给他的宝贵财富:儒雅的气质,深厚的学养,正直的品格,四两拨千斤的谋略和外圆内方的为人准则。

刘炝把这笔家传的财富深深地埋入了刘伯温的灵魂中,这是比任何香车、别墅、支票存折都更为宝贵的财富,刘伯温一生都将因此受益匪浅。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