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大明第一推手 刘伯温:独家官场秘笈 > 第 2 章 泰山不是堆的,神童不是吹的
第4节 良师益友与重点大学

跟县里村里的学校比起来,郡里的学校(郡庠)师资力量总是要雄厚一些,所以,在郡里的重点中学读书,遇到名师的概率会大很多。

刘伯温便有幸遇到一个,一个将会给他带来重大影响的老师。这位老师的名字,叫郑复初。

可能许多人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也难怪,漫长的历史中能够被后人“耳熟能详”的人,要么是一等一的猛人,要么就是一等一的衰人。而在名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元末,郑复初还稍微差了那么一点。

但在当时,郑复初的名气还是很大的,身边有一大群名儒为友,包括后来被朱元璋评价为“开国第一文臣”的宋濂。而宋濂曾评价郑复初是:“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四方从之者号为‘四经师’。”

在郑复初的班里,刘伯温的表现一直很突出,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郑复初断定,眼前这个记性好、悟性好又胸怀大志的孩子将来肯定不一般。于是,在一次家长会上,郑复初满怀欣慰地对刘伯温的父亲刘炝说道:“你儿子将来必定会光耀门楣啊(此子必高公之门矣)。”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作“罗森塔尔效应”,说的是两个心理学家通过“坑蒙拐骗”的手段,让老师相信他班里有几个学生是天赋异禀的优等生苗子,结果几年后他们再回来调查,发现这几个当时随口指定的“苗子”真的成了优等生。原因就在于,接受暗示之后,老师真的把这几个苗子当作优等生培养,最后就真的培养出了优等生。

在刘伯温身上,“罗森塔尔效应”体现得更加明显。为了培养这个好苗子,郑复初非但在学习上对刘伯温关怀备至,还经常带着刘伯温参加自己的文人沙龙,带他出去见世面。也正是在郑复初的沙龙上,刘伯温认识了宋濂,这对他后来的仕途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在当时,对于刘伯温来说,像宋濂这样举国闻名的大儒还有点高不可攀,最大的用途可能也就是拿来吹个牛,“我今天跟宋先生喝酒了”云云,在朋友面前装个叉什么的。

当时真正对刘伯温产生影响的,是一个叫作吴梅涧的朋友。

吴梅涧是个道士,这个人留下的史料比郑复初还少,我们只知道他名自福,字梅涧,从小进入紫虚观出家,师傅的名字叫叶邦彦。叶邦彦羽化登仙(就是死了)后,吴梅涧成了紫虚观的掌门,而且这掌门一当就是五六十年——他活得确实够长。

刘伯温是在一次“驴行”中认识吴梅涧的。某个周末,刘伯温“驴行”至一个好去处,怎道是个好去处?有诗为证:

晚翠楼子好溪南,溪山四围开蔚蓝。

微阴草色尽平地,落日木杪生浮岚。

岩畔竹柏密先冥,池中茭荷香欲酣。

闻说仙人徐泰定,骑鸾到此每停骖。

这是刘伯温的《题紫虚道士晚翠楼》,亲笔所作,绝无代笔。从诗中描述的景象来看,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神仙般的去处。

这里就是少微山,吴梅涧的紫虚观便坐落于其中。

当时刘伯温还不认识吴梅涧,不过遇见道观,自然要进去看看,和道士聊聊天、论论道什么的。这是文人旅行在外的一种高雅习惯。

结果一聊之下,刘伯温就被吴梅涧的道家修养所折服,而吴梅涧也惊诧于眼前这个年轻人居然有如此学问,一来二去,两人便聊成了忘年交。

后来,刘伯温只要一有空就会去紫虚观找吴梅涧,吴梅涧便带着刘伯温在少微山上到处走走看看。每到一个地方,吴梅涧便像一个博学的导游一样,把景点的来龙去脉跟刘伯温介绍得清清楚楚。一直到日薄西山,吴梅涧便会在自己的道观炒几个小菜,温几壶素酒,两人再作一番酣谈。

吴梅涧是个非常有道行的道士,自小便精研《道德》、《黄庭》诸经,被当时的道教领袖、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册封为崇德清修凝妙法师,而当时的道教业内人士都称赞他是“教门高士”。可见吴梅涧在道法方面的造诣绝不会低。

后世传说中,刘伯温总是竹管道袍,飘飘然神仙之态,他身上这种仙气大概就是来自吴梅涧。在与吴梅涧交往的几年里,他多次表达了自己想修道飞升,“他日道成为列仙”的愿望。

当然,少年人要清心寡欲、心无挂碍地走上修仙道路谈何容易。事实证明,刘伯温也就是三分钟热度而已,毕竟,他本质上还是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谁让他身上流着南宋大将刘延庆的血呢。

所以,刘伯温最终没有过上寻仙访道的日子,而是继续他的学业。1327年,尖子生刘伯温考上了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名牌大学:石门书院。

所谓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类教育机构,类似于私立学校。与之相对的则是公立学校,正式名称叫作“官学”(刘伯温之前就读的郡庠便是官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书院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和明代的东林书院(就是东林党的东林)。

书院的雏形在唐朝就已经形成,到了北宋初年,天下承平,讲学之风蔚然,文士们往往依据山林和城市,在闲暇时间讲授儒学经典。元明继承两宋的文化,书院讲学之风也非常盛行,如果一个地方出产名儒,当地的有钱人往往会出钱出米资助这些学者,并且让他们开书院讲学。

与官学相比,书院的政治课学分更少,所以学风更加自由,学生思想更加解放——东林党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刘伯温考上的石门书院始建于744年,位于青田县西北瓯江南岸的石门洞,属于天下名山三十六洞天之一,也是道教福地。石门书院位于石门洞的西边,群山环抱,环境清幽,自然环境好得没话说:其地两壁双峰对峙,就像两扇大门;四周山崖环绕,又如一座城寨;往里走,青松郁郁,修篁森森,还有数十丈高的飞瀑,随风飘洒,疑似银河落九天。

试问今天有几所大学敢说自己的环境好过石门书院?

就在这个清静幽深、冬暖夏凉的校园里,刘伯温修习了五年。这五年中,刘伯温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史料,估计也没有太多值得叙述的内容,每天的生活无非是起床,吃饭,读书,睡觉。因为此刻的刘伯温,正在准备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科举考试,至少当时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