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厚黑水平还有待提高

旅游回来,刘伯温并没有直接回老家青田,而是去了杭州。或许是觉得自己的gap year实在太长,刘伯温又决定出来当官了,职务是江浙教育局副局长(儒学副提举)。虽然也不算什么大官,但总算是正七品,比高安县县丞的级别高,这下刘伯温可以自豪地宣布他有资格被称为七品芝麻官了。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刘伯温当个官这么容易。正所谓“当官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可刘伯温就是想当就能当,因为从北京旅游回来的刘伯温已经不一样了。

现在可以揭开刘伯温北上旅游的真正目的了:他是去“干谒”的。

所谓干谒,通俗地说就是拉关系走后门。在江西官场摸爬滚打,和几年的青灯苦读,刘伯温琢磨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在江西官场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太特立独行(当然,这是重要原因),而在于他没有足够强大的靠山。事实上,官场上不是不能耍个性,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牛人罩着,有多大的背景就可以耍多大的个性,没有背景就老老实实做人。

尽管刘伯温非常看不起拉关系走后门的邪道歪路,但过了不惑之年的刘伯温已经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年轻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伯温终于决定:该走的关系还是要走。自己当官是为了做事,为一个正确的目的,不妨使用些不那么正确的手段。这是他从自己的曾祖父身上学到的。

在无数次审视自己的关系网后,刘伯温锁定了一个人:不达世理原理。关于这个人,史料不多,我们只知道他是蒙古人,而且是黄金家族的后裔。他跟刘伯温的关系是“同年进士”,就是说他们同一年考上了公务员。

这关系说远不远,毕竟元朝总共才那么几次科举考试,每次也才录取那么几个进士;但是说近也不算近,从刘伯温后来的经历来看,这座靠山似乎也并没有帮上刘伯温多大的忙。

与此同时,在之前的旅行中,刘伯温通过一位叫徐舫的好友认识了当时的江浙行省办公厅主任(参知政事)苏天爵——我们前文提到过他,就是给元顺帝上奏折说帝国快变天的那位。

就这样,现在的刘伯温不管在中央还是江浙都是“上头有人”的人了。1348年,已经三十八岁刘伯温告别了待业青年的身份,再一次成了一名光荣的国家基层公务员。

儒学副提举这个油水少、是非也少的位置倒确实挺适合刘伯温的。在任期间,刘伯温非但把江浙的教育事业办得有声有色,而且大搞希望工程,建了不少免费读书的“义学”,让更多比较穷苦的孩子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顶头上司苏天爵对刘伯温的政绩是比较满意的,刘伯温自己却不太满意。虽然现在头顶上有人,头顶上的顶上还有个蒙古贵族罩着,工作开展起来顺风顺水,但刘伯温的志向远远不只是办好教育那么简单。在江浙官场混的这一年多来,他再一次亲眼见证了元末官场的黑暗,他发现自己耿直不阿的行事风格与元末沆瀣一气的官场氛围格格不入。

一样,都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江浙的乌鸦没比江西乌鸦白多少。联想到自己北上时看到的种种人间惨相,刘伯温对这些庸官、贪官积压着无穷的愤怒。

“这是一潭绝望的死水呵,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但刘伯温不是清风,他是一枚丢进粪坑的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引爆。

没过多久,引爆的机会来了。

省里某检察官(行省监察御史)渎职的消息传到了刘伯温的耳朵里。本来嘛,渎职才多大的事儿,在乌烟瘴气的元末官场,能不勾结匪类、杀人放火、草菅人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谁来管渎职啊。更何况,就算是个事儿,也轮不到教育局副局长、七品芝麻官刘伯温来管。

但刘伯温居然还真就管了。刘伯温当夜伏笔疾书,第二天,一封实名举报信就送到了省检察院(省宪台)的邮箱里。

其实,这时候的刘伯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愣头青了,摸爬滚打、起起伏伏的这十年,刘伯温成长了很多。官官相护的道理刘伯温不是不懂,江浙官场的水有多深刘伯温也不是不知道。他当然明白,就凭自己跟苏天爵还有不达世理原理那点转折子关系,说自己有后台都是侮辱了“后台”这个词儿。如果说自己这封举报信能搞死谁,那恐怕只有自己。

但刘伯温还是举报了。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刘伯温已经忍受不了元末官场的腐朽了,他必须反抗,虽然这是以卵击石的反抗。

结果显而易见,举报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让刘伯温被狠狠斥责了一顿,不追究他诬告就已经算很给面子了。

写举报信的时候刘伯温就想到了自己的下场,所以处理结果一下来,刘伯温也不多废话,就像八年前一样,潇洒地辞职,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时候的刘伯温已经四十岁了,但是在权谋场上,他依然不够成熟。从一年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此时的刘伯温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厚黑学底蕴,跟后来那个斗陈友谅、斗李善长的刘伯温相差无几了。但在江浙官场上,他还是狠狠地跌了跟头,就跟八年前在江西官场一样。

因为本质上,刘伯温不是厚黑教中人,他是个有理想的人,对他来说,厚黑也好,权变也好,都仅仅是一种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愿意使用的。

一个拿厚黑当手段的人,当然玩不过一群把厚黑当目的人。

不过幸好,在遇到那个真正的克星:厚黑教主朱元璋之前,刘伯温的厚黑水平已经足够用了,毕竟,不管是打天下还是治国家,需要的都是真才实学。刘伯温可能不是厚黑高手,因为他真正的专长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是历史的幸运,也注定了刘伯温在官场上的不幸。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