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序

解析瓦格纳的深度著作

—序《理查德 · 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中文版

德国著名学者狄特 · 波希迈耶尔(Dieter Borchmeyer)的力作《理查德 · 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Richard Wagner Werk-Leben-Zeit)由我国著名德语教授赵蕾莲迻译完成,即将和中国读者见面。在我看来,这个关于瓦格纳的中文译本其价值绝不次于曾经在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张黎翻译)刊行的汉斯·迈耶尔所著“罗沃尔特传记丛书”之《瓦格纳》,就学术价值以及所涉及领域的真知灼见而言,波希迈耶尔的著作至少在关于瓦格纳的中文译本中鹤立鸡群,必将成为音乐学者和广大爱乐者共享的珍贵资料。

瓦格纳在中国的接受史将近百年,却一直鲜有具分量的论著问世,即便西方研究瓦格纳的著作汗牛充栋,就目前所见的几种传记译本看,全面而客观地介绍传主生平及其思想和作品并具备一定学术深度的居然还是汉斯 · 迈耶尔的那本“小册子”,而他的观点今天看来亦多有偏颇之处,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当然,如今的学术形势不比当年,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以瓦格纳作为研究课题,大量与瓦格纳相关的硕士博士论文亦如雨后春笋。同时在音乐及歌剧表演制作领域,瓦格纳的作品日益成为热门,特别是已经过去的2013年适逢瓦格纳200周年诞辰,以此为契机,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中央歌剧院先后在北京制作上演了《帕西法尔》《罗恩格林》《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女武神》《齐格弗里德》等。如果再算上前几年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上演的两套来自德国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全本以及音乐会版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那么瓦格纳歌剧在中国内地尚未拉开帷幕的巨作就只剩下《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了。想想这些都是发生在最近十年间的事情,显然我们更加需要一本具有学术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瓦格纳传记中译本以供“指引”之用。

感谢北京歌德学院的推荐,同时也感谢赵蕾莲教授的学术造诣和高效,中国的瓦格纳学界和瓦格纳爱好者终于等来一本好书。《理查德 · 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的作者狄特 · 波希迈耶尔(Dieter Borchmeyer)教授先后担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主要讲授德国近代文学与戏剧学。他的研究领域是18世纪至20世纪的德国文学和音乐戏剧,对歌德、席勒、莫扎特、瓦格纳和托马斯 · 曼均有重要研究成果。其代表著作包括《时代公民,歌德》(Goethe. Der Zeitbürger.1999年)、《戏剧与理查德 · 瓦格纳的世界》(Drama and the world of Richard Wagner. 2003年)、《权力与忧郁,席勒的〈华伦斯坦〉》(Macht und Melancholie.Schillers Wallenstein.修订版2003年出版)、《莫扎特或者对爱的发现》(Mozart oder die Entdeckung der Liebe.2005年)以及《尼采—科西玛—瓦格纳,一种友谊的肖像》(Nietzsche-Cosima-Wagner. Porträt einer Freundschaft. 2008年)等。波希迈耶尔教授不仅博学,而且持论公允,材料引用丰富严谨,下笔精炼。他对瓦格纳的解析侧重文学源流和思想发展脉络,在紧扣时代而述及的无论是音乐抑或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之于瓦格纳的整体关系,都显露出一位史家的冷静与客观,一位文论家的细腻与犀利,一位艺术素养极高的音乐学者的品位与敏感。

作为一位瓦格纳艺术的爱好者与关注者,我既对他的音乐着迷,又对他的情怀充满敬意。瓦格纳无论在他的时代还是在他身后百年,都以无可抵御的魅力统御着艺术的世界甚至政治的世界。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是,无论对瓦格纳是狂热的爱或无谓的反感都源于对他的偏见或了解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仅靠听他的音乐、欣赏他的歌剧远远不足以洞察瓦格纳现象以及深入到瓦格纳的世界之中。

这便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仅对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解决了所有最根本的问题。首先是瓦格纳的思想来源。瓦格纳算不上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来源芜杂,被他时常处于发烧状态的大脑一搅拌,生出的不是奇思异想便是自相矛盾。波希迈耶尔当然头脑非常清楚,所以他能梳理出瓦格纳在不同境遇不同时期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儿,将思想、语言、创作在时空的坐标上给予了精准的定位。波希迈耶尔毫无疑问熟悉瓦格纳所有歌剧文本以及它们在语义学、词源学方面的意义,这对探究每一部作品的戏剧生成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

其实当对瓦格纳的研究稍微远离政治的羁绊时,从文学史方法论的进入更有可能接近瓦格纳的初心。瓦格纳的一生,首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少年时代的瓦格纳博览群书,举凡希腊神话、希腊戏剧、中世纪传奇、莎士比亚乃至于19世纪初的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等,都给他提供了幻想、狂想的基础和素材。在创作出他伟大作品之前,他所受到的训练更多是文学上的,而正如他所言,音乐只是表现他戏剧的手段,惟其是手段,所以他不受任何拘束,全无墨守成规,任声音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从而创造出超越时代的音乐语言。波希迈耶尔正是以文学史的视角去归纳,去发现,去寻找瓦格纳之成为瓦格纳的思想根源。这项工作他做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本书是他的关于瓦格纳研究的集大成者,既有旧著的结构,又有新说的补充,无论从他个人还是学科而言,都有其崭新性和创建性。

波希迈耶尔教授在后记中提到他与指挥家克里斯蒂安 · 蒂勒曼的交往与对话,这很引起我的兴趣。蒂勒曼是当今国际乐坛具有代表性的瓦格纳歌剧解读权威,德国指挥学派的传统在他身上得到延续。他天性中有齐格弗里德的因素,这在当下颇不合时宜。正像战后的德国特别是拜罗伊特的瓦格纳诠释者们都或多或少受到汉斯 · 迈耶尔的影响一样,我很欣慰蒂勒曼有波希迈耶尔这样的良师益友,后者不仅给足了关于瓦格纳的养料,而且还指出了迄今为止最正确的解读方向。

瓦格纳生于乱世,长于动荡。在他的第一个150年,他成为音乐史、艺术史、文化史甚至政治史的焦点。在他的第二个150年刚刚走过三分之一的时候,对他的审视和研究渐趋正常。毫无疑问瓦格纳以他的先知气质制造了纷乱,但越是在和平的年代,瓦格纳越是能够打动人心,越是能够激发生命和激情的能量。无论你对他的一切了解多少,当特里斯坦和弦响起,当爱的风暴掀起,当漫游者的孤独沉吟泛起,当直冲天际的莱茵河谷熊熊大火燃起,我们能被触动的,是否人类童年的心灵?我们充盈眼眶的,是否与生俱来的热泪?

听不够的瓦格纳!道不尽的瓦格纳!瓦格纳离不开聆听,但是瓦格纳也需要阅读。

是为序。

刘雪枫

2015年2月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