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节

佛教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佛经和其他任何宗教典籍一样,主旨在于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教义。但这并不是说,佛经中的寓言也一定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因为佛经寓言是采用因事立说的方法,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明佛理,而故事则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为基础。越是成功的寓言,它所模拟的人、物、事就越要合乎生活的真实,合乎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使人相信,才能具有说服力。

佛经寓言既然是故事,它必定要以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那么它的客观作用也就往往是教人正确认识事物规律,正确总结生活经验。所以,尽管佛经从本质上讲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它用以比喻的寓言,却往往包含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空中楼阁”这句成语,人们都很熟悉。佛经寓言里就有这个故事,它告诉人们:没有物质基础、违反客观现实的事,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就反映出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再如人们熟知的《瞎子摸象》的故事,也出自佛经寓言。这则寓言说明:事物有全局和局部两方面,虽然全局是由局部组成的,但是如果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局,就会犯主观片面性的错误。这不又反映出辩证法的观点吗?

当然,佛经寓言的创作意图是在宣扬佛理,所以总要提醒人们注意它的本意所在。有些佛经寓言,在后面有这样的偈语:“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就是说,寓言故事不过是“戏笑”,“正义”(即佛理)包藏在里边;要紧的是透过寓言去理解“正义”,寓言本身是无关紧要的。佛经还常对寓言做出种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把寓言内容强行纳入佛理,至于解释是否合乎寓言的客观意义,就不管了。这样往往歪曲了寓言的实际含义,湮没了寓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分。所以我们说,寓言故事本身是成功的,而用它来阐述佛理则是不成功的,从教义出发对它做出牵强附会的解释,更是不成功的。

鲁迅先生在1926年就指出:“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清除附在佛经寓言之上的种种唯心主义的说教,还它本来的面目。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