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7.为而不争

原文: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

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越是帮助别人,自己越富有;越是给予别人,自己也就越多。

自然规律是造福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注释:

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是已经。“积”是积累。

“为人”是帮助人。这是老子从得失中概括出的辩证关系。句谓,圣人积攒,越是帮助别人,自己越富有。越是施舍,越得人心,自己能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

“既以与人,已愈多。”这是老子从取舍中概括出的辩证关系。句谓,越是给予别人,自己也就越多。给人的多,得到的也多。以上几句不单纯指财物,而是指一切得失取舍之间的关系。

②“圣人之道,为争而不争。”“为”是做,这里是做贡献,做奉献的意思。句谓,圣人之道是做奉献而不与人争利。

解析: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让现代人看来很荒唐可笑,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怎么就更富有了呢?在这里我们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上来解释,自己的东西给予了别人,自己东西是变少了,但是精神财富却上了一个台阶,给予了别人却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这也是一种收获。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苍茫的天地之间,人类就如同浩瀚大海里的游鱼,成群结队。我们要参与竞争,要成长、衰老、消亡,我们都喜欢生而讨厌死,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低头看草叶上的露珠,这一切都是那么让人欣喜和感动。这些美丽的事物是天地给予我们的礼物,它无私地给予着,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它带来的美好,它不要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人类。圣人也是如此,他只是默默地奉献而不要求我们的回报,他和万物没有纷争、没有打斗,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这是一种幽远、高深的境界。

故事:

燕昭王以退为进:

燕国攻打齐国,齐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军占领时,唯有莒和即墨二座城市尚未攻下,乐毅于是集中了右军和前军围莒城,集中了左军和后军包围即墨。

乐毅围攻二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有攻克,便下令解除围城之兵,后退城外九里处扎下营垒,并号令全军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百姓。”

过了三年,二城还是没攻下来。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说:“乐毅智谋过人,前些时候在进攻齐国时,一口气便攻克了敌人七十余座城池。现在仅剩下两座城未被攻下,不是乐毅没有能力拔除这两座城,之所以三年不去攻取,是因为他想倚仗自己的兵威来收服齐国的人心,以利于自己面南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至今还不行动,是因为妻子、儿子尚在燕国。再说,齐国的美女很多,他早晚是要忘掉自己的妻子。希望大王早作防备!”

燕昭王听罢此言,下令准备盛大的酒宴,在宴会上,燕昭王拉出进谗言的人斥责道:“先王在全国范围内以礼义对待贤明之士,并非为了多占有土地留给自己的子孙。他不幸遇到了缺少德行的继承人,不能完成大业,致使国内人民不愿意顺从,无道的齐国趁着我们国家混乱之际得以残害先王。我即位后,对齐国痛恨入骨,所以才广泛延请群臣,对外招揽宾客,以求报仇;如果有人能助我成功,我愿意同他共享燕国大权。

如今乐毅先生为我打败齐国,铲平了齐国的宗庙,报了旧仇,齐国原本就应该归乐毅先生所有,而不是燕国应该得到的。乐毅先生如果能够拥有齐国,与燕一起成为平等的国家,结成友好邻邦,共同抵御各国的侵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和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对我说这些谗言呢!”

于是将进谗言者处死。又赐给乐毅的妻子以王后服饰,赐给乐毅的儿子以王子服饰。并配备了车驾乘马及上百辆的马车,派宰相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非常恐惶,坚决推辞不受并一再拜谢,写下誓言,以死报效燕王。从此,齐国人敬佩乐毅的德义,诸侯各国也敬畏他的信誉,没有人再敢来攻打燕国。

盲人心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还有的说:

“夜里大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功利地以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褊狭。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

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亮暖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明眼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