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独立的性情体系导致了独特的命运轨迹。书中涉及的23人皆为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古代知识人,他们各自用既迥异又相似的人生遭际,撰写了丰厚而深刻的心灵史诗。这些跨越不同历史时空的文人士子,有的活得隆重,有的活得典雅,有的活得潦倒,有的活得沉痛,但不论属于哪一种,都活得极其饱满、极其纯粹,这是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无法具备的精神特质,也是难以企及的灵魂高度,而恰恰又是这种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消逝了的精神奇观,对当代知识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这组文章的特点,就是采用“新史记”的点评法,全景式、史诗化呈现23位中国古代名士一生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在当今诸多读者无暇阅读大部头传记的时代,让读者像看电影一样,在一两个小时内饱览一位人物,阅尽其一生信息,理解古代士子的精神风骨和华夏道统文化的特质。这种“纵观一生,全景呈现;边讲故事,边做学问;视角全新,材料独特”的写法受美国《纽约客》杂志新专栏的启发,是近年来欧美文史读物的一种风尚潮流,尤其受青年读者喜爱。

从文人士子的角度来勾画文化与历史的脉动,以寻求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之处,通过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个体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让我和读者一道实现历史“穿越”,和古代文化大师进行“神交”。我历经3年的研究和写作工程,写完这一系列人物,只是希望作出一种尝试,涤荡既往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文史研究和文化思维定势强加、附加给这些文人士子们的种种“光环”或“阴影”,恢复其历史与人性的真相。3年多来,我潜心书斋,竭尽全力对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批文人士大夫作出客观、真实、宽容的讲述,在文献选择和价值判断上力求尊重历史、人生、审美的多义性和复杂性,通过对23位中国古代文士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的重新梳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抵御人生困境、历史困境时所产生的非凡的人格力量、生命韧度和文艺美感。

在这组文章中,我特别注重的是书写中国古代知识人群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取舍、徘徊和挣扎的曲折命运,呈现出在儒道释互补的中国文化精神体系中,这些文化大师们在心性信仰、人生意境、文学创作中闪耀出的奇丽火花,体现出他们在遭遇现实逆境挤压和面临历史困境冲突时“化苦难为神奇”的夺目光芒。他们的一曲曲“悲歌”,是政治的悲歌、历史的悲歌、人性的悲歌,更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悲歌。

退隐、贬谪、流放、挫败、孤独、没落、死亡,这些都是看上去很弱的生命形态,最终却成就了一座座奇丽的文化巅峰和不可攀越的精神海拔。在伟大的中华文明中,世间最强大的风骨一定是以最弱的方式呈现的,佛陀的泪,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恻隐,老子的玄淡,庄子的逍遥。这种“弱的哲学”是中国文化精神中最玄妙、最精深的部分。中国的知识人,用诗化的生命轨迹和诗性的文学篇章身体力行了“弱的哲学”、“弱的美学”,铸就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外柔内刚的东方风骨。

强与弱的思辨多么有趣!在佛禅那里,柔弱到“空”,强大到“空”。佛教中有一本经叫《圆觉经》,上面写到:佛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明。所以佛教全部学说的一切都是按照“空”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在动笔写这组文章之前,刚回国不久的我专程去了一趟敦煌。在海外生活两年之后,回归东方文化的心态是亲切而精微的,也是百感交集的。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在佛教传播的洪流中,有一支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被称为佛教的东传。沿着这条路线,能看到古老的中国如何接纳一种空前伟大的智慧的过程,这个交融的过程中,佛教与本土儒、道一旦合流,竟然就产生了可以征服宇宙间一切苦难的威力。

有了这股儒道佛互补合流之力产生的雄健潇洒的东方风骨,中国古代士人就可进可退,可生可死,可荣可辱,可福可祸,就可以自由选择。最弱的形态,却产生一种始料未及、无所畏惧的坚韧力量。人生可进可退,而且进退不刻意。头顶有一片“道”的星空,身后是一片山水田园。星空下的田园,哪怕孤独一人。世界上,总有一种生活远离苦难。

遥想中国古典岁月里的知识人群体,遥想他们曾经到达过的城市、山川和村庄,长江两岸的香樟树遮掩着古老的村落,上船启程的地方就是离家的码头,去国离乡多少年,在长安、在洛阳、在杭州,梦里始终有那个香樟掩映的码头。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云绕雾缭的青山深处,清净寂寥之域,鱼影穿梭于深潭,花香飘扬于幽谷,他们单纯地行走着,吟诵着,倾听潺潺之水声,拜谒中原或者江南的古刹。穿过紫竹林,登几级台阶,饮新茶,访禅师,清香满衣,天意茫茫。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