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篝火边的温暖。

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时代抑郁症得到蔓延和加剧。虽然现代入比前人富有得多,但人们活得并不比前人幸福。

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上世纪末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症而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很多国家也在步美国的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降为36%了。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多,但现在感到幸福的人却明显减少。

收入提高了,物质丰富了’,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了呢?

是的,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解释为什么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现今,许多人不幸福,已经不能用基本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来解释了。

针对现代入幸福感的缺失,美国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研究中总结了以下一些原因。

他认为,人们更多是在攀比中得到满足和幸福,而不在于个人财富的绝对增加。卡尼曼指出,一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并不会使其中的个体感到更满足,相反,当人们在与相同阶层进行比较后发现自己更富裕时,才会产生更明显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另外,物质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增长而增长。简单地说,物质消费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需求,基本不产生长期效应。而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的欲望和需求也在增长。

还有一个原因是生活方式。越有钱就越幸福也许只是一个假想,财富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结果是,有钱者在越来越有钱的同时,也越来越忙碌,并面对更多的紧张和压力。

发达国家主要以物质条件定义进步,往往把“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划上了等号。在正规的讨论和研究中,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受到质疑。但事实上,财富和幸福的关系,并不像很多入想象的那样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纳的相关研究表明,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标准,因为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幸福。在大多数国家,财富和幸福的相关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在最贫穷的国家,财富才是适宜的衡量幸福的标准。从总体上讲,富足国的国民看起来要比贫穷国的人们幸福..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而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财富之外的其他因素。

除开外在的财富,一些内在的因素却更隐秘、更长久地侵噬着我们的幸福感。我们试图创造完美的形象以及完美的生活,结果总是被弄得筋疲力尽。

安妮总是在担心当青春消逝的时候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步履蹒跚,那么自己将如何活下去!结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就没能尽情地享受自己充满活力的青春。

克拉克先生认为,没有良好的健康,自己肯定无法活下去。这样,一点小小的病痛,也会给他带来较大的忧虑,甚至让他想到死亡。

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必须面对的矛盾。有的人认为,没有富足的物质便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等到有一天他真的富足了,却发现忘记了享受。财产并没有带来生活的享受,反而让人们为其所累,成为它的奴隶,依赖着它们生活。

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他们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浪漫,一个现实。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浪漫者依然兴致勃勃地抬头看天,欣赏月光之下山野的美景。而现实者离开宿营地云拾柴火,准备晚上凉意来袭的时候烤火取暖。

可是等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帐篷和睡袋都没有了。

现实者马上意识到肯定有人偷走了他们的东西。他心急如焚,为如何度过这个晚上而发愁。看到在不远处傻坐着的浪漫者,他不禁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讥讽地问:“这么认真,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浪漫者高兴地回答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天上的美景吗?看!满天的星星,还有皎洁的月亮,宇宙多么浩瀚,造物主又是多么伟大,我们的生命是何等的渺小短暂!”

现实者愤愤不平地回答道:“是的,我们是很渺小,渺小到别人偷走了我们的帐篷却都看不见!”说完,独自坐在一旁发起愁来。

浪漫者笑着说:“能够在空旷的天底下睡觉,享受篝火的温暖,不也是美妙而幸福的经历吗?”说完,便兴致勃勃地升起篝火来。

是啊,一个人成天为金钱、地位、权力等劳碌奔波,追名逐利,最后却变得俗不可耐,而且活得很累,以至于他们永远感觉不到一直在身边流淌着的幸福。

幸福,一种平等享受的权利。

人生在世,谁都渴望幸福,但关于幸福,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拥有财富和地位才能获得幸福;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中充满阳光自然就会幸福。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幸福?

在冬日的暖阳下,有位迟暮之年的富翁到海边散步,他看到一个渔夫也在悠闲地晒太阳,就问道:“你为什么不打鱼呢?”

“打鱼干什么?”渔夫反问。

“挣钱买大渔船呀!”

“买大渔船干什么?”

“打很多鱼,你就会成为富翁了。”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你就不用打鱼了,可以幸福自在地晒太阳啦!”

“我不正在晒太阳嘛!”渔夫应道。

富翁哑然,继而顿悟。

谁说富翁不幸福呢?年轻时努力打拼,为家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到老年,把事业交给后来人,自己安然愉悦地享度晚年,回想前半生忙碌而充实,了无遗憾;谁又说渔夫不幸福呢?宁静恬淡、不愁吃喝,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幸福人生。

其实,幸福与幸福之外的一切无关,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是惬意的感受和平和的状态。锦衣华服、钟鸣鼎食的人未见得是幸福的,粗衣布履、粗茶淡饭的人也未见得是不幸福的,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标准也不尽相同,只要是自己乐意享受的生活,其实都是幸福的。

住五星级宾馆里的成功人士与在宾馆外墙边乞讨的盲丐,他们感受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不分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平等地沐浴着幸福的光华。

幸福并非遥不可及。一场酣畅的懒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晚风中年轻的妈妈回眸凝视后车座上已经睡着了的婴孩;男友在手机上的留言“秋凉如水,注意加衣”;推掉无谓的应酬,蜷在沙发里看一本刚买的书……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幸福感觉的源头。因为幸福和物质无关,所以不必去等待什么,你随时都可以启程,去赴这个美好的邀约,创造一个幸福的理由,给自己一份幸福的感受。

1924年,罗素来到中国的四川。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轿子上峨嵋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罗素见到此情此景,没有了心情观赏峨嵋山的景观,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随着竹轿一上一下的韵律思考着,转眼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停下来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讲着很开心的事情,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也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苦。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他们在交谈中不时发出快乐的笑声。

后来,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了这个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人喜欢烈火般的刺激,有人喜欢清水般的宁静,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是真正的幸福。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