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未来话”——激发孩子的潜能(1)

幸福是家庭共同创造的

我培养了3个孩子。不,不是培养,准确地说应该是“挣钱给他们”。培养孩子不都是我妻子的事嘛。要说培养孩子应该有具体的行动,但我好像连想法都没有,更别说有什么特别行动了。

那么,孩子和我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孩子和我的关系也属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互不相同的人之间的关系,即以他人为前提。他人也包括我的孩子们,孩子和我是互不相同的个体。家庭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人际关系复合体。

现在是一家子,以后就能成为长期的一家子,这句话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那么,暂时的一家子要成为真正长期的一家子需要什么呢?

说实话,妻子和孩子能成为长期的一家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妻子每天给孩子做饭,一直和孩子建立着关系。但我们这些爸爸们如何呢?在家庭这个圈子里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对孩子们来说,所谓爸爸的存在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里,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已经困了或是睡了,剩下一个我也不能确定是否在等我。我有资格当爸爸吗?孩子们能把我当爸爸吗?我认为的爸爸与孩子们想象中的爸爸之间有多大差距呢?到底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我非常爱我的孩子们。谁要敢动我的孩子,就是到天涯海角,我也不放过他。那回头看看,我平时和孩子们到底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我是真心爱他们吗?

美国乔治·贝尔莱德教授对幸福条件研究发现,支撑幸福生活的是47岁左右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我听到此话,就在想,在公司上班,必须要尽力维护好与同窗校友的关系!

但细细想来,我是不是误解了什么。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不包括家庭关系吗?家庭关系都不和谐,出去构建所谓的人际关系不是大错特错嘛。这就是将与妻子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与世间最宝贵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错误地认为挣钱给他们花就能维系好的人际关系。应该这样修改,家庭关系是我们这些爸爸们的幸福条件。

所以,支撑爸爸们幸福生活的是47岁左右建立起来的与孩子的关系、与妻子的关系及与父母、亲戚的关系,以及这之外的人际关系!

爸爸决定孩子的未来

我常问孩子:“长大了要成为什么家?”大概您也是如此吧。这句话就是问孩子“你想干什么”的爸爸式表达。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了爸爸的愿望。爸爸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孩子长大后要成为什么家?”

“这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孩子要健康成长,要自食其力。”

因为爸爸们最知道生活的艰辛了。

有些人会说,上班就像去游乐场一样快乐。如果快乐的话,就要给公司付钱了吗?一般我们感到有意思的事最终都是要付费的。去看话剧,或去电影院,这些让我们觉得有意思的代价就是要付费,也就是支付观看费。如此,如果公司让我快乐的话,当然也要付费了。

但是有这样的公司吗?您上班的公司给你的感觉只是舒适和快乐吗?答案并非如此。正是因为我们知道世间疾苦,所以才会好奇我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实际上,爸爸们真正好奇的是他们自己。孩子的未来是爸爸自己的未来。所有人都会好奇“我是谁”。

这里有个重点。为了知道“我是谁”,必须要了解我面前的“你”,或者我周围的“他”和“她”。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周围人们的关系里。在这关系里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特别是同孩子的关系。因此,爸爸们很好奇和担心孩子的未来。

但是,您知道吗?在决定孩子未来这方面,爸爸的每句话都很重要。爸爸应说出能改变孩子未来的话,因此称之为“未来话”。

协商达人,小学一年级孩子

妻子说家里没菜了,于是我带着孩子去了大型商店。到了那里,他却要买比蔬菜价格贵上好几倍的玩具。我想,带过幼儿园或上小学孩子去商店的爸爸恐怕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

孩子们是协商达人,也懂得博弈,甚至连一年以后的事都能作为协商的筹码。

下面就是我和我家二儿子(小学一年级)的对话:

孩子:“爸爸,今年圣诞节要给我买什么礼物呀?”

爸爸:“嗯,这个嘛,到时再说吧。”

孩子:“提前买不行吗?到那时又不给买了。”

爸爸:“说什么呢?”

对话的地点是在大型商店的玩具柜台,时间是刚过完春节。围绕着10个月以后的圣诞节礼物,40岁的爸爸和不满10岁的孩子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大声吼了句:“别废话了!”

喜欢乐高?喜欢爸爸?

不同年龄的孩子喜欢的对象(角色或玩具等)也会不同。在我的记忆里,孩子们喜欢的好像有托马斯和朋友们、宝露露、魔弹战记龙剑道、超级战队、闪电侠及乐高等(以小学男生为准,如果你第一次听到这些名字?那说明你还没达到当爸爸的最基本标准。当爸爸的若是连什么是孩子的最爱都不知道,那能行吗?)

乐高是我小时候常玩的玩具,只是现在的乐高与以前的乐高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乐高只有积木,是一种和朋友们一起打发时间的玩具。

但是现在的乐高不只是积木了,而且基本上以《星球大战》、《气功传奇》和《火影忍者》等动画片里的人物角色制作而成。对此,爸爸们就会苦恼,以前只要买一次乐高玩具,孩子们就能玩好几年,也没有什么所谓流行的东西。但是现在买完一次,下个月还要买。新的人物角色不断推出,这让孩子们热衷于追新。

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乐高与爸爸间的战斗了。战斗?太夸张了吧!

“喜欢乐高,还是喜欢爸爸?”

要是战斗不可避免的话,肯定是以爸爸完败收场。

我讨厌乐高,乐高夺走了孩子的爱。现在该怎么办?大声训斥孩子不要玩乐高了?从目前情况看,正面取胜已经不可能了。那通过对话战胜乐高,还是通过对话向乐高妥协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喜欢乐高的孩子与制造乐高的孩子

我决定向乐高妥协。于是,我要与孩子谈谈乐高,但该说点什么呢?我心想,对孩子说“好吧,现在你随便玩吧”,但又认为这肯定不是个好办法。实际上,我很不情愿向乐高妥协,因此我改变了对话方法。相比与乐高进行感情竞争,还不如通过乐高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好些。现在,试着用用未来话吧。

“当制造乐高的人好不好?”

不错的方法。具体说什么呢?下面是我与孩子的对话:

爸爸:“长大了要当什么家呀?”

孩子:“科学家!”

爸爸:“想成为什么样的科学家呢?”

孩子:“造飞机、造机器人的科学家。”

爸爸:“是吗?做一个制造乐高的科学家怎么样?”

孩子:“乐高?好像挺难造的。”

爸爸:“长成大人了,不就容易了吗?”

孩子:“真的吗?”

爸爸:“当然了!你现在想要什么样的乐高呢?”

孩子:“嗯,想要橡皮做的乐高!”

爸爸:“太棒了!就是这个!那就做这个。”

孩子:“我能成为制造乐高的人吗?”

爸爸:“只想做乐高吗?不想做比乐高更有趣的事吗?”

孩子:“但是,我还没见过比乐高更有趣的事。”

爸爸:“你帮朋友们做比乐高更好玩的玩具,怎么样?”

像这样与孩子谈论乐高,孩子就会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

我并没有禁止孩子玩乐高,反而希望孩子成为制造乐高的人。我不想让他成为消费世上已有物品的人,而希望他成为制造世上没有的物品、给人们带去快乐的人。不仅是我,所有阅读本书的爸爸们不也一样吗?

梦想成为总统、医生、检察官吗?

爸爸应和孩子一起畅谈他的梦想。谈梦想没必要很宏大,也不要太复杂,只要能与孩子一起探讨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意图将自身对职业的诉求灌输到孩子的梦想里,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孩子的未来。

爸爸:“永哲呀,你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检察官!”

爸爸:“对,就要当检察官!”

孩子就像鹦鹉一样,重复着父母强加给他的梦想。这样的话,父母们会很高兴。对他们来说,生活如此艰辛,把自己领悟到的生活目标灌输给孩子就是成功。对于给孩子灌输自身目标的父母,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执着。

为了这份执着能收获成果,父母毫不吝啬。于是,父母不惜花钱来投资孩子,让他们上学、参加课外班。然后,期待着与投入相等的回报。

可是,没有取得期待的回报该怎么办呢?两种应对方法:再投钱或者再折腾孩子。父母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产生病态心理,成为小大人。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心意,知道该怎么说。他们会大声喊出样板式的答案:

“我要上首尔大学!”

“我要成为总统!”

“我要当检察官!”

其实,我很反感父母模式化地培养孩子。固然孩子上了首尔大学,当了总统,父母会很高兴。但这目标确立之后,孩子所要经历的苦难就会接踵而来。相比于强求孩子“应该做什么”,我会更全心投入到帮孩子“能做好什么”中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