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过程话”——培养选择的能力

比地图更重要的指南针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看着地图度过了整整一夜,但这毫无意义,因为我不知道身处何方。”

看到这段话,我就在想:人生也是如此。谁敢断言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目标?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像登山那样,只要确定目标,向前进发就可以了。我们彷徨的原因是不知道到达目的地的方法。从不能确信自身真正的需求、现在所处何方开始,一切的问题产生了。

人生不像登山,更像是横穿沙漠。当穿越人生的沙漠时,就需要有不同于登山的计划和方法。

我现在快过40岁了,要是论起人生的话,年纪尚轻。在想要感到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发现自己人生未达的目标之路还很多。

要下的结论是什么呢?人生就如同我的心,不会轻易流逝。因此,人生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无论结局如何美好,过程中的满身伤痕也会让得到的结果黯然失色。但我们依然在乎结果,并将结果强加于孩子。只重结果的想法真的就正确吗?

穿越人生沙漠的方法

在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之前,父母总是要过问的。这大多不是为了孩子的好意见,而是熄灭孩子思想火花的坏意见。有很多父母想从孩子那充满好奇的疑问攻势中逃离出来。我也一样:

“爸爸现在很忙。”

“知道这个做什么?”

“先做作业。”

“尽问这些没用的。”

如果这样说的话,孩子再也不愿问爸爸了,逐渐就会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样,孩子与独自决定、独立行动之间的距离相形渐远。

爸爸们错以为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于是,给孩子这样那样的指示,认为这就是爱。但孩子对我们的献身并不领情,再长大点干脆拒绝。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因为没有顺畅的交流吗?不是错以为指示和命令是为了孩子吗?不是以为我们随口之言就像正确答案一样,孩子就该照做吗?不是以为爸爸们对孩子不是起着导航的作用吗?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下面是美国奥多明尼昂大学的李真顺教授与朋友孩子们一起去家庭旅行回来后写的文章。

妈妈们在一起确定目的地,安排日程,也没问孩子们四天五夜的旅行想干什么。下一站要去某某餐厅,之后某某博物馆,我们就像导航仪一样,只告诉孩子们临时的停留地点,从一开始就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在地图上计划同行安排。因此,孩子们用反复询问的方式向把自己当成行李的妈妈们表示抗议。之后,我有时会扪心自问:“我不是领航员吗?”我总指示孩子“现在右转,直行”。难道给孩子一张什么都没画的地图就是坏妈妈吗?或许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尚未完成的地图会更好些。

(韩国《韩民族新闻》,2013年2月22日)

李真顺教授是这样叮嘱的,“不要当孩子的导航仪,也不要给他画着地形地貌的地图。只给孩子未完成的地图,让他自己去完成。”有人可能会担心:“孩子走错路了该怎么办?难道连东南西北也不告诉吗?”这是世上所有父母的共性,父母们都被固有的导航本能所累。

人生就是不断变化的沙漠。什么时候能给穿越沙漠的孩子地图呢?沙漠的地形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相比地图来说,更需要的是指南针。“我该带着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去生活?”这样的思想就是人生的指南针。如果孩子思考怎么活,而不是想成为什么的话,就算人生遇到困难也能应付自如。

有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什么。小学生家长们聚在一起,经常会谈论哪个学校好,该学什么,哪个辅导课不错等。回到家后就会和孩子谈这些。

父母:“儿子,现在开始上数学辅导班。”

孩子:“现在不是在上英语和钢琴辅导班么?”

父母:“隔壁庆哲在上数学辅导班,还拿了第一。明天开始你也去上。”

孩子:……

父母相信这些撞大运的信息,强制要求孩子这样做。如果孩子取得了成果,父母就会想自己的判断是多么正确。当然,这些努力都是期待孩子能上所谓的好大学,或者找到所谓的好工作,所以,也不能妄加批判。

其实,父母这样的举动也不能算坏事,总比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父母要强百倍。但有必要考虑一下,只看“父母导航仪”开车的孩子真是我们期望的吗?如果孩子上了大学,取得了好成绩,所有的事就成功了吗?突然柏油路变成了碎石路,或者冷不丁路面断裂了,我们的孩子真能应付这样艰险的人生吗?

如果孩子被逼着实现了父母指定的目标,那孩子只不过是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罢了。他们在不顾自己感受的父母面前会倍加孤僻,结果是他们再也不会和父母交流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因此,要能读懂孩子的想法,爸爸的作用无比重要。如果想掌握孩子的思想,用询问的方法最好了。利用孩子上儿童之家或幼儿园等初次接触社会的时机,爸爸可以询问他们朋友、玩具和饮食等具体的事物。到了小学,最好询问一些关于友情、礼貌、守时、勇气、努力和梦想等抽象的概念。

什么都不问,爸爸根本无法知道孩子的想法。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多问问吧。一问一答之间,孩子就会思考,就能思索如何迈出沙漠般人生的第一步。要告诉孩子,人生是地形地貌瞬息万变的沙漠,他们应该自己选择穿越的过程。通过询问,爸爸的过程话能够帮助孩子培养选择的力量。

世上没有正确答案

爸爸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过程话?不要告诉孩子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要是只说深不见底、长不见尾的过程话,对于爸爸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好吧,下面通过几个事例来告诉大家什么是过程话。

过程话能让人感到选择的力量。孩子做出选择,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妈妈:“做完英语作业后,赶快准备数学测验。”

孩子:……

对孩子了如指掌的妈妈(或爸爸)一般都会这样说。但是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的爸爸,应该培养孩子选择的力量。

爸爸: “听说有英语作业,还要准备数学考试?”

孩子: “是呀,太累了。”

爸爸: “那怎么办?要不先做其中一个,和爸爸玩会儿再做剩下的。”

孩子: “好呀,那先做哪个呢?”

爸爸: “先做擅长的,最后再做难的不就行了?”

孩子: “那就先准备数学考试吧。”

像这样,帮助孩子做出选择的话就是过程话。有时,爸爸会想选择很难,爸爸代选不就行了?这绝对不行,要让孩子进行选择练习。

爸爸们思考一下,世上不是没有正确答案吗?如果强行教孩子所谓的正确答案,这不正是问题吗?公共教育如此,如果连家庭教育也这样盲从的话,怎么能提高孩子们的决策力呢?

尽管有明确的目标,但成功之路就像沙漠一样,要做好应对各种各样困难的准备。爸爸要通过过程话给孩子信心,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承担责任,去体会生活的辛酸苦辣。孩子自己选择,就能知道自身的不足是什么,能力有多大。请耐心等待孩子用自己的选择突破极限。如此,孩子自己会回味实现目标过程的快乐。

爸爸应该成为指南针

从现在开始,我会更具体地解释一下爸爸应说的过程话。下面是我和孩子过去的一段对话:

爸爸: “最近数字学得怎么样?”

孩子: “好难呀,妈妈说庆哲上了数字辅导班,我也要上。”

爸爸: “数学是挺重要的,如果你想成为科学家,就要学好数学。”

孩子: “我是想成为制造机器人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呀?”

爸爸: “要让机器人动起来就需要数学。”

孩子: “嗯?真的吗?”

爸爸: “你不知道机器人是靠数字运动的吧?”

我所说的仅供参考,因为我不是科学家,只是普通的上班族而已。我大学上的是经济系,但最讨厌数学(有经济数学课)。尽管如此,我想也要给梦想成为制造机器人科学家的孩子一些指点。

爸爸应是为孩子指点方向的指南针,让孩子自主设计自己的人生。指南针爸爸就是说过程话的爸爸。如果说孩子上哪个辅导班,得多少分是妈妈所能影响的领域,那告诉孩子在这过程有什么样的经历和变化就是爸爸的领域了。想让孩子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吗?爸爸要将过程话放在心上,和孩子一起交流获取目标的过程。

懂得对选择负责的孩子

孩子进入小学,就会接触到新的人际关系(譬如说,学校的朋友、辅导班的朋友等),而自身的选择可能会受到朋友们的质疑,也可能会受到老师的指责。

我认为孩子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就行了。孩子带着“有困难、去解决”的想法应对困难,比自责“我为什么这么选”要强多了。因此,要成为这样孩子的爸爸,爸爸就要告诉孩子所谓人生就是要经历很多困难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防范措施并不能让孩子的童年很完美,但我想不管怎样,这对孩子战胜困难都有些帮助。

请跟孩子说过程话吧。爸爸们不要再纠结于如何替孩子选择一切了。如果孩子有意愿,那就看看孩子选择的是什么,如果孩子有好几个选择,那就帮助孩子做出选择。

“自己选择想要做的!结果你要自己承担,拉勾!”

过程话的核心就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并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必须对选择的结果负责。人生就是选择,自负其责。难虽难了点,但孩子能在决定的过程中摆脱困惑,坦然处世,这就是过程话带来的成果。

父母无法预见和干涉孩子将来要发生的所有事。因此,要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这正是过程话的核心。

穿睡衣去饭店的孩子

选择很难,爸爸代选不就行了?不行。要让孩子进行选择练习,并且孩子还要对结果负责,这已经强调很多遍了。

说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老三,也就是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很讨厌穿厚重的衣服,就喜欢轻薄的,经常想穿睡衣出门。这在她妈妈眼里是非常不妥的。一旦要出门,母女常会发生争吵。

孩子: “穿睡衣出去吧。”

妈妈: “不许穿睡衣!穿这件!”

孩子: “讨厌!不舒服!”

妈妈: “那就不要出去了!”

孩子:呜哇!

妈妈想让孩子穿漂亮衣服,而孩子却想穿舒适衣服。这时该如何解决呢?是揍一顿,不改毛病就不让出门?还是通过交流战胜孩子?这时,爸爸们就不要站在一旁了,要用过程话与孩子交流。

爸爸: “穿睡衣出去,好像挺丢人的。”

孩子: “不舒服嘛。”

爸爸: “好吧。那就这样穿吧。”

孩子: “哇,太好了!”

这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吗?不是的。爸爸们的过程话在这里要更进一步,给孩子反省自己选择的机会。

要是孩子真穿着睡衣去了饭店,那就请孩子不认识的服务员帮忙,只需对孩子说一句话就行了:

“长得这么好看,怎么穿着睡衣就来了?啊哟,真丢人!”

自此之后,孩子再也不会穿着睡衣出门了。

不要以结果评价孩子

从现在开始,爸爸不要称赞孩子取得的成果,要表扬孩子认真努力的过程,对他自身进行鼓励。譬如说,考试成绩出来了,不要只表扬分数,要夸赞学习的过程。把孩子培养成对父母唯命是从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不是把孩子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是把他当成了所属品。

事实上,爸爸们擅长与过程话对立的“结果话”(重视结果的话)。通过两个事例,来看看不是用过程话,而是用结果话与孩子交流的情况:

事例1

很久以前,我辅导孩子数学,教了解题方法,并让他做道简单的题。“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当时,我非常生气地说道:

“到底想不想学了?再从头做一遍。”

我很自责自己的随口之言。

曾有人这样说过:

“我们数学教学中最令人忧虑的问题是,当答案错误的时候,先把错误的过程统统抹掉,再重新寻找正解之路。”

您同意吗?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在解题过程中察觉出哪个部分错了的能力。认为答案错误,则所有的过程都错的想法是不对的。抹掉失败的学习过程就不能从失败中学习。要有珍惜每一个过程的过程话思考方式。

再看下一个例子。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热衷于责罚学生。好像初、高中时,我们这些爸爸们没有不挨打的,这是那个时期的玩笑话。

事例2

国民伦理课

老师: “23号!请起立!”

学生: “是。”

老师: “让我们复习一下以前学的知识。”

学生: “(吞吞吐吐)是。”

老师: “曾说过人类是怎样的存在?”

学生: “嗯……珍贵的存在。”

老师: “这小子!不说过是尊贵的存在。考试出过,不还说了很重要嘛!”

我们经历过这样的时期。那时是学了就能立足的时代。可现在不是了。现在是过程比结果重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通过自身的思考形成真正力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呢?事例1和事例2中的爸爸和老师不应该这样说吗?

事例1“好不容易算出来,真是可惜了。看看是哪出错了?”

事例2“是呀。这也算是正确答案。老师也要重新考虑一下这个想法。”

请尊重孩子选择和思考的行为。如此,孩子就会重视学习、交友和圆梦等所有过程,继而成长为全心全力对待每件事的孩子。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