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英国和荷兰都积极从事海外贸易与扩张,利益冲突与竞争使两个国家之间三次开战。在这些战争中,英荷双方互有胜负,几次签订条约。但利益的驱使让条约只能成为暂时性和平的保证。一旦一方有意打破势力均衡,战争的硝烟就会再度弥漫。

战争一触即发

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英国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用他们控制的议会,大力扩展他们的政治、经济实力。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他们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获得更多的殖民地。而此时的荷兰正在崛起,并且在欧洲的海外贸易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优势,于是它希望遏制英国这个竞争对手。

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深知军队的重要性,认为要想更好地发展英国的海外事业,就要使自己的海军力量强大起来。于是,克伦威尔扩大了英国的海军规模,使英国的军舰数量由1649年的39艘上升到1651年的80艘,并且改进了军舰的型号和装备,使这种新型军舰更加灵活,更具有攻击性。在完成海军实力的提升后,克伦威尔开始了他打击劲敌荷兰的计划。

1651年,英国颁布了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条例规定凡是从欧洲其他地区运往英国的货物,都要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运往英国、爱尔兰或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要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进出口货物以及在英国沿海从事贸易的货物,都要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些规定对于从事大量中介运输服务的荷兰来说,是一种公开的挑衅。荷兰对《航海条例》提出了强烈抗议,要求英国将其废除。英国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荷兰的要求,两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2年5月的一天,英国海军上将布莱克正率领20多艘军舰在多佛尔海峡巡逻,正巧碰上了荷兰海军上将特洛普率领的舰队——当时这支舰队正在执行为荷兰商船护航的任务。长期以来,英国海军总是要求其他国家船只在驶经多佛尔海峡时,向英国舰队致敬,这次布莱克上将对荷兰舰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两国正因《航海条例》问题闹得十分不快,尤其是两国的海军将领们更想教训一下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特洛普的舰队拒绝向英国舰队致敬。双方积蓄的恩怨一下子爆发出来,两支舰队展开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炮战。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大幕就此拉开。

1652年7月,英荷两国正式宣战,英国制定的作战战略是扼守住多佛尔海峡和北海,这是荷兰从事海外贸易的主要通道。英国要采取切断荷兰对外联系的办法,逼迫荷兰人投降。荷兰的舰队多次向英国舰队发起冲锋,但自始至终荷兰人也没能突破英国人的封锁。荷兰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弱点使它尝到了苦头,荷兰的财政收入迅速下滑,内部问题一一显现。荷兰无力再和英国僵持下去,开始与英国进行谈判。

1654年4月,英荷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被迫接受了《航海条例》中的大部分内容:同意支付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造成的财产损失,大约27万英镑;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的控制权交付给英国;同意在英国水域遇见英国舰队时致敬。

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荷兰的失败告终,但这只是双方矛盾的暂时缓和。

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0年,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登上了英国王位。查理二世也十分重视海军的发展,赐予了英国海军 “皇家舰队”的称号,并任命自己的弟弟詹姆士公爵为“皇家舰队”的最高指挥官。

为了进一步打压荷兰的海上霸业,查理二世推出了更为苛刻的《航海条例》。英国向荷兰的海外殖民地发起了新的攻势,但在克伦威尔去世后,因为高级军官们忙于争夺权势,英国海军的发展有所退步,战斗力也有所下降。与英国相比,荷兰的海军则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一次英荷战争之后,《航海条例》的阴影在荷兰海军心头挥之不去。他们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一雪耻辱,因此海军的训练从未懈怠。此时荷兰海军的统帅是德奈特上将——这位将军励精图治,不仅严明军纪,还改变了作战思维。以往,荷兰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为商船护航,德奈特将军认为荷兰海军要想摆脱被动作战局面,就要抛开为商船护航的模式,由海军独立作战,这样才能减少后顾之忧。

当查理二世颁布了更为苛刻的《航海条例》时,正准备复仇的荷兰海军开始采取战略行动。1664年8月,德奈特率领8艘战舰前往西非,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原属荷兰的据点,小试牛刀。1665年2月,荷兰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了。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原本磨刀霍霍的荷兰海军却并没能如愿地给英国海军沉重的一击,反倒处于劣势。在英国海军的凌厉攻势之下,荷兰海军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内,只能保证维护好自己的交通线不被英国人切断。

从1666年年初开始,英荷双方进入了战争僵持阶段,主要是由于荷兰同法国、丹麦结成盟友,共同反对英国。两国不仅向荷兰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法国还牵制住了英国的20支战舰,这使英国的实力受到削弱——双方基本上处于实力均衡的状态。

在僵持阶段,双方频繁开战,几个月内就发生了5次交火。1666年9月之后,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向荷兰一方倾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德奈特将军的一场华丽表演。

1667年6月19日,德奈特将军率领由59艘舰船组成的荷兰舰队,趁着夜色航行到了英国的泰晤士河口。这时正值涨潮,德奈特命令舰队先溯流而上进入泰晤士河,然后用炮弹袭击两岸。很快,荷兰海军摧毁了几处英国炮台,并夺走了大量的黄金、木材等。当荷兰舰队驶到一个船坞时,发现这里停泊着英国的18艘大型战舰。荷兰舰队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将防守战舰的岸上炮台击溃,然后向着英国战舰开火,最后英国有6艘大型战舰被荷兰舰队的炮弹击毁。德奈特还将“皇家查理”号战舰俘获,作为战利品带回了荷兰。

荷兰舰队在泰晤士河里横冲直撞了3天,并给英国造成重大打击之后才安全返航。之后,德奈特又对泰晤士河口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封锁。

德奈特的奇袭给英国造成了高达20万英镑的损失,并严重地挫伤了英国海军的锐气,使这堂堂的皇家舰队还没来得及组织大规模反攻的时候,就让德奈特全身而退了。

英国遭受了这次惨败,加上伦敦暴发了瘟疫和大火,因此难以再和荷兰抗衡下去,于是提出了和谈。1667年7月,英荷两国签订了《布雷达和约》。根据和约,英国将新的《航海条例》中的一些苛刻的条款取消,归还了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占领南美洲的荷兰殖民地,并放弃了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利益。荷兰将自己的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等地,割让给了英国,并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这个条约双方互相出让了部分利益,是一次就瓜分殖民地而达成的妥协。但总体来看,英国在这次战争中属于失败的一方。

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2年,法国正式对荷兰宣战。英国马上站在法国一边,并在没有正式对荷兰宣战的情况下,于1672年3月袭击了荷兰的一支商船队,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参加这场战争的国家,除了英国、法国和荷兰外,瑞典、西班牙和丹麦等国也参与了进来。

第三次英荷战争同时在陆地和海洋上展开。陆地上的进攻主要由法国来承担,法国的陆军很快就彰显出了欧洲第一陆军的实力,将荷兰陆军打得节节败退。荷兰的格尔德兰、乌得勒支等省相继落入法军手中。

随后,法国骑兵一路高歌猛进,甚至直逼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在万般无奈之下,刚刚出任荷兰执政的威廉只好下令掘开堤防,让海水倒灌,才阻挡了法国陆军的凌厉势头。陆上进攻因此告一段落——荷兰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海军身上。

德奈特将军此时已年过花甲,但是丰富的作战经验仍使他成了荷兰海军总司令的不二人选。德奈特对英法两国的海军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认为英国的海军是主力,法国海军不仅力量薄弱而且缺乏海战经验,因此不必过多注意。在分析了敌我形势之后,德奈特做出部署,由一小股舰队去牵制法国舰队,将海军的主力用来对付英国海军。在具体的战术上,德奈特将舰队主力放在了靠近荷兰领海的浅海中,这样更容易做好防守——因为陆军的失利已经不能让他再有疏忽与冒进。同时,德奈特也不断巧妙地运用它的奇袭战术。

海战最初,双方各有胜负。德奈特也再次凭借偷袭的技巧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当时对整体战局并没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673年的特塞尔海战,是双方正面交锋最为激烈的一场大战,也影响了未来的战争局势。1673年8月,英法两国舰队进行大规模集结,企图登陆荷兰的特塞尔岛,然后再水陆并进发动攻势。

荷兰舰队事先探听到了消息,德奈特将麾下舰队编为先遣队、主力队、预备队三个分队,准备与英法联合舰队一较高下。但从实力对比上看,荷兰舰队明显弱于英法联合舰队。8月21日夜,德奈特指挥舰队成功利用风向,穿插到了英法联军的缝隙之中。

天刚刚放亮,德奈特命令舰队主动发起进攻,特塞尔海战上演。尽管英法联合舰队在兵力上占了优势,但是在作战方面,荷兰海军明显更胜一筹。法国舰队的水平无论是在训练上,还是在作战经验上都明显欠缺。在军舰被击中之后,不懂得把握有利战机继续战斗,而是忙于对舰只进行修补。不久,法国舰队就陷于混乱之中,德奈特将主力集中对付英国舰队——这场海战一直由清晨打到了黄昏,英法联军方面有9艘战舰被击毁,多艘被击伤。而荷兰方面只是有舰只被击伤。

特塞尔海战最终以荷兰的胜利告终,英法联军在惨败之后,联盟也宣告破裂。1674年2月,英荷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承认两国于1667年签订的《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荷兰给予英国一定的补偿,英国保证在接下来的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至此,英国与荷兰之间的三次战争,落下了帷幕。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