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前言

2010 年《英语沙龙》杂志开办了一个“求同存异”的栏目,旨在对汉英字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讨论,以利于英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心理认知特点来进一步提高目的语词汇的学习效率。笔者对此甚为佩服,因为将不同语言词汇语义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是一个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学习和文化比较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及其弟子弗朗西斯• 福山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断言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这些理论因“九• 一一事件”而被人们广泛关注,成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理论依据,影响深远。

文明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同,单就各种文明所依存的物质载体——语言而言,可谓千差万别。在西方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巴别塔”故事,说的是在久远的上古时代,人们说着同一种语言,相互之间理解和交流起来非常方便,这使得人类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力量。傲慢的人类由此希望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巴别塔”。上帝为了让这个计划流产,就动用神力让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使用不同的语言。最终,人类因语言的不同而无法有效、准确地相互理解和沟通,“巴别塔”也就无法修建起来了;而且,人类因此开始产生隔阂,甚至相互仇恨。

不管是“文明冲突论”,还是“巴别塔”传说,都反映并强化了人类之“不同”,即语言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

我们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但我们反对凸显并强调这种差异性,而漠视这种差异性背后所存在的“相关性”、“相似性”、“相通性”乃至“相同性”。仅仅看到差异性,只能让人类彼此更加疏远;只有看到“异中有同”,才能让人类彼此亲近、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到这样的“同”,人类才有可能将不同于自己的对方作为推动自身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选择对方合适的内容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养分,进而使异质的语言与文明之间能够进行真诚地沟通与对话,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加强理解、寻求对话、逐渐摆脱仇视与争斗,建设出和谐共处的美丽世界。概言之,正视并寻找到彼此的“同”远比凸显强化相互的“异”更为重要。

事实上,一批先哲和时贤已经对此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专家、学人都在强调文化多元的重要性,倡导和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推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沟通。大家都认为,“求同存异”是人类文明持久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怎样“求同存异”呢?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学习者、教学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们试图从对比语义学的视角对此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我们认为,每一种语言在表达语义方式上的内在规律,必然与这种语言使用者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民族心理等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各种语言都会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民族性,这些是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异”;与此同时,由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毕竟都是人类,所以,不同的语言背后,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习惯和认知特征,以及人类相似的历史发展路径,往往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相通性和相同性,这些是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同”。我们将站在构词理据分析的视角上,通过汉英字词的语义对比,在异源异质、外在形式完全不同的汉英两种语言间,找出其词理及词义内容中的相通及相同之处,以实际的行动,对上述所提到的“求同存异”,做出学术上的响应。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能够在汉英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中寻找到那些共同的部分,进而揭示异质文化间的相通之处,从而能够为“文明冲突论”的降温略尽绵薄。

另外,回到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的立场,我们也希望通过汉英字词语义的比较,能够为英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对英汉字词的理解与记忆提供一些直接帮助;同时,也希望这些关于汉英字词语义结构的细微知识点,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无论是在学习兴趣与动力的培养和促进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与技能的塑造和提高上。当然,这些只是我们美好的主观愿望,能否真正实现,还要经过读者朋友们的进一步检验。

最后,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英语沙龙》杂志社郭磊和张晶两位女士的积极帮助,也得到了诸多友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是为序。

孟德宏

2015 年2 月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