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妻”与“bride”的故事

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透过“妻”和“bride”的字形,结合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词进行一些分析,来看看“妻”和“bride”的庐山真面目吧。

我们知道,婚姻制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初实行的是在同部落之间的群婚制,但是聪敏的先民们发现,群婚制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因乱伦导致的后代愚弱,也就是今天医学界所说的“近亲繁殖,后代痴傻”

的情况。我们要知道,俗语所谓的“姑表亲代代亲”表明中国的近亲婚配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这种做法甚至在民国时代还是如此,比如巴金《家》中的情况。所以先民们停止了在同一部落之间的婚配。既然不能在同一部落的女人中进行婚育,而每时每刻又都有适龄青壮年急着“娶媳妇儿”,这可怎么办呢?

读者别着急,先民们还是有办法的。什么办法?那就是一个字——抢。

话说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一个适龄的小伙子带着自己的一大帮哥们儿,也许还有自己的父辈,骑着高头大马便悄悄上路了。当时,因为生产力低下,各个部落的男人们一大早就出去狩猎了,女人们也没闲着,一大早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了,主要是从事果蔬采摘。经过一夜的跋涉,这支抢亲的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相邻部落的地界上。借着依稀可见的晨光,小伙子远远就看到一棵桑树下正站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忙着采集桑叶的姑娘哪里知道危险正一步一步向自己靠近。她婀娜多姿的身段早已打动了小伙子的心——嘿,就是她了——小伙子拿定主意,说时迟,那时快,他迅速地“追”(我们会在后面介绍“追”和“赶”)

过去,伸出自己强有力的大手,一把抓住了女孩子长长的头发——注意,“妻”就在这一刻诞生了。

“妻”字下边是一女字,中间的竖画就是这个女子的头发,这两个符号连接起来看就是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子的形象;与那个竖画相交接的符号——现在看起来像个横着的“山”字,就是甲骨文“手”的象形,所以,整个“妻”的字面义就是一只大手抓住了一个女人的头发。

话说这个男子的一只手抓住了女人的头发,另一只手则迅速地抱住她的腰,一用力就把她抱上了自己的马匹。这时,惊恐不已的女孩挣扎着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为了防止姑娘挣扎,小伙子赶紧用早已准备好的绳子捆绑住了“妻”的双手,为了让自己的“妻”无法记住回家的路,小伙子用一个大麻袋片儿快速罩住了姑娘的头。聪明的读者一定猜到了,这个用来捆绑“妻”双手的绳子,在中国就演变成了结婚时婆婆送给儿媳妇的手镯,这个大麻袋片儿就演变成了婚礼上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这个用来捆绑“妻”双手的绳子,在西方,就演变成了结婚时新郎送给新娘的ring ①(戒指),大麻袋片儿就演变成了婚礼上新娘头上的veil(婚纱)。小伙子带着女孩,骑着大马向自己的家飞奔而去。因为他是riding a horse to bring thegirl,他的动作是bring 和ride,所以这个女孩自然也就是bride了!在经久流传的童话故事里,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女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憧憬着有一天能出现“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白马王子把自己带走,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其实是有深存于女性基因中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作基础的。

言归正传,女孩子被抢,她的惊叫声让自己的父辈和兄弟们闻讯而来,他们一边大声呼叫着放人,一边奋力追赶着这群抢婚的外部落年轻人,于是,那些跟着小伙子来抢亲的众多帮手大显身手,他们忙不迭地砍下许多树枝树杈,丢在自己行进的路后,并放火燃烧起来,只见火光四射,一瞬间“噼里啪啦”

的熊熊大火就把“妻”的救援队伍远远地隔绝开来后来。这些燃烧的木柴在中国就演变成了婚礼上燃放的爆竹和烟花,在西方就演变成了婚礼上的彩带和彩炮。

再后来就很简单了。

新郎回到了家,把女孩子抱下马,拉着那个捆绑着女孩子的大绳子,就是我们在戏曲和影视作品中常看到的新郎和新娘牵手用的系着大红花的红绸子向“洞房”——因为生产力低下,抢婚制盛行的那些个年头里,先民们还是以洞居为主——走去,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婚姻生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