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河山阙:亲历抗战1937—1945 > 第 3 章 辗转半个中国的迁徙与逃亡
第4节 第四章

热闹非凡的难民之家

我们一行终于到了广西东北角的八步,并在二姑母家落脚。

二姑母家只有姑父、表姐和我的小姐姐,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小姐姐薛传介比我大七岁,是我们家个子最小的一个。父亲因为家中孩子太多不堪负担,五岁左右就把她寄养在二姑母家中。他们一家本住在香港、广州一带。在广州工作时,由于日寇轰炸不断、时局不稳,才迁到远离大城市的这个山区小城里来的。这个小城是随着四周盛产的锡矿、钨矿等逐渐发展起来的。二姑父很快在一间侨商投资的利薄锡业公司内任经理。为了安排各地逃难来的穷亲戚们,二姑母在八步城里租了一间有二层楼的木板房,房间用薄板隔成一间间小卧室,仅能放进二张单人床,较大的就算是饭厅了,但晚上我们仍要打地铺住人。楼上是二姑母和我们全家住的,楼下是姑父的亲戚住的。因为人实在太多,吃饭时只能每人分一小碟菜,米饭由各人自己盛,管饱。当时二姑父要到矿区去上班,不常回来。其余都是“无业难民”,其中大部分是孩子,一时也无法上学,住在一起真是热闹极了。姑母虽是留美的教育博士,她也难以安排好这一大群大小不同、程度不同的孩子们,而且还要张罗十几二十口人的生活。她只能要求大孩子要带好小弟弟、小妹妹。年龄最大的是二姑母的女儿林明慧,她刚获得岭南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可直接保送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但因抗日战争而未成行。她负责教大家讲英语,“下课”时她还会给大家表演“草裙舞”,晚上则领着大家做西点。因为没有烤箱,二哥就带头用洋油桶改装,领着一些“小的们”,又敲又打地做了一个烤箱。大家听着“老师”的指点,按着“洋文”的配方,七手八脚地操作起来。做成后,一人只能尝“小指头”那么一点点,但大家都觉得十分高兴。因为做西点的原料匮乏,改由二哥带着大家做手工。表姐则为我们缝衣服。天气好的时候,表姐领大家到河堤上散步,会游泳的则带着改制的泳衣在河里游个够才回家。

晚上是我们聚在一起最高兴的时刻。大人做了一天的家务劳动,也跟大家在一块聊天休息了。这时姑妈会教大家欣赏月亮,欣赏星座,讲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天文知识,如星座的名称、结构、运行规则,一些传说、神话等;有时,哥哥姐姐们也会讲一些《天方夜谭》中的故事。其中,有一夜是林家的四叔、五叔,给大家讲述他们在东京大地震中失去父母、姐妹的亲身经历。那是1928年的事了,天还不亮,突然地动山摇、大家还不知是发生什么事。很快灯全熄灭、房屋倒塌,惨叫的声音四处响起。他们牵着父母的手摸黑走出木屋,既站不稳也看不清,随着人群不知走了几条街,然而地面却突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瞬刻间,走在前面的父母都掉进了裂口里,几个孩子奋身趴下,用尽全力也拉不动,很快路面又移动了,裂口又无情地合拢。当他俩醒过来时,也搞不清自己怎么居然还活着。他们一家七个兄弟姐妹,老大(即二姑父)在太平洋彼岸,其他都在东京。八口之家,最后只剩下四个了。说来极为惨痛,接着海啸发生了……他们把珍藏多年的大地震相片拿出来给我们看,并逐一给我们讲解。当年的惊吓和刺激,致使五叔一度精神失常。20年后,提起大地震,仍满脸淌着眼泪,浑身抖擞着,我们从眼前的一幕,也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可怕情景。我记得第二天早晨起来,大家都说一夜没有睡好,似乎日本大地震的惨状不断在梦幻中重现在我们面前。

在八步二姑母家的“难民之家”相聚的时间并不长,各地来的亲戚也是出于无奈才给二姑母家添了这么大的压力。在此期间大家都在努力寻找出路。不久,各自找到出路之后,就陆陆续续离开了。我记得二哥是只身去闯荡的,他历经艰辛到了四川的江津一带,最后,他跟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学声乐;大姐则到桂林上高中。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八步单独租了一间房暂住。住地附近还有一所小学校,只因在学期中间不安排插班生,我和弟弟也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而姑母一家则搬进了矿山,以便让二姑父能在矿山上边工作边休息。他们的“新居”,我们也曾去过,那是在小山边上自己设计建成的树皮加木板的小平房,非常别致。房顶和墙都是用树皮铺盖而成的。房间的地面和隔墙是用木板做的。小巧玲珑,十分好看,而且都是就地取材。小屋周围有大榕树遮着,空气新鲜,四周安静,却有鸟语花香。我们非常喜欢到这间木屋里玩。只是矿区离城里很远,交通很不方便。我们在八步逃难的日子并不算很久,然而期间发生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怀念,难忘。虽是逃难,但对孩子们来说,一切却是那么新奇、充实、开心,在以后的日子我们都会兴奋地回忆那些往事。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