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你可以选择到
博主资料

山海天风

山海天风的头像
漆身吞炭哭豫让, 拔刀除恶慕武松; 悲怆莫闻垓下歌, 霸王血染乌江红。
  • 会员等级:注册会员
  • 会员积分:2058分
  • 空间访问:20281次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文档搜索
日志文章

千秋伟业都江堰(二)

(14-06-21 10:10)   作者:山海天风

绵延于岷江北岸的玉垒山古称湔山,秦汉时期岷江一带的蜀人称堰堤为堋,故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称湔堋,又称湔堰。此后千余年内,湔堰曾易名为都安堰、金堤、楗尾堰,直至宋代才以川西平原上的成都江定名为都江堰。西蜀民谣云:“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位于灌县城西,相距道教发祥地青城山三十里。两日内我赏青城清幽,览岷江波涌,连访仙山古堰。如今的都江堰已非两千多年前旧貌,宝瓶口、鱼嘴岛、飞沙堰与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古建筑交相辉映,已似一片风光秀美的山水景区。由于岷江上游生态退化,岷江水量连年锐减,为确保成都平原灌溉用水,1974年兴建的都江堰外江枢纽闸截断了岷江外江,随机调节岷江水量,都江堰无坝引水已成为历史,飞沙堰溢洪抛石之壮观也不复再见。然而,四方游客依然纷至沓来——瞻仰前贤李冰父子,观赏千秋伟业都江堰。

天府之源都江堰造就了锦绣西川,也孕育了西川灌县古城。灌县老城灌口镇三面环山,二水竞流,因地处都江堰宝瓶口而名。灌口镇是成都平原至松茂地区茶马古道起点,自古繁荣富庶,美称小成都。灌口镇更因神话中的灌口二郎神威名赫赫。二郎神杨戬之母瑶姬仙子系玉帝妹妹,触违天规被压在桃山下。二郎神性烈如火,为救母亲斧劈桃山。因与玉帝不悦,二郎神率梅山七圣驻扎灌口,听调不听宣。二郎神刚直公正,神通广大,但凡生灵有难,面向灌口三呼其尊号必携哮天犬前往拯救。相传李冰儿子李二郎为二郎神化身,辅佐父亲平定岷江水患,“斩蛟除却一方害,治水保佑万民安”,成就千秋功业。川西百姓敬崇二郎神,将李二郎与杨戬同尊为天神,节令赛会或驱疫禳灾时请出二郎神像,焚香祭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灌口二王庙举行盛大庙会祭祀二郎神,香烟缭绕,鼓乐喧天,祭祀传统至今犹存。

灌县古城历尽沧桑,景区建筑近年来似欲恢复古代川西风韵。从灌口镇前往都江堰,第一处景观是飞檐重脊,古色古香的南桥。始建于清末的南桥横跨内江,百年来屡遭洪水毁损,几度重建,如今是一座混凝土架构的廊式古桥,雕梁画栋,华丽壮观。过南桥即是李冰父子当年开凿玉垒山虎头岩,遗留于宝瓶口畔的离堆,早在民国时已辟为公园。大门对联曰:“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赞离堆秀伟,颂李冰不世功德。高耸于离堆上的伏龙观下临深潭,是祭祀李冰的神庙,因李二郎降伏江中孽龙而名。伏龙观殿宇三重,古朴清雅,供奉于前殿的李冰石像是多年前在岷江中发掘的,石像雕琢于东汉年间,高三米许,重四吨,造形简朴,敦厚慈祥,为伏龙观镇寺之宝。登临伏龙观后面的观澜亭俯看峡口,岷江激流白浪翻滚,汹涌滂湃,直泻宝瓶。

“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声如雷。” 宝瓶口涛激浪涌,水声激越,千载不息。清代宋树森的《伏龙观观涨》诗情景交融,流传至今。伏龙观三面悬绝,一面有石阶和内江堤坝相连。漫走江堤看岷江滔滔西来,我思绪飘飞犹如江流奔腾。两千多年前建成的鱼嘴岛、飞沙堰、宝瓶口与山川烟树已融为一体,宛如盘古开天之遗存,古人的非凡智慧为西川绘制了一幅历久弥新的壮丽图卷。走近金刚堤西端,随游人登上安澜桥。晃晃悠悠的安澜桥始建于宋代,垒石为墩,竹缆为索,木板铺桥,行人登凌索桥可安渡狂澜,故名安澜桥。明末安澜桥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当地何氏夫妇带头捐资修复索桥,惠泽两岸百姓,因而此桥又名夫妻桥。安澜桥如今已改建为钢缆索桥,飞虹悬空横跨江流,凭栏东望,宝瓶口、伏龙观似画中景物,岷江激流、古堰雄姿尽收眼底。

座落于岷江东岸玉垒山麓的二王庙始建于东汉,前身为纪念杜宇的望帝祠;南朝建武年间,益州刺吏应百姓所请,将望帝祠迁往郫县,祠庙改为祭祀李冰父子的崇德庙。五代以后李冰、李二郎相继敕封为王,崇德庙尊为王庙,遂称之为二王庙。唐宋以来历朝历代皆修葺寺庙,如今的二王庙大多为民国时期修建。二王庙倚山临水,古木参天,占地上万平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米。寺庙分为园林区和殿宇区东、西两苑,松柏掩映,殿宇崔巍,素有“玉垒仙都”美誉。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上下重叠,错落有致,一条狭窄的石梯两旁楼堂殿阁依山就势,叠落而筑,上下落差高达50多米。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围墙照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幔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营造梯回壁转,高峻曲折的宏丽景象。漫步殿堂,香烟缭绕,钟磬清音回荡于深幽的山林中,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二王庙千年古祠,李冰父子同享人间祭祀,中土神州绝无仅有。岷江激流自古汹涌,远古时代的大禹和古蜀国望丛两帝都曾治理过岷江水患。李冰与李二郎集先贤之大成,驯服洪流,平定水灾,造福万代,被蜀人敬为天神,唐宋后历朝褒奖有加。唐玄宗幸蜀,封李冰为司空相国;宋代封李冰为广济王;元代封李冰为英惠王,李二郎为仁佑王。二王庙威名不虚。二王庙主殿重廊环绕,平台上大殿两重,前殿祭祀李冰,后殿祭祀李二郎。文革中李冰父子塑像遭毁,灾后彩像重塑,雕刻生动,神采飞扬。李冰静坐江岸,手执图卷,默然有思;李二郎手执铁锸,傲视滔滔洪水,英姿勃发。祠内观澜亭下丹墙嵌有李冰及后人的治水格言碑刻。李冰的“深淘滩,低作堰”最为醒目;告诫后世治水当因势利导,顺应自然。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蜀郡太守忧国忧民,以其不朽伟业昭示执政者:治政如治水,须心怀苍生,情系山河!

发表评论
山海天风:
表情:
验证码: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