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你可以选择到
博主资料

山海天风

山海天风的头像
漆身吞炭哭豫让, 拔刀除恶慕武松; 悲怆莫闻垓下歌, 霸王血染乌江红。
  • 会员等级:注册会员
  • 会员积分:2058分
  • 空间访问:20281次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文档搜索
日志文章

百年兴衰“在中堂”(二)

(11-08-04 12:56)   作者:山海天风

  老陈说起乔家的事滔滔不绝。晋商号称清廷的金库,“在中堂”更是清代晋商典范。“在中堂”听似一座宅院,其实是一个家族财团的大本营,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在中堂”的经商方略、家规家训、号规号章至为规范。家规六条,号章号规更为严谨——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吸毒···犯者,轻则处罚,重则开除出号。乔家的开山始祖乔贵发开创了乔家基业,他的儿子乔全美为“在中堂”夯实了基石,乔全美之子乔致庸则将“在中堂”推至全盛。乔家逐渐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三代奋发进取,三代晋商奇才。

  

  乔贵发自幼父母双亡,家中一贫如洗。乾隆初年离乡背井,在包头打工十载,然后与朋友合伙开草料铺,为旅蒙商队提供草料和日杂货品。几经兴衰,财力越来越雄厚,后来,乔家的“复盛公”商号成了包头城第一号大买卖,竟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谚。二十多年后,乔贵发锦衣荣归。他年近半百尚未成婚,却出人意外地娶了一位带有孩子的中年寡妇。乔贵发知恩图报,这位程姓寡妇在他穷极潦倒时频施援手,并一直代为祭扫乔家祖茔。乔贵发成家后立下“乔氏子孙不准纳妾”的家规,乔家后人谨记祖训,代代遵守。

  

  乔致庸秀才出身,享寿八十九岁,历清庭五世。他心思慎密,计谋超群,知人善用,乐善好施,堪称一代儒商。乔致庸接掌家业后首先实现产业扩张,打通了内蒙与南方的茶路丝路,增设商号;其次是开拓金融业,创办“大德通”和“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赢得家资千万。为光耀门庭,“在中堂”广结权贵。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惶出逃,“大德通”无偿捐输白银三十万两。左宗棠西征、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在中堂”皆不遗余力。为朝庭分忧,“在中堂”声名远播,获利了大量军饷、税收的汇兑业务,名利双收。

  

  “在中堂”第一座大院有楹联曰:“孝友和亲源渊传作家政,诗书礼乐根抵蔚为国华”;二院的楹联是:“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尤难知难不难”。儒家文化是晋商精神世界的内涵,也是乔家的齐家之本。乔致庸提倡中庸之道,讲说敬业修身,孝友和亲,诗礼传家。他将《朱子治家格言》写在内宅屏门上,当作儿孙启蒙的必读课,规范每日的言行举止。乔致庸亲拟对联:“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已;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告诫儿孙“戒骄、戒贪、戒懒”;要节俭,不要贪图安逸、坐享祖业。

  

  乔致庸一生行善,身体力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时疫流行则施舍药物,乡邻有难,有求必应。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千里。乔致庸设粥棚,开仓赈济。乔家每天在门外拴上三头牛,谁家农田耕作要用就牵去,傍晚送还便可。大院的第六院有一块“身备六行”的匾额,是民国初年祁县三十六村村民自发送匾给乔家,以表感激之情。那年祁县境内遭水灾,民不聊生,乔家慷慨解囊,组织百姓挖渠排涝,度过了灾年。老陈认为乔致庸诗礼传家。我想乔家富而仁义,和睦乡里,不弃穷苦,扶困济贫,故而富传六代,平安百年。

  

  出自黄土地的数代乔家人栉风沐雨,搏击商海,兴盛百年。乔家大院兴旺时男女老少数十口,佣仆二百多人,济济一堂。抗战爆发,百年辉煌的“在中堂”终于败落。此前,冯玉祥的军队到山西,向乔家摊派六百万斤粮食和一百五十万元银两。日寇侵占包头,霸占了“在中堂”的钱庄、当铺。山河破碎,连年烽火,“在中堂”屡遭打击,一蹶不振。1937年日军占领祁县,乔家大院虽然没有遭受侵扰,但国破家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翌年,乔家合家老小数十人弃下了偌大的家园,奔走他乡,避难于京津等地,再也没有回来。

  

  

一共有 1 条评论
山海天风 07-29 08:37 Says:
今天发的是“百年兴衰‘在中堂’(二)”,请朋友们指教!
发表评论
山海天风:
表情:
验证码: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