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我认为,日本现在面临的是一种新型危机——“复合连锁型危机”。地震、海啸造成的损害的确非常大。地震的强度达到了世界地震观测史上第四位的里氏9.0级,海啸也高达38米,由此造成了众多人员遇难,至今仍有许多人下落不明。灾区陷入了危机状态,地震和海啸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性危机。比如,核电站的核辐射泄漏、由此引起的避难生活长期化、农产品污染以及电力短缺问题等等。不仅仅是东北、关东地区,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国民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都受到了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此次也变得鲜明起来,即全球供应链遭到了破坏。位于东北地区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机械零部件类产品的产量不足,不仅引起了国内的生产停滞,还对世界制造业产生了影响。在需要组装2万多个零部件的汽车产业,厂家不得不选择长期停产。甚至于连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的肯塔基州工厂,也因为零部件供应不足而无奈地停止了生产。另外,由于灾区的电机电刷供应企业无法继续生产,列车不能得到维护,关西铁路将要减少行驶的线路和班次。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在向我们抛出一个大问题,即企业应如何经营。其中,企业如何选址尤为关键。
  
  安倍内阁时期,当时的经济财政担当大臣——大田弘子,在2008年1月的一次经济演说中讲道:“很遗憾,日本已经不再处于‘经济一流’的状态了。”
  
  这确实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可惜的是,政府仅止于抛出问题,而没有对如何应对问题展开讨论。若不同时提出“日本已经不再是经济大国了,应该采取具体的战略来加强经济”的话,政府便不算履行职责。政府应当提出适当的经济战略,并带领我们朝着例如“在几几年之前使人均GDP跻身世界前10位”这样的目标迈进。日本极需健全自身心态,培养这种正确的危机感。
  
  同制造业相对的是金融业和服务业,但日本人不太相信不可视的东西。在金融业,有时可以靠着汇兑差额利益一夜之间赚得数百亿日元,但是,这种方式类似赌博,并不健全。在日本人的心里,拼命努力地制造东西更为高贵。我觉得,在“制造大国日本”一词中包含着亲近感、荣誉感,甚至是一种崇敬之情。
  
  因此,日本人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一样相信并深深信赖着丰田、本田、索尼、松下这样的“世界品牌”。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中国,尚无自己的世界品牌,因此在这点上还比不上日本。日本制造技术之精湛是无可置疑的,这个强项必须被永久传承。
  
  但是,和“经济大国”一样,对“制造大国日本”的过分相信也是大忌。大家觉得,在日本的GDP(2010年大约为540万亿日元)中,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有多少?近几年,这个数字为26%左右。制造业产出的GDP仅为总额的1/4,剩下的3/4是在制造业之外的领域产生的。
  
  “国际化并非选择问题,而是一个事实。”(Globalizationisnotachoicebutafact.)
  
  正如赖斯所说,全球化是眼前的事实,容不得选择。所谓事实便是,市场经济覆盖人口从27亿增长到60亿,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和大量机会。这在“贸易大国之谎”部分已有论述。行文至此,我想您已经明白“全球化由美国主导”是个大谎话了吧。
  
  比如在1992年,中国的邓小平先生不辞辛劳地视察了中国南方的大城市和经济特区,极力主张改革开放路线,发表了所谓的“南巡讲话”。此举动也关联着世界的全球化。若全球化真由美国主导,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化也统统由美国主导的话,美国便完全不用费力了。毫无疑问,全球化和美国化完全是两码事儿。
  
  然而,原本应该就如何应对全球市场一体化、物资的跨国界移动、世界扁平化这样的全球化现实好好做一番思考的,日本却在“入口处”抱怨开了,表示无法接受由美国主导,等等。这是在拒绝直面全球化。
  
  地方经济凋敝是实情,地方的主要产业基本上都在不断地向国外转移。由于设在地方的企业一般来说大都非知识集约型,而是所谓的普通制造业,并且以零件装配型制造业企业居多,因此在企业的争夺战中,地方没能赢过人工费低廉的中国和东南亚。地方是因为其拥有的多是在全球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产业才吃了苦头。


  
  但是,此种情况并不是由地方交付税的金额减少导致的。地方经济的衰退和凋敝是地方民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进程中下降而引起的。
  
  也就是说,导致地方经济凋敝的是全球化。在地方产业衰退的情况下确实需要进行补贴和救济,但这是另一码事。对于这一点,应当另外通过研究地方减税等方案加以应对。
  
  从泡沫经济破灭到现在为止的这20年对于日本来说,应该称之为“失去的12年、停止恶化的5年、损失最惨重的3年”。“失去的12年”指的是从1991年起到2002年为止的12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资金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出现了日本人借款购买股票和土地的热潮,致使泡沫膨胀。泡沫一下子破灭后,股价和房价均暴跌,公司相继倒闭,幸免于难的公司也不得不背负起巨额债务。就算不体现为债务,很多公司也还是承担着类似银行不良债权这样的负资产。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