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1919年,美国海军将战列舰队一分为二,把现代化的战列舰派往新建的太平洋舰队。尽管美国的评论家们大肆渲染美国拆毁了15艘主力舰,并停建了另外11艘。但事实上拆毁的都是效用令人怀疑的陈旧的战列舰,而停建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也正是国会一直不愿建造的。
  此外,条约还允许将2艘战列巡洋舰的舰体改装成航空母舰,这就是“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当这两艘3.3万吨的航空母舰编入舰队时,它们成了世界上同级舰只中的较快者。
  这项政策虽然帮助了美国海军,但在当时制定条约时有一项条款,规定签约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
  这一条款使美国海军深为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艇作战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已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基地,现在又承诺将范围扩大到福摩萨(台湾)。但是,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使它占据优势。
  像海军一样,战后美国地面部队汲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颁发了新的军事政策——1920年《国防法》。该法仿效创建“第一流的海军”,提出创建“第一流的美国陆军”。规定陆军由多种成分组成,在战时可以正规军人和临时士兵为骨架进行动员和扩编。
  对此,国会出了两个难题:一是,对主张和平时期进行军训的人提出的兵员方案置之不理,拒绝实行义务兵役制。二是拒绝常备部队任何明显的增加。尽管如此,1919年,陆军部参谋部还是向国会呈送了一份计划,要求建50万人的正规陆军,并提出一项普及军训的方案,由正规军负责实施,到开战时也能为正规军提供50万经过训练的预备役部队,并随时将这些训练有素的预备役部队编入现役部队。
  从理论上看,如果战略物资的准备也处于同等水平,那么这一体系将是在紧急情况下获取战斗效益的最快途径。然而在国会眼中,这一计划是德国式的,军国主义的,而且费用太高。一位国会议员称之为“无法无天”,另一位则说,人们早已对“这该死的军队倒了胃口”。
  为寻找一个可供选择的体制,国会推出了约翰•麦考利•帕尔默上校的主张,他是一位历史学家、经验丰富的参谋人员、作家。他主张按瑞士模式治军。他认为,靠强制的手段召集平民士兵组成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是符合美国的传统和文官治军的一贯做法的。他说:鉴于美国自1792年《民兵法》名存实亡之后从未在和平时期进行过强制军训,军训是必要的。国会接受了帕尔默的美国无须有一支大型正规军的观点,同时也拒绝了他所推荐的替代物——一支通过普及军训建立起来的平民预备役部队。虽然国会反对,但在折中的条件下,美国依据1920年的《国防法》建立了一支以志愿者和多种预备役部队为基础的多层军事结构体系。
  (一)美国正规陆军由28万官兵组成,主要任务是为海外防务、远征军和边界保卫提供地面战术部队,负责训练平民有关组织。
  (二)国民警卫队院外集团和警卫队为第一联邦后备部队。
  根据平民利益和联邦财力,国民警卫队在和平时期的最高人数可达43.5万人。
  (三)组织预备役部队,这是一支由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官和士兵组成的联邦部队,他们保留着直到师一级战术单位的各级指挥机关。这些框架师将吸收和训练战时应征者。其他来自军官后备队和士兵后备队的联邦后备队员将在战时加入现役部队序列。总数可达230万人。
  (四)为便于和平时期的训练和战时扩军的管理,陆军将组成9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包括1个正规陆军师、2个国民警卫队师和3个后备队师。
  对陆军建设,威尔逊的新政策还有一项了不起的政绩——预备役军官的任命制度化——长流水、不断线。为此,美国决定尉官任命主要的是通过大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来进行,对于参加训练团的人员,则通过暑假军训系统来实施。当战争动员时,陆军部能够召集8万名预备役军官投入现役。
  在加强陆、海军建设的同时,威尔逊的新军事政策还解决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棘手的军用飞机的地位及其发展前途问题。当时的情况是:
  飞机使陆军和海军传统的定义和职能受到挑战,并引出了军种之间既合作又矛盾的复杂关系。
  由于发展飞机需要消耗那些本来可以供地面部队和水面舰队的宝贵的人力和资金,它又在各军种内部造成了激烈的内部权利之争。
  飞机使技术至上的空想家们想入非非。他们想象着空中战争将会遏制或迅速裁决工业国家间的一切未来冲突。
  飞机还串联起一个新的能影响政策制定的重要政治集团,包括军事飞行员、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私营飞机制造商,以及那些看到飞机进行商业性客货运输潜力的民间人士。
  这些问题,使飞机对两次大战之间的政策造成的深远影响已波及许多方面。虽然飞机的潜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尚未全部发挥出来,但是狂热入迷的飞机迷们不断地将空中力量的“福音”向政府和大众广为传播。在舆论作用下,1926年,陆军和海军都已在建立军事航空体系上迈出了巨大的步伐,并形成了战时飞机使用的基本概念。
  特别是陆军航空部队助理司令威廉•米切尔准将发动了一场宣传运动。这场运动成了美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他提出了重要的“空权思想”主张:“空中力量”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繁荣和发展;航空兵的出现改变了战争面貌;拥有空中力量优势和夺取制空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空军的任务是进攻而不是防御;主张攻击敌方心脏地区;在使用空军力量方面,强调集中兵力和歼灭空中敌机;提出把航空队分为战术和战略两大类;把制空权思想引入海战领域;世界正进入航空新纪元。
  威廉•米切尔1879年12月28日出生在法国尼斯,1898年在美西战争中参军,多年参加飞行试验,经验丰富。1918年10月升为准将,1919年3月升为陆军航空部队助理司令。他的“空权论”思想影响力很大。不仅陆军,还有海军的将领们也坚信,国防防务要求创造性地使用飞机,甚至可以掩护其他作战方式。
  米切尔的思想出台后,引起了很大的学术争论。1919年,航空联合委员会——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分会——发表了该会关于空战的第一篇学术报告。在近两年中,争论对军航事业起了积极作用。强调了空战在地面和海上战役中的重要性,但也驳斥了那种认为空中力量可决定战争胜负的激进观点。对此,米切尔则坚持认为:在未来,陆军将发展各种专用于支援地面战争各方面需求的空中部队。他对飞行部队的使命所下的定义为:消灭敌方空中部队,夺取战场上空的制空权;摧毁远离战场的地面目标;摧毁战场上的敌军部队,以及火力引导和情报搜集。海军也将发展以航空母舰或陆地场站为基地、对实施海上作战必不可少的飞行部队。
  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同米切尔的争论差不多进行了两年。海军的航空分析家们也都认为,未来舰队的作战必须取得制空权。他们还认识到陆海军航空兵对于海战中的运输、侦察、攻击敌方海军基地等方面将是至关重要的。
  但扯皮的是海岸防卫的共同责任。陆海联合委员会认为:陆军和海军的飞机都应参与对入侵舰队的攻击。尽管对美国发动海上入侵似乎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联合委员会的论据是:日本对菲律宾、阿拉斯加、夏威夷和运河区进行海上进攻的可能性则并非无稽之谈。
  对此,作为战后陆军航空部队的训练和作战指挥官米切尔从其地位出发,利用各种公开和私下场合加以疏导。米切尔得到了陆军和平民中真诚拥护者的支持。他成了美国人对航空事业热爱的带头人。他成功地办了三件事:
  第一,他声称飞机将取代战列舰队成为防卫的基本武器。他以毫无顾忌的言辞,要求政府用“空权论”取代“海权论”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政策。在这样的思路下,他提出的对策是: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并在国防部内建立空军部,以便对所有军用飞机实施统一管理;希望美国保留那些为航空母舰训练人员的陆地航空站。
  经过艰苦的论战,军事航空政策并未遭到官方的白眼。
  后来陆军进行整编时,航空兵上升到与陆军其他战斗兵种平等的地位。海军部随后建立了航空局。
  第二,促使海军加快了炸弹对军舰破坏效应的试验步伐,这项试验是从1920年开始的。米切尔向海军挑战,要求海军允许陆军航空兵参加他们的试验。海军允许了一支特别陆军轰炸机队参加1921年的试验。米切尔抓住这一机会,断定这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提出的陆基轰炸机可摧毁“永不沉没”的战列舰的推断,由此扩大了陆军在海岸防卫中的空中作用。
  结果,1921年在切萨皮克湾进行的轰炸试验使米切尔一举成名。这次试验,官方的见解仍与米切尔自身的领导和激进的改革强烈相抵触,但米切尔的飞行员不理睬海军对试验的领导权,在原德国海军的战列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的身上和舰体周围投下了11枚454公斤磅和907公斤磅的炸弹,将其炸沉海底。
  事后,米切尔对这一行动大肆鼓吹,并把自己的试验结果透露给新闻界。对过去的几位海军将领曾经暗示炸弹甚至连停泊在港内毫无防备的战列舰也无法击沉的言论大做文章,使海军领导的名声受损。他断言,在实战中,轰炸机也照样可以击沉战列舰。虽然海军航空兵对米切尔空中表演的反应喜忧参半,但他们赞同对航空事业进行鼓吹宣传——舰队航空兵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第三,推动了美国海军在华盛顿限制军备谈判中表明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不应受到国际协议的限制。1922年,国会认可了海军的这一立场,批准了一项五年计划来使海军航空兵现代化,并使它的现代化飞机增加到1000架。同时为完成“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建造而拨出款项。
  米切尔的影响越来越大了。但在陆军部内,米切尔被称为叛逆者。被搞得焦头烂额的陆军部另请高明,指派梅森。帕特里克少将接替了他。帕特里克在美国远征军中与米切尔共事时,就曾约束过他。上任后帕特里克不顾自己60岁高龄,立即开始学习飞行,并粉碎了米切尔在华盛顿的小集团。
  但米切尔要求空军独立的改革运动并没像陆军部认为的那样已销声匿迹。后来,甚至连帕特里克和航空兵中的其他稳健派人士也强烈要求加速陆军航空兵的发展。到沃伦•哈定任总统时,参谋部的一份关于加强空中力量的专家报告被认可了,该报告已意识到航空兵的重要性。次年,国会的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航空政策进行了审查,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由于帕特里克等官方人士拒绝建立一支脱离地面陆军控制的独立空军,此举没有落实,但帕特里克已接受了空中部队要为地面作战服务的观点。
  政府拒绝建立独立的空军后,米切尔成了罪人,他被发配到野战部队,这就意味着米切尔同时失去了准将的资格。但米切尔继续指责政府对航空兵漠不关心的态度近乎“叛国”。到1925年,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再度下令由怀特•莫罗负责对建立独立的空军这件事进行审查。莫罗委员会最后也拒绝空军独立,但得出结论说应加强对航空发展的关注。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恰好与军事法庭对于米切尔不服从上级,并暗中煽动部分公众鼓吹航空部队独立的定罪相一致。米切尔对此感到厌恶,他不愿受到停职处理,便于1926年离开了陆军。
  米切尔虽然遭到了打击,但他建立独立空军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在他离职后,美国人对航空的热爱已开出灿烂的花朵。陆军和海军航空部队的建设都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在米切尔离开陆军的当年,国会就通过了《航空队法》,依照这一法律,陆军航空兵改为陆军航空队,使之具有向参谋长负责的同等地位。该项法律还规定陆军航空队编制为1514名军官、16000名士兵和1800架飞机。同时制订了一项五年扩展计划,将使这些飞机现代化。
  陆军部将增加一名负责航空事务的助理部长,海军部也设立一个相应的职务。在海军内部,随着发展航空兵的阻力逐渐烟消云散,海军在1925年和1926年采取了把海军航空兵也看做是海军主力的政策。陆军部和海军部还联合规定:
  第一,海军学院毕业生在完成最初的航海训练任务之后,要接受强制性的飞行训练。
  第二,在陆军和海军中,担任飞行任务的人员,将接受强制性的飞行训练。
  第三,在陆军和海军中,执行改造飞机、维修任务的人员不再低人一等。
  第四,同意给予飞行员们一次机会,来验证各自的空中作战理论。
  至此,战后军事航空发展的第一阶段落下了帷幕。
  在这一阶段中,陆军航空兵的发展和战略作用的发挥看起来不如海军航空兵。但在1926年《航空队法》颁发后的10年中,陆军航空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航空队法》颁发的当年起,航空兵就在陆军的战略计划和组织体制中,赢得了重要的、接近于独立的地位。航空队的人员约占陆军总数的1/10,而经费却占军事拨款的l/5,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空中部队终于取代了战列舰队的地位,成为美国独一无二的第一线防卫力量。
  当然,航空队的发展取决于战略思想、军事计划、航空技术、战术理论和政治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正如飞行员们在米切尔时代就已懂得的那样。当米切尔及其追随者们坚持说,仅靠飞机进行战略轰炸就可赢得未来战争时,他的观点似有些模糊不清。不过,米切尔至少证明,独立的空中作战对于下一次胜利—或失败——将是至关重要的。
  在陆军航空队迅速发展起来后,紧接着又成立了航空队战术学校。战术军校依据实践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并被航空队的计划者们普遍认可:轰炸敌方工业目标是首要任务;对敌方空军部队进行轰炸攻击;集中打击敌方军事生产基地;摧毁敌方军用物资;用高爆炸药和燃烧弹对城市居民点进行轰炸,以打击敌方士气。
  这样,航空部队第一次有了独立的作战任务。按照这种任务,1930年前,陆军和海军共同分担了海岸的空中防御,但如果要明确划分各自的海岸防御任务又是十分困难的。后来麦克阿瑟将军和海军作战部长威廉•普拉特海军上将在1931年达成了协议:使用陆基飞机对入侵的敌舰队进行攻击的任务由陆军航空队负责。两年后,麦克阿瑟指示航空队,在菲律宾、夏威夷和运河区建立了远程巡逻和轰炸队。
  根据上述任务,陆军部航空部队的构成是:13个轰炸机中队、21个驱逐机中队、4个攻击机中队及23个侦察机中队。
  1934年,部队构成改为:27个轰炸机中队、17个驱逐机中队、11个攻击机中队和20个侦察机中队。
  任务和编制体制落实后,航空队对待海岸防卫任务十分严肃认真,多次进行轰炸演习。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轰炸机编队可比派去拦截它们的驱逐机飞得更远、更高,也更快。有防护装甲的轰炸机以互相掩护的编队形式飞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损失突破敌人防线,到达预定目标。航空队认为:使用高空飞行,水平接近时轰炸进攻,可以相当准确地击中固定目标和移动的舰船。
  这些理论使得航空部队在有了独立任务和编制后更加锦上添花。
  首先,开始了对远程导航设备和精密轰炸瞄准具的研究。到1933年,航空队已有了命名为“诺登”式瞄准具。
  第二,发展了大型的远程飞机。增加了飞机发动机的功率,同时相应减少了飞机自重。工程人员还集中解决了有效载荷和升力之比的问题,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工程人员使用铝一类轻结构金属,制造出全金属单翼飞机。到1936年,美国预言已能够制造出时速370公里,航程12900公里的轰炸机。
  为展示这类工艺的可行性,航空队先制造出两架飞机——双引擎的波音B—9和马丁B-10型,使得热衷于轰炸机的人士感到振奋不已。到1934年,又研制出一种航程为3200公里的轰炸机。
  虽然这时参谋部对于航空费用和野战部队未来的空中支援等问题感到忧心忡忡,但在国会与大众舆论的支持下,航空队的一些人士大声疾呼要建立一支与“航空队”根本不同的“空军”。
  1933年,美国第32位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上台,他对陆军的航空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预言,他称赞航空兵是未来战争之神。同时,航空队为要求更多的独立性,已掌握了具有说服力的政治事例。于是,陆军部于1934年批准成立了一个“航空兵总司令部”,该司令部对所有以美国本土为基地的轰炸机、驱逐机和攻击机中队实施统一控制。
  这支部队由一位航空兵将军指挥,其和平时期的训练和战时的作战、使用直接受命于陆军参谋长或远征军司令,而不归野战集团军司令官指挥。在精明强干的弗兰克•安德鲁斯准将的领导下,航空兵总司令部继续对轰炸任务进行试验,并对航空研究和发展不断施加影响。到1938年,航空兵这支新生力量,在美国军事舞台上已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美国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