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到1938年时美国航空部队已初具规模,但美国并没有因为多了这支军事盾牌而感到安宁,因为以德国的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为主角而挑起的世界震荡,已波及美国的大门口了。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德奥边境上的一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家庭。他父亲从小就给儿子灌输长大后要当一名小官的思想。不料这个儿子坚决反抗父亲的愿望。他说他要当一名艺术家,去报考美术学院,但没有考上,于是就在考学的维也纳流浪了5年。这5年中,他被迫求职糊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当小画匠。回忆这段生活时他说:这个城市在我心中只能引起不愉快的回忆。饥饿是我的忠实伴侣,它同我形影不离,我同它进行着长期的搏斗。1913年希特勒离开维也纳前往德国,次年战争爆发,这位流浪汉终于找到了机会,参加了德国军队。
  1918年10月,在英军袭击科明附近地区时,希特勒受芥子气侵害,一时双目失明,这时他苦思冥想,认为他自己个人的失败似乎同整个日耳曼民族的苦难分不开。对于德国的失败,在他看来,按通常的事理是难以理解的。但他以为其中必有一个重大而恶毒的阴谋。他的爱国主义情绪以及对富人和上层人物的嫉妒,融合成为仇恨。当他揭开眼睛上的纱布出院时,他看到的是一幅比他的想象更悲惨的图画。他认为是犹太人、发国难财的人和布尔什维克党人把德国搞垮了。他以为他有责任把德国从这场灾难中拯救出来,他要为德国报仇,要把这个他认定要当主人的民族带领到它已注定了的命运那里去。
  带着这样的想法,希特勒参加了国家社会主义党。1924年,他又参加了在慕尼黑的暴动,结果被捕,被判了13个月的徒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他的“圣经”——《我的奋斗》。其主旨是:一个种族的战斗力,取决于它的纯粹性。因此,必须排除外来的玷污。犹太种族由于它遍布全世界,必然是和平主义的和国际主义的。和平主义是十恶不赦的罪孽,因为它意味着生存竞争中的种族投降。……假如日耳曼种族能够及时联合起来,它就是地球的主人。……世界现在已转向这样一种伟大的激变了。而新的日耳曼国家,必须使我们的种族时刻准备为地球上最后而又最伟大的决战而战斗。
  希特勒出狱后,立即恢复了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党的活动,并逐步夺得了该党的领导权。在1932年4月的大选中,希特勒竟获13418547票,仅次于兴登堡的19359983票。到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终于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不到一个月,希特勒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镇压了德国共产党。之后不久,又镇压了德国社会党,并下令国家社会主义党是德国唯一的政党。于是,法西斯的一党制在德国确立了。
  1936年3月7日,德军突然进驻德法边界的莱茵非军事区。他开始迈出了扩张主义步伐实施《我的奋斗》中的伟大理想。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的军队合并奥地利。
  之后,希特勒又威胁要夺取捷克斯洛伐克说德语的苏台德区,这一行动就像投向蜘蛛网的石子,引起了多边的震动。
  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晤。
  他了解到,除非立即让出苏台德区,否则德国绝不会罢休。对此,张伯伦和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表示屈服,并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听命于德国元首。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除投降外,别无他法。随即张伯伦恳求希特勒、达拉第、墨索里尼和他会晤,寻求一个解决办法。希特勒接受了这个建议,四位领导人于9月29日在慕尼黑会晤,并迅速拟定了一个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方案。
  奥地利被占,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令美国人十分忧愤。罗斯福这时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老掉牙的“中立”传统。他想废除或者大加修正1937年的中立法。按照总统的旨意,国务卿赫尔不断与参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基•皮特曼磋商,促其带头废除武器禁运条款,以免刺激希特勒走上战争道路。但是,皮特曼提醒他,废除武器禁运法案通不过。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总统和国务卿只好暂时放弃这种斗争,而集中精力争取建立更强大的国防法案。
  就在总统和国务卿的国防法案未见头绪之时,国际局势突然恶化。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派军进入布拉格,取得了对捷克剩余部分的控制,这位独裁者玩世不恭地违反了几乎墨迹未干的协定。希特勒背信弃义的行为迫使张伯伦放弃了绥靖政策,立即开始同其他各国谈判签订条约,保证那些被认为是德国将要进军的国家——波兰、罗马尼亚、希腊与土耳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
  对于希特勒的进兵,继英国之后,华盛顿也表了态。3月17日,代理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代表总统发言,谴责德国“肆无忌惮的不法行为”和“横行霸道”。同日,总统决定不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并继续与捷克斯洛伐克驻华盛顿公使打交道。
  除这次强硬的谈话外,美国政府还采取甚至更强有力的行动——修正中立法。为取得皮特曼参议员的支持,罗斯福和赫尔接受了他在3月20日提出的一个折中方案。该方案延长购运条款的期限,使之包括武器、军火及其他军用原料在内的军运工作扩大化。
  总统还试图以其全部威信做赌注彻底废除武器禁运,但是没有结果。5月19日,罗斯福将众议院领袖召入白宫,并声称:废除武器禁运可能防止战争,而且在战争发生时,必然会减少轴心国胜利的机会。但遭到国会反对,国会认定的是“中立”。接着,总统又将参议院领袖请入白宫,坦率讨论欧洲局势。除一人外,所有出席的参议员都认为修订中立法是不可能的,副总统加纳对罗斯福说:“那么,首脑,我们就承认事实吧。你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者,如此而已。”
  对此,罗斯福指责说,参议院将不得不承担拒绝采取行动以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在美国总统与国会第二轮商讨是否废除“中立”政策之时,世界局势变化几近让人目不暇接。
  巨变之一:英、法政府首脑抛弃绥靖政策,呼吁克里姆林宫签订盟约,以遏制纳粹主义。苏联人要求的代价是,保证整个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安全,并承认苏联在某种情况下占领从芬兰到保加利亚这一广大地带的权利。
  巨变之二:在张伯伦和达拉第谈判而未正式同苏联签约期间,斯大林和他的新外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同时试探与德国签订协定的可能性。希特勒高兴地作出暂时让步,以防止苏联与他西边的敌手联合。谈判的结果是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纳粹与苏联互不侵犯条约。公布的条款仅仅是苏联与德国互不进攻对方。秘密的条款则规定最后将调整东欧领土,由苏联吞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东部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省,而德国则可以吞并立陶宛和波兰西部。对此,张伯伦提出警告: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将立即驰援。不过,他还是提出对波兰问题进行讨论。希特勒对张伯伦的建议已不再理睬,在张伯伦发出警告没几天,希特勒就派兵进入波兰。两天以后,英、法对德宣战。
  巨变之三:1939年11月与12月,为了保护苏联北部边界,防止德国可能的攻击,苏联入侵芬兰,使欧洲战火全面燃烧起来。
  巨变之四:美国虽然仍贯彻中立方案,但战火却向美国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到1940年4月,希特勒挥军进入丹麦与挪威;5月10日,德国飞机与装甲师猛击比利时、荷兰与法国北部。
  这些巨变使美国一片恐慌,大多数美国人更感到紧张。于是,总统于1939年9月5日发布正式中立声明,并实施中立法。
  但他没有像1914年威尔逊那样,要求人民在思想上也像在行动上一样保持不偏不倚。这时的情况与那时不一样了,因为在法国人得以在西线发起攻势之前,德国军队已侵入波兰,而苏联人则联合德国人吞并了波兰。随后数月,德国人积累进攻力量,准备在西线发动攻势,而英国人和法国人则按兵不动。当时的德国就像一头无人干涉的狮子。所以,除少数死硬的孤立主义分子外,全体美国人都认识到:一个完全控制欧洲的德国,对于他们的和平与安全,将造成可怕威胁。特别是希特勒征服了冰岛和格陵兰的母国丹麦后,他有可能严卡这两个控制着美国通往英国的航道的地方。以前似乎不可能的灾难即将来临。在纳粹势力的冲击下,法国及其沮丧的军队震颤着、溃散着;英国的远征军则被驱往敦刻尔克被迫实行几乎不可能的撤退。巨大的怒潮席卷美国公众。在一片声讨声中,美国虽早已挂起中立牌子,但军事备战却一刻也没停止过。
  丹麦被占后不久,美国陆军部举行了一次“防卫检验日”演习,声称这是根据1920年《国防法》制定的计划的第二次彩排。
  美军能在几天内组织起陆海空联合军事演习,主要应归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威尔逊时期起,美军的整备工作就没停止过;到罗斯福时,美国确信,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纳粹德国成为对欧美民主的最大威胁,日本将是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敌手,一场世界范围的大战即将来临。因此,要早做准备,打好基础。
  在罗斯福的多次呼吁下,美国国会于1933年和1938年两次通过扩建海军的《文森法案》,共拨款20亿美元,以建立一支足以对付德意日三国联合舰队的庞大海军。陆军建设结束了威尔逊和哈定时期的18万人的左右徘徊局面,到1934年,参谋部已把有名无实的陆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整编为22个师,其中包括正规军和国民警卫队,并组成4个野战集团军。在此基础上,麦克阿瑟还希望利用国防经费建立一支拥有40万兵力的“紧急战略部队”,以便能够应付真正危急的情况,特别是对日作战。后来麦克阿瑟的继任者马林•克雷完成了麦克阿瑟的目标。国会开始出钱为国民警卫队进行每周操练,并且立法规定,被调用的国民警卫队部队将不打破建制,要求警卫队军官保留联邦预备役职权,适应正规陆军的标准,以此领取训练津贴。
  根据《国防法》,陆军部助理部长办公室组建了一个计划参谋班子,对国家工业能力和军队预计的战时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估价。这个参谋班子又得到了新建的学院——陆军工业学院的帮助,该院的教职员和学员对各种工业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于1922年成立了陆海军联合军火委员会,从军种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工业计划进行了研究。工业界和贸易社团十分认真地对待了陆军部原始的研究报告,大约1.4万名工业界的意见征求者,其中许多是预备役军官或第一次世界大战动员时期的老兵,对他们提供了信息和建议。经过认定陆军部于1930年提出了第一份正式的、包罗万象的工业动员计划,使之对战时经济甚至对战时劳力征集都提供更为集中的指导。
  当时,还建立了战争资源署,该署设一位主任,其权力实际上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工业委员会大得多。陆军和海军的计划制订者和各公司的经理们都对此设想表示支持。从1925年起,陆军部大约耗资62亿美元。在这些资金中,有8.54亿美元用于武器的采购和研究发展,以使部队达到现代化,到1934年,陆军部确定了现代化的先后顺序:坦克和炮兵机械化,野战部队摩托化,飞机,通信设备和新式半自动步枪。3年后,又将高射炮和目标定位设备摆在首位。
  虽然陆军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按欧洲标准给野战部队换装,但几种武器已达到了一流水平: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105毫米榴弹炮和M-1型加伦德式步枪。并且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武器弹药过剩,在耗尽那些过时的库存之前很难再从国会赢得用于现代化的资金这一状况,陆军选择了保存人员力量的做法,力争保留训练有素的士兵。这期间,军界发生了两起争论:一是对现代化先后顺序和未来新式武器使用等的激烈争论,人们认为,如果最可能的对手是墨西哥,2个师的骑兵和马拉大炮要比部署在欧洲的全部坦克要有用得多。如果最可能的对手是日本来进攻运河区或菲律宾,那么海岸炮兵就比坦克或骑兵更为重要。为应付未来的各种情况,美军的正规陆军和国民警卫队当时都保持了种类齐全但装备落后的部队。
  二是论证了装甲部队。认为坦克应支援步兵作战,因此坦克部队只能参加到正规步兵之中进行训练。美军的坦克部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中创建的,他们在战后开辟了将火力和机动结合起来使用坦克的新途径,部队将把坦克、机械化和摩托化的炮兵和步兵、侦察部队,以及支援飞机结合在一起。理论家们说:一旦通过敌军阵地,装甲部队将对敌军指挥部和后勤部队造成极大破坏,严重打击敌军士气,迫使战斗部队撤退或瓦解,这样就恢复了地面进攻作战的决定性。
  这些论证简明易懂,但却难于实践。为此,陆军部长德怀特•戴维斯在观看了一支早期的英国装甲兵部队的演习后,授权参谋部组建一支类似的部队。陆军部绞尽脑汁进行研究,组建起两支不同的装甲兵部队,并进行了演习。当时只有几名热心的军官认识到了装甲部队的巨大潜力,积极宣传着装甲部队的意义。骑兵部队的训练军官对机械化十分欢迎,因为现代化武器已经表明了骑兵的局限性。根据法律,骑兵部队不能拥有坦克,因此,骑兵改革者们在1933~1937年间创立了一支试验性的机械化旅。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