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2010年年底,伟忠召集吕氏家族开会,讨论决定迁移祖坟有关事宜,讨论决定:
  一、迁坟和祭祖时间安排在2011年的清明节。
  二、寻找墓地。在与古北口镇政府签订墓地《土地使用权置换合同》之后,伟忠安排伟军带领伟权、伟臣、伟良、伟才等在司马台境内开始悄悄寻找墓地。这项工作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展开,是为了防止发现合适的墓地会被抢占,因为这一时期,司马台还有一些人家也有迁坟的打算。伟忠还从密云和滦平分别请了两个风水先生,伟军带领这一帮人跟风水先生转遍了整个司马台可以选择的地方,最后由风水先生对可以选择的每个地方进行评述,按伟忠的要求,风水先生详细说明了每个地方,对各个家庭的利和弊,最后由大家表决选择哪一块地。为了保证选择的自由和表决的公正,避免因个人的影响力给大家带来压力,伟忠回避了整个选择过程。最终全族一致选择崖山峪汇丰统作为吕氏先祖以及整个家族今后的墓地。
  三、祖坟以代辈分别合葬,修筑坟圈。
  四、统一定制棺椁(骨灰盒),大小一致。
  五、撰写《墓志铭》。《墓志铭》全文见附录,吕慧芳次子白家瑶起草,由中华书局古代文字学者、历史专家定稿。《墓志铭》采用二字为意、四字为句的传统体裁,记载吕氏家族自明至今,历代经历、兴衰,最后以迁坟作为结束。
  六、刻碑。刻墓志铭碑一块;“吕氏先祖”南高地和大地墓碑各一块;吕和、荣福各一块;“世”字辈墓碑三块,“尚字”辈墓碑六块;共14块碑。墓志铭采用山西青石料,采用平头形制,碑高158厘米,宽64.8厘米,厚10.8厘米,碑净重888千克,座净重999千克;南高地和大地吕氏先祖、吕和、荣福这4块碑使用青石料,采用龙凤呈祥形制,碑高158厘米,宽68厘米,厚13.8厘米;世字辈、尚字辈使用房山汉白玉石料,采用龙凤呈祥形制,碑高158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碑刻:墓志铭碑,碑正面正中刻“吕氏先祖之墓”,左刻“辛卯年清明吕氏敬立”;南高地合墓,碑正面正中刻“吕氏先祖南高合墓”,右刻“中华吕氏先祖”,左刻“于二〇一二年清明节立”;大地合墓,碑正面正中刻“吕氏先祖大地合墓”,右刻“青史永垂,千秋楷模”,左刻“于二〇一二年清明节立”;自吕和至尚字辈,碑正面刻故先考姓名,故先考生卒年月清楚的刻有生卒年月,不清楚的,只刻姓名;碑背,故先妣生卒年月、娘家住址可查的刻故先妣生卒年月,生卒年月、娘家住址不可查的部分存缺。所有碑文使用金黄色油漆。
  七、统一领取迁坟补偿款。移坟补偿由两部分组成,世字辈及以下墓葬补偿属各门共同所有,祖坟序列补偿款用于吕氏所有墓葬迁移。祖坟迁移的部分款项由伟忠代表吕氏家族管理,用做墓地选址,整修坟地,购置棺木,刻碑立碑,发掘祖坟(动用挖掘机),收捡遗骸(聘请专业迁坟人员),搬运安葬(使用车辆),打发专业迁坟人员的喜钱,栽植树木,生活等开支。
  八、迁坟期间司马台吕氏各家必须到场,检验清点。
  九、雇用专业迁坟人员依次迁移祖坟和各家近亲墓葬。
  十、清明在吕氏新墓地举办祭奠仪式。
  十一、安排和落实各项事宜分工和负责人。
  2011年的清明,吕氏后人回到家乡,按部就班完成了迁坟大举。
  清明期间,伟忠率领专业队伍开始动土。
  吕氏家族墓葬群现存南高地、大地及石湾子等三处。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当代社会改造自然的举动较多,动作较大,以致吕氏家族的三处墓葬群,在大平大整、农业学大寨等运动中,被反复填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记忆也逐渐模糊,很难找到精确具体的位置。
  为了保证移坟工程顺利进行,如期完工,降低毁损程度,防止随葬品遗失,按伟忠的安排,请了挖掘机、专业迁坟队负责施工,吕氏家族各家各户出人监督施工,监督发掘现场,保证祖先遗骨全部入殓,出土随葬品完全随遗骨重新入葬。
  2011年4月5日,起土首先从石湾子开始。同日,上两代的吕氏迁移也开始动工。随后,转移发掘南高。
  上古的坟墓已经腐朽,棺木腐烂,塌陷无间。掘开坟墓后,看到的是棺木已经腐朽,头颅骨、发髻、骨殖,还有随葬品等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从近代的遗骨身上还可清晰辨认服饰、衣料和随葬银器和饰物。随葬品有银质的九连环、耳环、耳坠、手镯等。特别是在吕和吕胡氏装束上,仍清晰可见锦制寿衣上的纹饰和绣工图案。此外,还有一些陶器、瓷器。
  从先祖坟墓可以断定他们曾是长久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家,从寿衣材质差异上可以辨别出先祖们曾经有过贫穷或富有。先祖们早已融为大地的一部分,透过他们又能折射到繁衍至今的吕氏后人的生活。
  按照惯例,将掘开的尸骨、随葬品一并放入新制作的棺木,依照辈分排序迁入新的墓地。
  大地的墓地当时已经被中青旅施工占用,到2011年秋季才得以清理出来,将最后一处吕氏祖坟迁至新墓地。
  吕氏新建祖坟坐落在崖山峪汇丰统坐东北向西南的坡地上,自上而下,自然倾斜。背山依靠、目现原野,自然是块风水宝地。原本坑洼不平的山地用机械、人工铲平,构造完整的坡面。山前山后还有吕氏后人修筑的小路直达墓地。墓地绿化分两期完成,2011年清明节随迁坟的同时栽了一次,秋季又栽了一次,树种以松柏为主,间有适量槐树,间距2米左右,预计5年后,吕氏家族墓地将绿树成荫。
  坟茔布局,按伟忠设计的《吕氏墓地规划图》安置有序,辈分清晰,支系明了。居墓地顶位的吕氏祖先墓,本应置于十八世三兄弟之中,世营之上,但由于地势倾斜,该位置落坑,故顺势向东南平移至世营与世增之间。世字辈居孝子中位之上。伟字辈则在各自父母位下,或留出穴位,或葬于其中。大字辈暂未明列,将来亦按其子从父母的惯例,逐代向下排列。吕慧芳、白玉光夫妇,也在迁坟之列,随吕氏家族墓葬群同迁到崖山峪汇丰统,葬在吕氏墓地西北侧,与吕氏墓地仅隔一步之遥。
  吕氏祖坟全景(摄于2013年春节)
  附:吕氏墓地规划图
  说明:规划图中人名有黑色背景表示为已故。
  吕氏家族在司马台生息繁衍了20多代,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十六世之前的脉系没有明文记载。在这次迁坟过程中,通过对祖坟的发掘,可以看出,十六世之前,吕氏家族曾经人口兴旺昌盛。
  启墓时发现,十一世至少有兄弟6人。
  按照吕氏墓葬的传统惯例,晚辈同辈不管有多少兄弟,均平行列葬在长辈脚下,长辈墓穴必居于晚辈众兄弟上方中位,不偏不倚,以示对晚辈一视同仁。
  吕氏家族还有为同辈留葬位的习惯。同一长辈,如果不止一个儿子,长辈安葬之后,晚辈兄弟,不管谁先去世,必须依兄弟大小按从左到右次序,给健在的兄弟留足墓葬位置,必须保证在众兄弟全部安葬之后,父母墓穴仍居于众兄弟正上方中位。
  在发掘南高地墓葬的时候,发现十一世与十世之间出现不对称葬位。十世为单一墓葬,可以推定十世应为独子。十一世已发掘出6具墓葬,而且十世居于十一世第一具墓葬正上方,按常理这6具墓葬可以推定为3对夫妇,按照吕氏家族墓葬习惯推断,十一世就应该是兄弟6人,只是余下三兄弟去世之后没有归葬在此处,而且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归葬的三兄弟比已归葬的三兄弟年龄要大。这些未归葬的兄弟,应该是早年离开司马台,独立在他乡发展。
  此外,墓葬还显示,十二世只有1人葬于十一世之下,十一世其余两兄弟之下未发现有墓葬。按常理推断,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这两兄弟之后没有男丁;另一种可能就是他们的后人迁出了司马台。
  大地墓葬,十三世至十五世之间,历来被认为是三代单传,这次发掘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本来十三世至十五世墓葬都是正南正北坐向,由于在大平大整中地貌发生变化,以致误将墓葬地表形态旋转了一个450的角度,这样就将十三世至十五世原本不对称墓葬看作三代单传的对称墓葬。
  墓葬显示,吕氏十四世、十五世都应该有三兄弟,而且十四世、十五世葬于大地祖坟的都是三兄弟中末支的墓葬,长房、二房只有墓穴位置,发掘中未见墓葬。这说明,十四、十五世两代长房、二房生前就离开了司马台,或在他乡发展繁衍,或战死沙场,或客死异乡,死后均未葬于司马台。至于离开司马台的原因以及去向暂无资料可考。
  吕氏从十六世起,脉络就清晰明了。
  吕家后生为先人做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吕氏先人终于在后人的努力下得以安宁。
  在为祖宗争取墓地的同时,伟忠还主持修纂了司马台吕氏家族的家谱——《吕氏家谱》。现在司马台吕氏家族,人人都可以从《吕氏家谱》中找到脉系、来去和自己,血缘、辈分都清晰起来,而且增添了吕氏对子孙后代进行族文化教化的素材。
  如果仅仅是因为土地被流转,吕氏家族失去了往日的家园,或许暂时还不一定会激起撰写一部家族历史的冲动,或许正是因为连长眠地下数百年的祖宗,也将失去那一片栖息之地,吕氏子孙才彻底觉醒,才有了《司马台吕氏家族》这部家史的问世机缘。
  吕氏后人做到了继往开来,每个吕氏后人都在怀着希望而活着,吕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从此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